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意见,这个国家级高新区市场化方式运作
加快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意见,这个国家级高新区市场化方式运作从2001年正式获批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可谓“顺风顺水”。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市场化运作紫竹科学园区开工奠基仪式现场。本文图片均为紫竹高新区提供(除署名外)2001年9月12日,上海正式批准建立上海紫竹科学园区,2002年6月25日,紫竹科学园区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1年6月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在全国168家国家高新区中,紫竹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4位。在所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紫竹高新区是唯一一家由政府、企业、高校联合投资,并由民营企业为投资开发主体,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践证明,紫竹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园区发展之路,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各项经济指标和园区运营数据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
【编者按】
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如何诞生的,汽车业对外开放从哪里起航,上海浦东开发区有哪些“全国第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又一批具有原创性的改革开放措施闪耀着首创精神的光芒。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6月22日起推出专题报道,展现40年来的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
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市场化运作,这个高新区就是位于上海闵行的紫竹高新区。
紫竹科学园区开工奠基仪式现场。本文图片均为紫竹高新区提供(除署名外)
2001年9月12日,上海正式批准建立上海紫竹科学园区,2002年6月25日,紫竹科学园区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1年6月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在全国168家国家高新区中,紫竹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4位。
在所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紫竹高新区是唯一一家由政府、企业、高校联合投资,并由民营企业为投资开发主体,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践证明,紫竹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园区发展之路,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各项经济指标和园区运营数据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
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市场化运作
从2001年正式获批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可谓“顺风顺水”。
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由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筹划。2002年,紫竹科学园区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和原国土资源部核准为省级开发区,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获批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即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园区建成集产学研为一体、高科技产业集聚的现代科技新城和高层次人才及战略性产业培育基地,使之与张江高科技园区联手带动上海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上海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升闵行城市化能级。
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我是2001年来到紫竹的,是全程参与紫竹高新区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创业者。当时这里是吴泾镇蒋家村,白天一片农田,晚上一片漆黑。”紫竹高新区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骆山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紫竹高新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由大学校区、研发基地和紫竹配套区三部分组成,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投资开发主体的高新区。
骆山鹰说,之所以选择以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是闵行区政府、交通大学、紫江集团三方都有这方面需求,三方利益和需求不谋而合。紫竹的组织架构、部门设置、需要多少资金、招什么项目,政府没有干预,全部由市场说了算,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的典范,很多项目今天谈、明天定、后天资金就打进来了,时间和效率是别的开发区的三分之一最多一半。运用民营企业特有的经营模式,高效有序地进行总体规划、土地征用、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营运行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运营效率,也从体制上确保了高新区发展从决策到落实、从规划到建设过程中的强大执行力。
骆山鹰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紫竹人在建园之处就做出了“给我20年,给你一座科技城”的承诺,现在16年过去,科技城雏形已基本建成,梦想变成了现实。从成立以来,紫竹高新区已获得几十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称号,成为全中国最像美国硅谷的地方,目标是建成“东方硅谷”。
实践证明,紫竹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园区发展之路,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各项经济指标和园区运营数据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
