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这种运动比任何运动都有效,跑步一项最受欢迎
跑步这种运动比任何运动都有效,跑步一项最受欢迎人类利用两足开始奔跑的历史极为悠久,至少可以向前追溯六百万年。在《人类为何奔跑》一书中,美籍德裔生物学家贝恩德·海因里希(Bernd Heinrich)认为,非洲可能是人类开始奔跑的地方。在非洲平原上,刚刚进化成两足的人类祖先并不擅长奔跑。事实上,人类的两足奔跑一直被视为是进化史上的谜团——和四足比起来,两足奔跑显然更费体力。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方式释放了人类的双手。被赞誉为“波士顿比利”的美国知名跑者比尔·罗杰斯(Bill Rodgers)曾经说过:“跑步是全世界最棒的运动,拥有最优秀的选手。它需要太多生理和心理上的能量,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当然,想要在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冠军,必须要有挑战的意志和决心,但如果缺乏天赋,就会遇到更大的挑战。在这里,海因里希认为,人们在参加马拉松之前,必须要弄清楚自己是犬系还是猫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犬系动物来说,奔跑是它们的本能,而再怎么训练,都不可能这样
你开始跑步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成年人为什么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坚持奔跑,然后把自己累到半死不活?
为了减肥、健身?为了享受有氧呼吸?为了在朋友圈“晒跑”?还是单纯的因为自己享受跑步的快乐?又或者受疫情的影响,迫切需要运动来弥补活动不足的隐虑?
对于一些人来说,跑步改变了肉体,磨炼了意志,释放了情绪,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去跑步,纯粹是因为跑步是全世界最容易实施的运动方式——不需要特殊场地,不需要器械,不需要队友,甚至,也不需要太多准备。
跑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在这项运动中,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抬起你的腿,迈开你的脚步,出发吧。
撰文 | 何安安
是什么让人类开始奔跑?
被赞誉为“波士顿比利”的美国知名跑者比尔·罗杰斯(Bill Rodgers)曾经说过:“跑步是全世界最棒的运动,拥有最优秀的选手。它需要太多生理和心理上的能量,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当然,想要在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冠军,必须要有挑战的意志和决心,但如果缺乏天赋,就会遇到更大的挑战。在这里,海因里希认为,人们在参加马拉松之前,必须要弄清楚自己是犬系还是猫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犬系动物来说,奔跑是它们的本能,而再怎么训练,都不可能这样去要求一只猫。
人类利用两足开始奔跑的历史极为悠久,至少可以向前追溯六百万年。在《人类为何奔跑》一书中,美籍德裔生物学家贝恩德·海因里希(Bernd Heinrich)认为,非洲可能是人类开始奔跑的地方。在非洲平原上,刚刚进化成两足的人类祖先并不擅长奔跑。事实上,人类的两足奔跑一直被视为是进化史上的谜团——和四足比起来,两足奔跑显然更费体力。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方式释放了人类的双手。
《人类为何奔跑:那些动物教会我的跑步和生活之道》,[美]贝恩德·海因里希著,王金 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版。
这之后,狩猎的行为推动了人类的进化历程。跑步就是不断地追逐,无论你的目标是抵达终点,创下纪录,还是旁的什么。在真正的狩猎成为过去式后,人们开始追逐自己的同伴,成为赛道上的勇士,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获得梦想抑或是现实中的激励。就好像在奥运会上,人们会为运动员加油、助威、欢呼、喝彩,并由衷地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自豪。正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一样,这种运动永无止境——人们总是期待着更高、更快、更强。
生理上的因素会影响我们跑步的速度或者耐力吗?这个问题可能不那么好回答。海因里希发现,其中有太多的变量。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因为不够高而跑得不快时,总会发现一个跑得更快的矮个子选手;当我们认为只有瘦子才能跑得更快时,也会发现一名肌肉发达的优秀选手。北欧选手曾经是长跑赛事中的霸主,但显然,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更新一些的说法会认为,非洲的高平原环境能够筛选出最快、最强壮的动物和人,但这种观点同样不那么站得住脚。
但并不是每一个跑步的人都渴望参加比赛。对于更多的人们来说,马拉松并不能代表跑步的全部。
电影《莎拉宁愿跑步》(2013)剧照。
在现代社会中,跑步运动作为一种休闲健身活动,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漫步城市中的我们总能看到擦肩而过的跑者——无论男女,这些身着休闲运动服,脚踏跑鞋的人们,总是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之中。
跑步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跑者可以通过长跑作用于身体进而提升自我的价值。与一般性跑步所能提供的获得健康、社交、娱乐、成就感、运动乐趣等功能相比,长跑运动还能够为跑者提供一种进行个人反思的空间,并有助于人们保持体型,发展友谊,应对情绪压力等。
“希望一人独处的念头,始终不变地存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的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流,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即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这是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关于跑步意义的阐述。在成为一名“跑步小说家”后,村上春树平均每天坚持跑5公里。在这里,身体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做自己的感觉。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日]村上春树 著,施小炜 译,新经典丨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1月版。
跑步:运动鄙视链的底端
有意思的是,与中产阶层中成年人的热捧不同,在中产家庭孩子课外兴趣班运动类鄙视链中,跑步却是垫底的存在。
运动类鄙视链: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美式橄榄球>花滑>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这条鄙视链清晰地凸显了“冷门”和“花钱”在运动“高贵”与否中的绝对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花钱本身就是休闲的表达方式。相比马术、高尔夫、冰球等大投入运动项目,跑步可谓是“进退得宜”。对于标榜专业的中长跑者来说,跑鞋、运动衣、防止受伤的各种配件(护膝、运动袜等)、运动手环等都成为标配。这些装备的价格贵得很贵,便宜的也很便宜。
