文言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文言文难点突破)
文言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文言文难点突破)关于定语后置,要注意三种情况:标志中的“之”“者”都无实在意义,只起到让定语后置的作用,翻译时不用译出。②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④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一般放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中心语)的前面。为方便称呼,下文径称为中心语。比如:美丽的橘红色花朵。“美丽的橘红色”就是定语,修饰“花朵”。文言文中为了突出定语,常把定语后置到中心语之后,就是定语后置了。但实际上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并不算罕见。
比如鲁迅先生《祝福》中描写作者最后见到祥林嫂时有这样一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句中“空的”“下端开了裂”就是定语后置了。
定语后置句主要看标志,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标志:
1.中心语 之 后置定语 者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师说》)
2.中心语 后置定语 者②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3.中心语 之 后置定语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4.中心语 数词④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
标志中的“之”“者”都无实在意义,只起到让定语后置的作用,翻译时不用译出。
关于定语后置,要注意三种情况:
一是不要将判断句中的“者”和定语后置句混淆。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师说》)
二是不要把“者”作“……的人”理解。⑦师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中“者”是“……的地方”。
三是如果后置的定语为形容词或数(量)词,毫无疑问要将定语提至中心语前。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⑩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
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对定语后置而言,如果定语较长的话,一般可以前置也可后置的,而传统语文教学认为是定语后置。
如:
⑫马之千里者。(《马说》)
翻译成“千里马”固然正确。但译作“马中能能跑千里的”,也说得通,只不过不够简洁。
又如:
⑬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可译作“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再如“⑭求人可使报秦者”,可译作“寻找人可以出使秦国的”。
再如:
⑭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译作“群臣中有当面指出寡人错误的”。
所以,僵化的理解定语后置句是不对的。实质上,上述例句中“马”“客”“人”“群臣”与“千里(马)”“吹洞箫者”“可使报秦者”“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全部与部分的关系,前者是范围定语,后者是中心词,所以句序可以不用调整,但调整了也不算错。
在下面的句子中,反而必须调整:
⑮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必须翻译为“相互靠近的两膝”,因为这里不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本文节选在我的原创书《中学语文文言翻译学》)
或许,你还对我的这些文章感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四课《归去来兮辞》注释商榷
《愚公移山》中的“夸娥(不读é 读yǐ)氏” 原是大蚂蚁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怀才不遇”主题的深思
如何解决文言文难学难懂的问题,这篇长文或许能帮你
“负荆请罪”之“荆”溯源
说文解字谈文化:“农”从何来?
汉字演变的四个规律:繁化、简化、异化、声化
说文解字谈文化:“德”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