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长岛黄渤海分界线的成因:野叟妄言之长岛七日第10节

长岛黄渤海分界线的成因:野叟妄言之长岛七日第10节那么长山尾是如何形成的呢?过去岛上的人不能解释,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专家对这个现象作出了解释,长山尾在地质学上的名称为连岛沙洲。它的形成受风力、风向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南长山岛与蓬莱阁相距仅7公里,黄、渤海的海流携沙石至此流速发生变化,在变向、变速和受阻的海况下沙石沉淀,日积月累形成的。可以说是“历尽天华成此景”。随着潮起潮落,长山尾在不断暗长,从卫星遥感图片上可以看到,长山尾端已伸到登州水道的中间,若干年后或许能把海岛与大陆可连接起来,实现“天堑变通途”的愿望。长山尾 拍摄地点:观景台“快看,分界线!”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蜿蜒的群山在我们的脚下与大海紧紧相拥,一脉玉色的长滩插入前方的登州海峡,随着这长滩的走势,一条泾渭分明的S形的水线把大海分割为两种颜色、两种形态,两个世界。“这么神奇呀!”我惊叫起来,惊叹于大自然的力量。放眼望去,在分界线的东面,墨绿色的黄海风高浪急,波浮浪涌

离开烽山景区,旅游车穿行在林海之中。林海依山傍海,因有广袤的大海和茂密的森林而得名。原以为林海,会象是白山黑水间的茂密森林,苍松翠柏;或是象中原山林一样的绿树成荫,遮天蔽日。然而,到了这里才知道,这里的林海,只是一片连绵的树林,受海上风暴侵袭,岛上没有高大的乔木,只有一些低矮丛生的灌木,覆盖着山野沟壑。建国后,岛上大搞植树造林,绿化海岛,森林覆盖率达到53.2%。山上,青松、侧柏苍翠如滴,郁闭度高;山下,混交林枝繁叶茂;沟旮里、山坳间灌木、野草丛生;湿地的碱篷、芦苇、二色补血草旺盛。这里因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而闻名,有“森林氧吧”之称。

烽山林海景区是相连的,不知不觉就到了。过了一个验票点,大家纷纷下车,进入景区广场。广场东面,有一古朴、自然的木制牌坊,上书“海天一色”四个苍劲大字。向南,便是黄渤海分界线标志碑,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林海景区最大的看点是黄渤海分界碑,这是长岛旅游特有的景观,如果到这里不看黄渤海分界碑,肯定会无比遗憾的。

沿着高高的台阶上去看了看介绍才知道,分界碑1997年7月1号竣工,主体为双体白玉龙,龙体高9.7米,寓意香港百年回归;底座边长12米,预示渔家四季生活富庶,月月平安康泰;龙脊上,镶嵌的四道铜环金光闪烁,标志着四大海皆平安;双龙间的两条铜链紧结连环,显示了黄渤两海相交融。旁边石头上“远观”两个字是1993年7月华国锋的题词。

长岛黄渤海分界线的成因:野叟妄言之长岛七日第10节(1)

黄渤海分界碑 拍摄地点:景区广场

“快看,分界线!”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蜿蜒的群山在我们的脚下与大海紧紧相拥,一脉玉色的长滩插入前方的登州海峡,随着这长滩的走势,一条泾渭分明的S形的水线把大海分割为两种颜色、两种形态,两个世界。

“这么神奇呀!”我惊叫起来,惊叹于大自然的力量。放眼望去,在分界线的东面,墨绿色的黄海风高浪急,波浮浪涌;西面,湖蓝色的渤海风平浪静,海不扬波。两海交汇之处,一条分界之线在大海上划下一条白色的印记,像是航船刚刚犁开的海浪,又像飞机在天上喷出的白雾。

站在观景台往下看,映入眼帘的是蜿蜒曲折的沙颈,这就是著名的长山尾。像一条龙尾巧居在黄海、渤海的交汇处。这条玉色石滩横入登州海峡,一脉雪浪直奔蓬莱阁方向,形状由阔而尖,弯曲飘逸,浑然天成,海中则雪浪四溅,将一海碧水分为两个世界,泾渭分明。最奇的是,是由珠玑卵石组成,东是巨浪滔天的黄海,西是波平如镜的渤海。这是黄渤二海每天亲密的接触。1999年春夏之交,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来林海,看到这一奇异景观,欣然挥毫题下了“玉滩飞雪”四个字。正可谓“一脚踏两海,一耳听双涛”。

长岛黄渤海分界线的成因:野叟妄言之长岛七日第10节(2)

长山尾 拍摄地点:观景台

那么长山尾是如何形成的呢?过去岛上的人不能解释,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专家对这个现象作出了解释,长山尾在地质学上的名称为连岛沙洲。它的形成受风力、风向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南长山岛与蓬莱阁相距仅7公里,黄、渤海的海流携沙石至此流速发生变化,在变向、变速和受阻的海况下沙石沉淀,日积月累形成的。可以说是“历尽天华成此景”。随着潮起潮落,长山尾在不断暗长,从卫星遥感图片上可以看到,长山尾端已伸到登州水道的中间,若干年后或许能把海岛与大陆可连接起来,实现“天堑变通途”的愿望。

第九节 烽山登顶

第十一节 挑战林海天梯

注:此文是2008年夏末参加某论坛“人在旅途”图文游记征文活动历经一个多月撰写而成,全文十四节一万九千字。随着论坛的关闭,或许这篇文章永远消失了。有鉴于此,重新排版,贴在今日头条,唤起尘封的记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