电影《小鞋子》(1997)剧照。在影视作品中,跑步往往被视为是贫穷或者“非普娃”家庭的进阶之路。
在同处于中产阶级的成年人和孩子群体中,跑步缘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这很可能是因为中产阶层对生活方式理念的强调。对于中产成年人而言,跑步已经成为习惯化的生活方式,这种貌似个性化实际却从众的行为方式有助于表明其社会位置。
我们如何生活,又如何成为自己?身体、衣着、饮食、兴趣爱好等共同决定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往往会让中产群体“忘记身体”,而跑步恰恰可以唤醒身体意识。相较于普通民众,过度理性的中产跑者往往更注重自身健康,在此基础之上,将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作为日常生活的评判标准,便也无可厚非。
早在20世纪60年代,长跑健身就已经在中产阶级群体中流行。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欧美马拉松运动已变得高度商业化和普及化,这使得跑步健身在全球范围内被主要定位成中产阶级的休闲活动。正如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副教授王健在《我跑故我在》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相比其他群体,中产跑者通过跑步这项运动取得的进步和成功,个人获得了更好的自我体验和价值感。
我自己的变化,首先是自己对健康方面有了更多的关注。第二个方面,自己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乐观,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家人都有影响。第三个方面在于我知道了一些事情是自己能够胜任的,没跑步之前,自己确实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跑。真正跑过之后,才知道有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够做成的。跑步这件事确实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了积极的影响。(《我跑故我在》)
《我跑故我在:马拉松、身体规训与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王健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4月版。
在这里,与跑步健身运动相关的各种活动,有利于维持中产跑者的一些积极价值,如塑造性格、自律、努力工作、积极竞争等。体育运动的魅力之一正在于此——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和道德问题。
在跑步过程中,跑者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并付出与之相当的意志努力。通过运动和有关的消费,中产阶层建构起了自我和社会认同方式,进而使得这种运动方式成为界定自我和阶层价值观的生活实践。和其他运动一样,跑步同样意味着对生理和心理的挑战,以至于每一位酣畅淋漓跑完的跑者都可以大声谈论“奔跑之乐”,并赋予其某些近似于宗教的功能,而其身体,正是这种运动信仰的载体。
中产阶层为何成为跑者群体中的主力?
临近五十而知天命,我身体的素质全面超越三十岁前的自己,抬脚可以跑个百公里,穿什么鞋无所谓,吃什么都不重要……为何跑步?因为自由。一旦跑到可以以步代车,便拥有了空间上的自由;一旦跑到内心平静欢喜,便拥有了精神上的自由;一旦跑回二十几岁青春年少时的体格,便拥有了时间上的自由。(孙嘉鸿《为何跑步》)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5月3日发布的《2022年欧洲区域肥胖报告》显示,在世卫组织欧洲区域,近三分之二的成人和三分之一的儿童超重或肥胖,并且比率仍在上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30万人死于超重和肥胖,而世卫组织认为这一数字可能被低估。初步数据还表明,疫情期间,人们暴露于肥胖风险因素的机会更大,原因包括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食品消费的增加。
一项研究表明,这其中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肥胖尤其成为了“一个中产阶级的问题”,也就是说,中产群体正在日益发胖。
《为何跑步》,孙嘉鸿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在中国,身体超重和肥胖也已成为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中产群体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王健提到,为了改变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中产群体选择通过主动运动来锻炼身体。在此,正如此前的研究者所说,健身实际上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追求。与其他阶层相比,中产阶层有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更加强烈的追求。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拥有如此众多健身选择的城市生活中,中产阶层为何热衷于选择成为跑步者?
纪录片《跑步日记 》(2016)剧照。
在现代社会,当肥胖和脂肪成为一种个体缺乏体育锻炼的最为明显的标志以后,人们更加渴望拥有一副良好的身体——因为这意味着拥有了高效、生产力、个人努力、控制力以及突破身体限制和障碍的能力。相较于通过外科整形来对身体进行快速改造,跑步体现出的是一种由身至心的、变化缓慢的审美劳动。
我们跑圈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律给我自由”……如果想要规律地进行马拉松训练,就必须给自己定下戒律。比如,跑一个计划,定一个课表,然后坚持去做这些规划。有人觉得这些是一种束缚,但是自律和自由在马拉松运动中看起来可能和一般的看法相反,这种自律反馈到心理上就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来自IT公司的男跑者S06《我跑故我在》)
正如《我跑故我在》书中所说,对于广大城市居民来说,当代城市马拉松运动可以预防或降低消极生活的情绪,以更充沛的精力应对生活压力,对身体和心灵都具有治愈和提升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治疗式休闲”。相对于普通大众,跑者的焦虑感、疲惫感更低,精神状态更好。
……工具代替了身体的功能,中产要借助马拉松找回自己的身体。所以,你很难想象一个重体力工作者,或是一个快递小哥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决定在城市公园跑个步……宣称“跑步是种宗教”的中产阶级并没有资格嘲笑跳广场舞的大妈。除了装备不如跑者,背景音乐落后了二十年,其实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蒋方舟《马拉松是中产无声的广场舞》)
对于跑步者而言,世界上只存在两种人:跑者和非跑者。从这个意义而言,蒋方舟将马拉松视为中产阶级的广场舞便也无可厚非,毕竟选择虽不同,却也殊途同归,谁也没有资格瞧不起谁。“中产阶级新宗教”也好,“中产阶级的广场舞”也罢,运动没有“高低贵贱”。跑步者不想泯然于众人矣,广场舞者亦然。
顺便说句题外话,最近骑行又开始“火爆”了,显然,这和跑步的崛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 何安安
编辑 宫子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