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梅兰芳是用什么方法拒绝演出的?梅兰芳这台大戏

梅兰芳是用什么方法拒绝演出的?梅兰芳这台大戏唯一觉得有点缺陷的地方,是少年梅兰芳的那种不谙世事的耿直,略有一点不真实,令得人物性格显得不是那么饱满,及至后来黎明刚出场时,说话时的神态仍有类似表现,这个估计是导演的刻意强调,但不觉得处理得当。比如这部《梅兰芳》的前面52分钟,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燕的章节,情节紧凑、章法俨然,让人神为之夺。《霸王别姬》和《半生缘》。一直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作为导演,陈凯歌必然是有实力的。起码来讲,他的影像质感没得说。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2008年,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上映。

内地票房1.17亿,排名年度第八,这个成绩其实不差,但豆瓣评分只有6.9,对于一部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传记类型影片来讲则非常失败。

简单一个感受,一部电影,看到了两部戏,但没有融合,而是拼凑。

《霸王别姬》和《半生缘》。

梅兰芳是用什么方法拒绝演出的?梅兰芳这台大戏(1)

一直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作为导演,陈凯歌必然是有实力的。

起码来讲,他的影像质感没得说。

比如这部《梅兰芳》的前面52分钟,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燕的章节,情节紧凑、章法俨然,让人神为之夺。

唯一觉得有点缺陷的地方,是少年梅兰芳的那种不谙世事的耿直,略有一点不真实,令得人物性格显得不是那么饱满,及至后来黎明刚出场时,说话时的神态仍有类似表现,这个估计是导演的刻意强调,但不觉得处理得当。

作为人物传记,能理解求全的做法,但坦率论之,全无瑕疵并非上策,梅兰芳既是京戏大师,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过于不食人间烟火,带来了一丝虚妄。

而这前52分钟的质感、节奏和调度,恍如《霸王别姬》,这或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王学圻当得起一句全片最佳,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十三燕复生,一年之后,他在《十月围城》里的功力和表现,更是震惊一众香港演员,近两年电视剧《大明风华》里的朱棣角色,也尽显功力。

其他的如孙红雷、英达和吴刚都不用讲,都是贴上毛就能演猴子的角色。

所以如果电影以这52分钟为蓝本适度扩展,再将后半部分拍成下集,可能至少有一部可以帮陈凯歌正名。

但现在或只能叫做,小半部经典。

梅兰芳是用什么方法拒绝演出的?梅兰芳这台大戏(2)

所有的节奏在黎明和陈红出场后,风云突变。

前半截的质感如潮水般退去,京剧名伶的不食人间烟火变成了鸡毛蒜皮。

当然,你可以理解为,前半段戏在台上,而后半段是台下。

就表演来说,陈红的角色中规中矩,本身也没有特别剧情供她发挥,而黎明的出现将观众直接带进了《半生缘》,是的,第一眼印象就是沈世钧,而非梅兰芳。

年岁渐长也没有问题,每个人都会老去。

梅兰芳从青春年少,经风沐雨后踏入中年,但是不应该连角色的灵性也一并抹去,只剩下惧内的嗫嚅之态,面对任何人都是一副云淡风轻的内敛,看得久了,就显出刻意。

与孟小冬的戏份,更是内敛到了几乎毫无反应的程度,章子怡的一番情意与眼神,似乎都抛给了别人,却还强行变成某种“生死相许”的意味,实在是看得尴尬,但更尴尬的还在后面。

一场便装对戏,将黎明身段和肢体语言的缺陷暴露无遗,尤其与戏里的余少群、王学圻和章子怡三人对比起来,简直堪称灾难。

梅兰芳后半生的风起云涌,与来自历史的厚重积淀感,荡然无存。

梅兰芳是用什么方法拒绝演出的?梅兰芳这台大戏(3)

回溯黎明的影路。

从1994年的《都市情缘》开始,他找准方向,重点在文艺电影中突破,连续以《堕落天使》、《甜蜜蜜》及《半生缘》、《玻璃之城》等影片奠定文艺小生地位,更于2002年凭《三更之回家》率先在四大天王中夺得金马影帝奖,期间也有出自杜琪峰之手的商业佳片《真心英雄》,可谓形势大好。

夺帝之后资源其实也并不缺乏,《双雄》、《无间道3:终极无间》及《七剑》陆续开拍,但从这个时候开始,其表演的内收和固化愈趋严重,至2008年的《江山美人》和《梅兰芳》时达到顶峰。

其实固化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推陈出新的角色塑造能力,一个演员,如果出演任何角色,都永远以同样的手段去塑造,更缺少爆发力和情绪张力,如何能够令观众信服?

当你的角色除了名字、服饰不一样而其他全然相同,必然会被观众抛弃。

恰如电影所言,十三燕不是输给了梅兰芳,而是输给了时代。

所以演员必须要保持自己的创作激情和能力。

很可惜,黎明不但没有,还在大踏步后退,《龙腾四海》里的爆发张力、《都市情缘》里的浪荡不羁、《堕落天使》里的潇洒帅气和《真心英雄》里的绅士雅痞,这些职业生涯里的闪光统统在时间里被磨灭,只剩下了《甜蜜蜜》、《半生缘》式的内敛表达。

梅兰芳是用什么方法拒绝演出的?梅兰芳这台大戏(4)

撇开外在因素。

无论如何,电影《梅兰芳》都算得当年一个令人艳羡的资源。

却未能助力黎明再上巅峰。

终成一场滑铁卢。

甚为可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