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同时,洪承畴还是顺治朝的定海神针。多尔衮死后,各地反清起义风起云涌,顺治见事不妙,又任命已是弘文院大学士、兵部尚书的洪承畴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云贵五省,总督军务。临行前,顺治帝更是亲自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洪承畴也不负圣望,很快平定各地叛乱。洪承畴与勒克德浑鲍国安饰演的洪承畴虽然洪承畴投降伊始并不得皇太极信任,终皇太极一朝,洪除咨询外,没有任何官职。但洪投降后仅仅一年,皇太极就死了。掌权的多尔衮与皇太极完全相反,对洪承畴极为信任,不仅任命他为秘书院大学士,入内院佐理军务,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不久后又任洪为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与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同理军务,而且对洪所提建议,无不采纳。可以说,多尔衮时期清廷所采取的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都有洪的参与。

明清交替之际,叛明降清的人很多,如范文程、祖大寿、吴三桂、洪承畴、耿仲明、尚可喜之流,但其中又以吴三桂骂名最多,被公认是民族败类、汉奸走狗,而反观其他几位,虽然也被打入“汉奸”之类,但在民间被骂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惨,甚至像洪承畴,民间竟然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这样明显的为其开脱,与对吴三桂一味的痛骂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就算是清廷官方也只是把洪承畴等人列入《贰臣传》,而吴三桂的待遇是《逆臣传》。同样是降清,洪承畴相比吴三桂为什么挨骂更少?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掰扯掰扯!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

吴三桂

洪承畴的功劳比吴三桂小?

很多人认为,洪承畴比吴三桂挨骂更少,根子在与他不如吴三桂的功劳大,对明朝的伤害更小,其实这大错特错,洪承畴对清廷的贡献一点都不比吴三桂小。

洪承畴是明臣中投降清朝最高级别的官员。他在松锦大战之前已经是大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可以说,他是大明王朝最后的柱石将领了。所以他的投降直接使本就抵抗意志薄弱的明军更加军心涣散,大批明将纷纷效仿,兵部尚书都投降了,我们还有什么好顾忌的呢?可以说,洪承畴的投降直接摧毁了明朝最后一丝精气神。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2)

鲍国安饰演的洪承畴

虽然洪承畴投降伊始并不得皇太极信任,终皇太极一朝,洪除咨询外,没有任何官职。但洪投降后仅仅一年,皇太极就死了。

掌权的多尔衮与皇太极完全相反,对洪承畴极为信任,不仅任命他为秘书院大学士,入内院佐理军务,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不久后又任洪为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与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同理军务,而且对洪所提建议,无不采纳。可以说,多尔衮时期清廷所采取的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都有洪的参与。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3)

洪承畴与勒克德浑

同时,洪承畴还是顺治朝的定海神针。多尔衮死后,各地反清起义风起云涌,顺治见事不妙,又任命已是弘文院大学士、兵部尚书的洪承畴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云贵五省,总督军务。临行前,顺治帝更是亲自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洪承畴也不负圣望,很快平定各地叛乱。

洪承畴逝世后,康熙皇帝亲颁御诏,赠少师,谥文襄,立御碑。

洪承畴可以说是清军统帅级人物,虽然不同于吴三桂的南征北战,但其坐镇中军,所立功勋不次于吴三桂。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4)

洪承畴

那么,很多人可能又会说了,既然洪承畴的功劳不次于吴三桂,为什么他所封的爵位仅是轻车都尉,不仅远远比不上吴三桂的王爵,就连马德功、张勇、田雄这样名不见经传的人的侯爵也大大不如?这其实与洪承畴的定位是文臣有关。

1、有爵位的五十多位降将中,除了洪承畴以外,都是武将出身,基本上可以说爵位这个东西就是属于军官的,洪承畴经略五省但是自己并不带兵,可以对比后来的姚启圣与施琅,姚启圣是福建总督,总督可以说是地方军政一把手,施琅是福建水师提督,妥妥的武将身份,当时施琅是受姚启圣节制的,但是后来姚启圣的爵位是骑都尉,而施琅是靖海侯。所以说洪承畴能以文臣的身份位列其中,是非常不容易的。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5)

