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是怎么评价曹操这个人的?往事千年魏武扬鞭

历史是怎么评价曹操这个人的?往事千年魏武扬鞭游戏中的曹操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个小伙子就是曹操,据《三国演义》所写,操闻言大喜。于是,乱世奸雄,就成了千年来曹操最显著的标签了。《三国志武帝纪》对青少年时期曹操的评价非常清晰明白:

本文4142字,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

东汉末年,天下纷纷乱,自古乱世造英雄,想当英雄的人可谓数不胜数。既然有想当英雄的人,应运而生就有品评英雄的人,汝南人许劭就因此闻名,他每个月都会对当时的某些人物做一些评价,人称“月旦评”。

有个还不到20岁的小伙子找许劭品评自己,许劭不答,他一定坚持要问,许劭方才说道:“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历史是怎么评价曹操这个人的?往事千年魏武扬鞭(1)

电视剧中的青年曹操形象

这个小伙子就是曹操,据《三国演义》所写,操闻言大喜

于是,乱世奸雄,就成了千年来曹操最显著的标签了。

曹操其人,奸雄事迹几分真与假?

《三国志武帝纪》对青少年时期曹操的评价非常清晰明白: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历史是怎么评价曹操这个人的?往事千年魏武扬鞭(2)

游戏中的曹操

这段话描绘出一个意气风发、大气磅礴而又不拘小节的年轻人形象——聪明机警,智谋多变,任侠放荡,不务正业。而作为一个奸雄,这样的年轻形象显然不符合曹操的人设。

《三国演义》里还特别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的曹操调皮任性,净干坏事,他的一个叔叔经常找曹嵩(曹操父亲)告状,曹操于是非常讨厌这个叔叔,故意在他面前假装中风的傻脸样,他叔叔问他怎么了,答曰“中风了”,叔叔赶紧跑去曹嵩那告知,不料当曹嵩把曹操叫来询问时,曹操立刻一脸无辜:“我没啥事啊,一定是叔父不喜欢我,故意这么说的吧。”曹嵩于是不再相信叔叔所言,曹操以后更加肆意妄为了。

故事虽短,竟有两层反转,鲜明的彰显出曹操的“奸雄”嘴脸,在演义一开始就为曹操定了调。

然而,此事可信否?是谁有鼻子有眼的把这件曹操儿时趣事叙述的如此生动活泼?是谁打开上帝模式能够把幼年曹操的小心思和其叔父、父亲的言语都记得如此清楚?

这件事并不记载于《三国志》,而是三国时某吴国人所做《曹瞒传》所写。看这书的标题,还有这作者的身份,对于此事的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很多“奸雄“事迹素材都来自于《曹瞒传》,而这本书的笔法根本不是史学笔法,完全可以当成一个小说来读,而本书原作全文已经失传,如今只能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读到一些片段。

另一个把曹操钉在“奸雄”柱子上的故事就是误杀吕伯奢全家:《三国演义》中说,曹操行刺董卓失败逃亡路上遇到吕伯奢,对方本是好心招待曹操,为他杀猪下酒,没想到听到磨刀霍霍的曹操误以为他们想谋害自己,先下手为强,皆杀之,并留下那句千古名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历史是怎么评价曹操这个人的?往事千年魏武扬鞭(3)

《三国演义》的曹操

《三国志》中并无此事,《魏书》中写“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而在《世说新语》《孙盛杂记》中记述与《三国演义》相同。

《世说新语》是一本小说,可做野史来看,而《孙盛杂记》的记述过于详细,也难以让人信服,(曹操杀人后)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夜深人静之时,刚刚杀完人的曹操说出这句凄凉的话,谁会记载于史册,孙盛又如何得知。“既而凄怆曰”,这也是明显的小说笔法。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曹操之所以被后人如此嘲讽贬低,一定要往奸诈无耻的大染缸里推,我想无非是三条原因:

1.曹操身份卑贱,没有官僚士族背景。曹操的祖父是中常侍曹腾,也就是汉朝的大太监,曹操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身份来历已经不可考证,《三国志》“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所以曹操实为宦官之后。虽然曹嵩曾经官至太尉,但这种身世背景肯定为士大夫所不容。

2.曹操树敌太多。一生征战的魏武帝曹操,剿灭过多少英雄豪杰,特别是四世三公的袁绍,其政治背景之深厚和朋友圈之壮大,史上少有,这些人不自觉地就形成了一个“黑曹操小集体”。

3.受《三国演义》和其他戏曲、野史的影响太深。罗贯中的思想很明确,汉室为正统,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为正统,曹操只是挟天子的奸雄,所以不但在史料中只选对曹操人格贬低的内容,还自己编写了一些凸显其奸诈的小故事。

曹操之功,几乎一己之力安定天下

曹操曾经在一篇自序中说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话听起来霸气十足,然而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东汉末年天下之乱,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玩过游戏《三国志》的人应该更有体会——早期的三国地图,一两个城池就有一个君主,天下已不是四分五裂,而是星罗密布的割据势力。

历史是怎么评价曹操这个人的?往事千年魏武扬鞭(4)

三国早期势力分布图

最初,黄巾军纵横,曹操四处征讨黄巾,收降军30万,号为青州兵,成为曹操的主要军事力量,而韩暹杨奉劫持天子,天子的情景跟灾民无异,而只有曹操率军来伐,后人只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知曹操坚持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汉朝衰微,天子无权,这是不争的事实,至少汉天子在曹操之后还保持着皇帝的基本礼仪,不愁吃穿用度。要说汉献帝还想当真天子,曹操把权力尽归与他,那可能吗,现实吗?

