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第四章道为万物之源(道德经第4章万物之宗)

道德经第四章道为万物之源(道德经第4章万物之宗)一是“道”的样子——“道”体虚空。【导读】第1章我们了解了关于“道”的一组概念:名、无、有、妙、徼、玄,老子坦承,这些概念并不能完全说明“道”的真义,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也因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的局限性。本章老子从四个层面继续向我们阐述他的“道”:【考译】道是虚空的,但牠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牠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原依归。消磨自以为是的锐气,排解内心纷扰,做到“无为”;把自己和合到光里,混同到微尘中,做到“无我”。如此,“道”或许才能变得清晰起来,我们或许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不知道是什么产生了牠,只觉得牠比天帝更早产生。

第4章 万物之宗,象帝之先

【经文】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渊③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ruì)④,解其纷⑤;和其光,同其尘。湛⑥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考注】①冲:通盅,器物虚空,比喻空虚。②盈:满,引申为尽头。③渊:深水、深潭,引申为深邃,深沉,深远。④兑:通锐,锐利。⑤纷:众多,杂乱。⑥湛:清澈透明。

【考译】道是虚空的,但牠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牠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原依归。

消磨自以为是的锐气,排解内心纷扰,做到“无为”;把自己和合到光里,混同到微尘中,做到“无我”。如此,“道”或许才能变得清晰起来,我们或许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我不知道是什么产生了牠,只觉得牠比天帝更早产生。

【导读】第1章我们了解了关于“道”的一组概念:名、无、有、妙、徼、玄,老子坦承,这些概念并不能完全说明“道”的真义,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也因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的局限性。本章老子从四个层面继续向我们阐述他的“道”:

一是“道”的样子——“道”体虚空。

二是“道”的作用——“道”用实存,无穷无尽。

三是获得“道”性认识的途径——锉锐解纷,无为;和光同尘,无我。

四是“道”与世界的关系——“道”是世界之本原。

特别是第三点,体现了老子的认识论思想,这在47、48两章还有专门论述。

【辨析】“道冲(盅),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把“道”比作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第5、第6两章,老子又先后把“道”比喻为风箱和“谷神”),即巨大的虚空,以此表示“道虚”的特征,即视而不见,触而不着。“道”之虚空虚而不空,以其虚空包容一切,因此它又是最大的充盈,其作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道”之虚空中有各种不同的生命信息灵光,有光电磁波和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及科学家至今观测不出的暗物质暗能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能量……以上概括起来便是:“道”体为虚,“道”用为实。

“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是虚空,这种虚空就像无尽的深渊。渊即深水,比如极深极远。陆地上一目了然,但渊深不可测,含藏一个未知世界,正如蛟龙潜藏于大海一样。“道”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老子以人们对深渊的神秘感来比喻牠的深不可测,这也照应了第1章的“道可道,非常道”。但就是这个深不可测的“道”,它是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之宗祖。

陈鼓应先生在他的《老子注》里把“宗”理解为“宗主”,即主宰,这样以来,“道”就不仅是宇宙天地万物的创造者,还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主宰者,而这与老子的整体思想不符了。比如第2、第10、第51三章“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长而不宰”,第25章“道法自然”,第34章“万物归焉而不为主”,等等。可见,“宗”还是理解为“本原”比较好。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渊”是深不可测,“湛”是清晰可见,“道”对于我们由“渊”至“湛”必须是有条件的,而“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这个变化的条件。“挫其锐,解其纷”就是消除内心的纷扰,“锐”即“有为”的意念冲动,“纷”即尘世琐事的袭扰。“和其光,同其尘”,即和光同尘,把自己置于光波里、混于微尘中,使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

道德经第四章道为万物之源(道德经第4章万物之宗)(1)

和光同尘

人们之所以不能看清看透这个世界,就是因为被世界的纷扰蒙蔽了双眼;之所以感悟不到这个世界,就是因为外在于这个世界,只能用客人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个主人的一切。消除内心的纷扰,便可复归一双清澈透明的双眼;与世界融为一体,使“我心”与世界同欲,才能进入世界的内里,从深层感悟世界的脉搏,达到感同身受的认识境地。做到此两点,世界在你的面前便会变得清澈明白起来,即“湛兮,似或存。”

本句是个理解难点,也是争议易生点。普遍地认为它与前句“渊兮,似万物之宗”和后句“湛兮,似或存”是一体的,都是描述“道”的样貌,但这样理解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矛盾:句式相同的两个分句“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被这一句隔断了,造成不谐,于是又有人认为它是第56章的句子错衍至此,主张删除。本人不同意这一看法,因为几个版本都有此句,难不成各个版本都一样地错衍?

结合第1章并通过深入思考发现,“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两句虽然句式相同,但意思相去甚远,“渊”是深邃不可测,“湛”是清晰可见,“道”对于我们由“渊”至“湛”必须是有条件的,我把“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看做这个条件,于是有了前边的解读,请读者自辨。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在牠之上还有没有更本原的存在,反正牠在天帝之前早就存在了。

老子这句话揭示了“道”与世界的关系,即“道”是世界的本原。老子认为“道”在天帝之先,这样就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显然属于无神论。

与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逻各斯”的概念,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是永恒的存在,万事万物皆依“逻各斯”而产生。但“逻各斯”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创造的,而是创造世界的种子,是一种“以太”的物体。“逻各斯”无时无处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人们却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然而它的存在是确实的(参《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26页)。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今天我们感觉就是一种近似规律的东西,与之相比,老子的“道”同样具有这些属性和职能,二者的形象十分近似。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