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古楼:石桥门楼照壁与方塔
徽派建筑古楼:石桥门楼照壁与方塔位于松江区中山东路250号,现为松江二中校门。重檐歇山顶建筑,又称门楼、谯楼、鼓楼。云间第一楼该桥南北走向,跨老市河。全长50米,宽5米,高8米,有92级台阶,青石桥身、护栏,花岗石台阶。明代《西仓桥记》称赞大仓桥:“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2014年4月4日,大仓桥被公布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苔痕斑驳的石桥、巍峨气派的门楼、图案纷呈的照壁、高耸入云的古塔,走进松江区,俨然走进一座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古建筑难以言喻的美感在此一一呈现......
大仓桥
大仓桥是五孔石拱桥,位于松江区中山西路仓桥弄南。始建于明初,为木桥,后改建为石桥。
现存的大仓桥是明代重建的,原名永丰桥,后因桥南为松江府的漕运仓城,而被称之为“大仓桥”。
该桥南北走向,跨老市河。全长50米,宽5米,高8米,有92级台阶,青石桥身、护栏,花岗石台阶。
明代《西仓桥记》称赞大仓桥:“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
2014年4月4日,大仓桥被公布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间第一楼
位于松江区中山东路250号,现为松江二中校门。重檐歇山顶建筑,又称门楼、谯楼、鼓楼。
此楼始建于宋代,元代两次重建。明末损毁,清代又重建,在旧基上建鼓楼,以司更漏。楼共建二层,立于砖木结构的门道上,周围清水砖墙,翘角飞逸,古色古香。
20世纪30年代初,此楼修缮时,立横额“云间第一楼”,又竖《重修云间第一楼记》石碑。旧时松江城内房屋以两层居多,而鼓楼高达16.6米,堪称松江城中第一高楼,松江古称“云间”,故称之为“云间第一楼”。1950年,楼阁毁于台风,仅剩台基。1994年,对台基进行了抢修。1999年立项修复,2000年竣工。
照壁
松江方塔园内的照壁,原为松江府城隍庙山门外的屏风墙,建于明代。
照壁下承砖刻须弥座,上覆两面坡顶。面阔三间,屏风状。正间由70块细泥青砖拼成宽6.1米、高4.7米的砖雕。
图案中部神兽,龙头狮尾、鱼鳞、牛蹄,民间俗称四不像。周围有“平(瓶)升(笙)三级(戟)”、“封侯(猴)挂印”、“奉(凤)献(衔)天书”、“福禄(复鹿)双至”等图案,另有蓬莱仙岛在其一侧。
照壁上方横枋雕以八仙。东西侧间,均有圆形图案,分别雕以青龙、白虎。
方塔
兴圣教寺塔位于方塔园的中心,建于北宋,距今900多年,因该塔建在兴圣教寺中而得名。其塔身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故俗称为“方塔”。
经历风雨,方塔经多番修葺。明代,方塔塔顶宝瓶为募款而修。清代更是开展了包括更换塔刹等在内的多次大修。
1973年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批准,方塔进行建塔以来的第八次大修。据介绍,1975年,方塔开工修缮,底层扶梯改为外扶梯结构,木结构按宋代做法,参照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的寻杖式栏杆式样制作。
塔檐四角下的风铃(惊鸟)原物缺失,由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唐代风铃为实样,在修塔工地浇铸。
方塔是我国佛塔修缮中完整保留宋代斗拱最多的古塔之一。方塔木构件尚存古代斗拱177朵,其中以宋代斗拱最多,占63%。
方塔周围还有众多文物相伴,如望仙桥、兰瑞堂(又名楠木厅)、陈化成祠堂、天后宫大殿、天妃宫……
这些文物与今天的园林景观共同呼吸,连接古今,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