截至2018年6月底,紫竹高新区入驻企业已达2094家,其中外资企业213家、内资企业1881家;累计吸引合同外资48亿美元,外资投资总额100亿美元,内资448亿元人民币;2017年实现税收62.34亿元,增长10.97%;实现技工贸收入550亿元,同比增长10%。
吸引占地少、产出高的高含金量项目入驻
在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的紫竹高新区,用于产业项目招商的研发基地仅3.8平方公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好的发展,必须集约化使用土地,提高利用率。
骆山鹰表示,为使有限的研发用地产出最大效益,紫竹高新区积极吸引占地少、产出高的高含金量项目入驻,重点引进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及高科技研发企业入驻,以微软、英特尔、可口可乐、印孚瑟斯、中国商飞、中广核集团、东软软件为代表的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纷纷入驻紫竹,现已形成以信息软件、数字视听、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电子、新能源与新材料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截至2017年底,有17家世界500强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落户紫竹。
在发展模式上,紫竹高新区改变以往传统招商引资为主的模式,注重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人才创新创业,逐步实现“招大”和“扶小”两手抓,为本土的双创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资源,扶植以民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科创企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已与英特尔、中航无线电子、百家合、人民网、百度等国内外知名行业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孵化培育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
紫竹高新区的另一大特色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大著名高校与高新区在空间上相接相邻的优势,通过建立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资源共享机制,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科学园区发展模式,填补了上海高科技园区缺乏高校支撑的空白,通过签署“校企共建协议”,积极培育更多具有年轻活力的大学毕业生到高新区创新创业。
目前,紫竹高新区内已容纳近10万高素质人群在此学习就业和生活,高新区2000多家企业、4万名白领中,86%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年均收入25万元,超过了中关村和张江;上海交通大学168人、华东师范大学19人、紫竹高新区“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基地”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紫竹孵化器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紫竹高新区创业孵化器总经理丁嘉敏透露,紫竹与英特尔、中航615所等区内企业成立的联合孵化器现已培养和孵化了汉翔信息、云轴信息、冠勇公司、移康智能等数百家有影响力的双创企业,扶持并集聚了一批以至纯科技、申联生物、基因科技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其中,紫竹培育的至纯科技2017年成功在A板上市,触宝科技获批独角兽企业;上海交大学生创办的柏楚科技已成长为销售过亿的激光控制领域制造业企业;创业团队来自微软的汉翔信息累计融资额近7000万美元,公司市值已超过10亿美元;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刘明耀创办的邦耀生物落户紫竹后,致力于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来进行肿瘤和遗传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
独特的实验室共享之路
紫竹高新区的共享实验室,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也令自身的吸引力大增。
位于紫竹高新区的上海吉尔多肽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化学合成物的企业,用总经理周敏的话来说,在创业之初,看着“别人家的”仪器,真的是直流口水:“做新药研发,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我去看过新药筛选中心、药物所的那些仪器,先进得一塌糊涂,他们的先进仪器对我们来说是梦寐以求的。”
2012年,紫竹高新区商会做的一件事让周敏看到了“转机”。那一年,商会对园区内企业的实验设备进行了“大摸底”,建立了目录,以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每家企业。如果有企业“看中”里面的某台实验设备,可以预约使用时段。
在这个目录里,周敏相中了上海兽医研究所的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等多台大型科研仪器,而且巧合的是,该研究所就在吉尔多肽有限公司的马路对面,可谓近水楼台。
就这样,通过实验设备的共享,周敏的公司仅花了仪器使用的成本费就完成了必需的分析任务,以前做新药图谱要送到北京,起码10个工作日,现在不出园区24小时就能做出来,为新药研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先机。
拥有众多先进检测设备的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巍认为,大型先进设备仪器耗资巨大,如果不拿出去共享,大部分仪器都没法充分利用,几年后就过时了,再加上高昂的维护费用和折旧,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实验室共享可以满足大、小企业的‘刚性需求’,不仅可节省社会资金支出,而且可以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检测水平。”贾巍说。
紫竹国家高新区
从2016年起,紫竹每年将企业共享的实验设备编印成册,按所属领域分类,并标清具体型号、技术指标、产地和功能应用范围等重要信息,免费发放至相关企业、研发机构、协会和创业园区孵化器。
仅2016年,园区内9家拥有实验室平台的企业就为300多家企业提供了总价超过1亿元的仪器设备,服务收入合计约6000万元。到2017年,有13家拥有实验室平台的企业提供了总价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仪器设备,服务范围扩大到航空技术、电气能源、新能源、新材料等七个领域,并向全市企业开放。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副主任朱悦透露,在紫竹的示范引领下,全市层面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数量目前已达2.1万多台,总价值超过2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