施琅

2、洪承畴的谥号是“文襄”,相对于爵位,文官更在乎的是身后的“谥号”,“文襄”后来也是福康安、张之洞、左宗棠的谥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文襄”已经是个非常不错的谥号了,对于“降将”洪承畴而言更是如此。

爵位并不对等于功劳,更不能成为洪承畴功勋次于吴三桂的证据。所以,洪承畴比吴三桂挨骂更少另有原因。

第一:投降的背景不同,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

首先来看吴三桂。

1644年,李自成率领着他的大顺农民起义军,攻破了大明帝国的京师。绝望之下的崇祯帝,随即选择在煤山上吊殉国。而这时的吴三桂正率领着明朝最后一只劲旅——宁远军,在驰援京师的路上。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6)

有部分学者认为,吴三桂是故意拖延,坐看明朝覆亡。这种说法虽然缺乏实锤证据,但并不是没有道理。在吴三桂看来,明朝早已是日薄西山,灭亡是早晚的事,他并不想把自己的本钱毁在与李自成的争斗中,所以才有一收到崇祯死的消息立马回师山海关的举动,至于“冲冠一怒为红颜”很难让人信服。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7)

陈圆圆

就算吴三桂不是故意拖延,他对明朝的忠心也是寥寥。李自成占领京师要地,确实让吴三桂所率领的宁远军,夹在了清军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之间面临两难,但当时的吴三桂选择并不少,除了投降满清,他还有两个选择。

一是投降李自成,保住汉人江山。虽然不能做一个明朝的忠臣,但也不失为一个民族英雄。

二是打着明朝的旗号,抵抗两股势力。北京虽然沦陷于李自成之手,但大顺政权并没有占领明朝的全部领土。明朝只不过是北方的领土,丢失殆尽,在南方南明政权依然占据着半壁江山。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8)

李自成

当然,对于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来说,想要率军前往南方,就需要越过李自成,同时宁远军的物资供给也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如果当时吴三桂以满清这个“外患”为筹码,与李自成达成战略同盟并非不可能,然后借道南下,投奔南明不失为良策。

但是,在多番权衡之下,吴三桂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大明,投降了满清,并将山海关当作了礼物,送给了对方。随后又与清军联手夹击李自成,覆灭了刚建立不久的大顺政权。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9)

吴三桂

虽然吴三桂也有苦衷,但毕竟他还是有多种选择的。与之相比,洪承畴却只有华山一条路,死或者投降。

关于洪承畴的投降,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说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甚至还默写正气歌,杀身成仁的决心甚坚,皇太极每日派美女陪伴,也没效果。无计可施之下,皇太极又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0)

洪承畴与皇太极

范文程至,洪承畴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专业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隔日,皇太极带着战俘祭祀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随即剃发易服,归顺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1)

洪承畴与皇太极

另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更香艳的版本,就是庄妃以美色成功劝降洪承畴,甚至这个桥段还被编入清宫戏中。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说皇太极无论如何威逼利诱洪承畴,都无法让他变节 于是皇太极为了江山社稷(洪承畴投降可以瓦解明军的士气,为满清优待降臣竖立很好的示范),决定将自己老婆孝庄奉献出来。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2)

孝庄

某一夜,小博尔济吉特氏——庄妃,携人参汤到洪承畴的居所。见洪承畴闭目面壁,毫不理睬。小博尔济吉特氏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美人不断劝饮,同时以壶承其唇。洪承畴不知这“水”是人参汤,便出乎意料地喝了一口。丽人又如此再劝,洪承畴竟连饮了几口。洪承畴只觉下腹燥热难当,忍不住便胡天胡地起来。

结果第二天,拜倒在石榴裙下洪承畴便投靠了满清。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3)

孝庄与洪承畴

当然这样的野史根本不足信,不说,皇太极舍不舍得将自己心爱的女人双手奉上,就算是事业心重的庄妃为了给丈夫分忧,主动去劝降,但两个没有共通语言的人(史载,洪承畴并不会说满语,而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庄妃在那个时间也不会说汉语),是如何交流的呢,总不可能在眉来眼去,谈情说爱的时候,还要随身带着翻译吧?