曹操说:“然欲孤便而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业。

作为公文,这话已经非常掏心掏肺了。失去兵权,等待曹操的不可能是告老还乡安度恬淡岁月,而只能是家破人亡,此绝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的原因。

曹操随后代替汉朝皇帝平定天下,蕲阳之战剿灭自称皇帝的袁术,回戈东征又消灭枭雄吕布,灭张扬、降张绣,官渡一战又歼灭北方最大的豪杰袁绍,随后北征乌丸,计破袁尚,再征刘表,百城屈膝,又征马超,安定边境,抚和边戎。

至此,天下基本安定,汉朝13州,除了刘备占据的宜州和孙权的荆州、扬州,大部分都已平定,而刘备的蜀国有连绵山脉,易守难攻,孙权凭仗长江天险,一时也不可得,至此天下三分。

历史是怎么评价曹操这个人的?往事千年魏武扬鞭(5)

三分天下时的地图

看看这天下三分的历史进程中,三国之中的另外两位君主在干嘛?

刘备东奔西走,只是为了找一个安身之地,对于天下从未有任何实际贡献;孙权偏安一隅,暗中保存势力,与北方群雄几乎没太多直接战斗。只有曹操东征西战,把群雄一个一个征服,才把七分八裂的局势变成逐渐统一,而刘备和孙权不过是在乱世中浑水摸鱼,稳固自己一方土地统治的投机者罢了。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时说:“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之以明德,班序海内,宣美风俗,旁施勤教,恤慎典狱,吏无苛政,民无怀慝”。这些话虽有溢美之词,但基本还是真实的。

惜才纳谏,堪称后世帝王典范

曹操爱才如渴,即使是喜欢黑他的《三国演义》、《曹瞒传》等书中也没有对这一点进行否认。

曹操知人识人,他的一生中身边文臣武将不可计数,而且各个是人中精英,乱世奇才。无论是足够多谋的郭嘉、贾诩,还是义正辞严的荀彧、荀攸、程昱,其谋略智慧都是和诸葛亮相同级别的,而武将中更有夏侯惇、张辽、徐晃、典韦等等以一当千的猛将……

历史是怎么评价曹操这个人的?往事千年魏武扬鞭(6)

曹操麾下人才济济

要知道,人才多了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好事,当有重大危机时,往往意见纷纷,而能下决定的只有主公一人,要在这么多人才中挑选出正确答案,那主公的才智必须要高于众人,才总能做出正确选择。

而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气度和才智足以驾驭群雄。

官渡之战前,曹操率军要东征刘备,当时小小的刘备大家都没放在心上,群臣都劝曹操,“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群臣中只有郭嘉的意见和曹操一致。

果然,曹操大破刘备,刘备逃亡到袁绍出,而袁绍自始至终没有袭击曹操的大后方。

不仅对自己的臣子了如指掌,对于自己的敌人曹操也保持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度,而对于自己,曹操也从未骄傲自满,而是始终清醒认识。

北征乌丸时,诸位将领都劝谏曹操,说现在后方还有刘备、刘表,进攻乌丸风险太大,最好不要出征。这次也只有郭嘉说:“表,座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则恐不能制,轻任则备不能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像刘表这样的夸夸其谈的家伙,自己知道自己的才能驾驭不了刘备,重任刘备就害怕不能控制,轻任刘备那刘备也不会为他所用,所以咱们就算全国之力都去征讨,也没啥好担心的。)

历史是怎么评价曹操这个人的?往事千年魏武扬鞭(7)

曹操北征乌丸路线图

于是曹操毅然北征乌丸,得胜归还。前面劝谏不要出征的人都惴惴不安,没想到曹操反而厚赏众人。曹操北征乌丸非常艰险,当时天气寒冷干旱,两百里都没找到水源,军队粮草不济,杀了2000多匹马当作粮食,凿低30多丈才找到水喝。

曹操说:“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我这次出征,实在是危险而侥幸,虽然成功了,是上天的帮助,可不是常态,诸君的劝告都是万安的计策,所以我赏赐大家,以后可不要不敢说啊。)

这是何等智慧,何等胸怀,何等气度?所以曹操能够驾驭文臣武将,为己所用。

只是可惜曹操没能建立统一政权,如果曹操最终一统天下成为光明正大的天子,以他驾驭群臣和虚怀纳谏的能力,一定会成为一个明君。

历史,到底都在如何评价曹操?

戏曲里的曹操,画白脸,与严蒿、秦桧之流相同。

小说和野史里的曹操,酷虐变诈,喜怒无常,残暴无情,乱世奸雄。

而历史上又是如何评价曹操的呢?

《三国志魏武帝纪》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称刘备为英雄,称孙权为英杰,而称曹操为超世之杰

东汉李瓒评曹操: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三国志》做注解的裴松之评价曹操: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

唐朝李世民评价: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史学家黄仁宇说:“《三国志》里的曹操,不见得比他同时人物如刘备、孙权更为谲诈。而且他有敢说敢做、豪迈磊落、放浪不羁的浪漫色彩。

可见多数的历史研究者,对于曹操的评价还是正面的,但古人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正当性,往往在谈论三国历史时,对于汉朝天子当作正义的一方,从而把曹操置于邪恶的一方。

可是,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封建王朝又哪有正统与否?汉朝天下不也是从秦朝手中夺来的?

封建王朝的更迭是历史的必然,汉朝已经失去天下民心,而曹操代表新生力量,他本就是取代汉朝、建立新王朝的最佳人选。只是时运和年龄所限,他未能统一全国,而后又被司马氏盗走了魏国的天下,没有把历史的书写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留下千古骂名。

而如今的我们,在看过千年历史兴衰之后,是否应该为曹操一个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呢?

历史是怎么评价曹操这个人的?往事千年魏武扬鞭(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