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至少说明,洪承畴是在受到无尽的威逼利诱之下,才选择投降的,尤其是相比容易暴怒,猜疑心重的崇祯,皇太极温和的态度和“赤诚”之心,更容易打动洪承畴,再加上不投降即死的利剑,洪承畴的心理防线,最终崩溃,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4)

唐国强饰演的皇太极

二、一个穷奢极欲,道德败坏,一个有羞耻之心,尽力补救。

汉奸一词在北宋以前根本不存在,因为在历史记载的一些民族败类中,秦桧以前统称“败类”,秦桧以后才有“汉奸”一说,一个汉奸首先要是个败类 不是败类就算是普通意义上的汉奸 也不会被大众太过痛骂,吴三桂和洪承畴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汉奸”。

穷奢极欲吴三桂

吴三桂降清以后,先是联合清军追杀李自成农民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直至李自成败死。接着,又率兵剿灭南明势力,擒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

封藩云贵后,吴三桂恃宠骄横,私欲迅速膨胀,他扩编军队,搜括土地,独揽事权,结党营私,一副云贵地区土皇帝的做派。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5)

平西王吴三桂

用“欲壑难填”来形容吴三桂的贪心,是最恰当不过的。吴三桂一进昆明,就把明黔国公沐天波的沐王府占为己有。后来又嫌沐王府过于狭小,遂大兴土木,进行增修扩建。工程前后持续十余年,终成一个占地广阔、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吴三桂不仅要府邸富丽,还要设计巧妙,以新奇闻名天下:他在城内莲花池畔又修建一座宫殿,名曰安阜园。园内开渠凿道,亭台楼榭,回廊百转,遍植奇花异草。此园耗银不计其数,还毁坏和占用了大片百姓的庐舍、墓地。

安阜园落成后,吴三桂又命侍从江南采买优伶四十余人,个个年方十五六岁,朝夕歌舞。每当宴会之际,三桂吹笛,宫人美女们伴以歌舞。歌罢,吴三桂命人给赏银钱,立刻珠玉金帛堆堂前,歌姬们嘻嘻笑笑,一拥上前争抢。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6)

鹿鼎记中的吴三桂

此外,吴三桂还在云南圈地无数,一开始他就霸占了原属于沐王府的七百顷庄田和二千庄丁,庄田加上庄丁地,实际占有土地达六七万亩之巨。康熙六年,吴三桂又借满清大臣圈地之机,以兵丁口粮不足为由,将云南府所辖州县的卫所公田尽行圈占。所圈土地上的百姓,被强令徙往他地,无力迁移者便成了藩庄上的佃户。

清廷越是假以事权,吴三桂越是贪心不足。康熙二年,他上疏清廷,要求在云贵两省总督巡抚的敕书中,加上“听王节制”四字,明目张胆地要使自己的王权凌驾于封疆大吏之上。康熙五年,兵部不得不向皇帝提出,把选用云贵武职官员的权力交给吴三桂掌握。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7)

大周皇帝吴三桂

吴三桂对百姓无怜惜之情,对新主子无忠诚之心,对自己的父母也无跪乳之恩。当年他“负气”之下返回山海关投靠满清,致使自己深陷敌手的老父亲吴襄被李自成所斩,当时他有一丝一毫顾忌之心吗?李园园之说只是他不顾父亲安危的遮羞布而已。

有羞耻之心的洪承畴

相比于吴三桂,洪承畴降清后的一系列作为虽说不上忠君报国、爱民如子,也称得上有惠于人民,有功于国家。

洪承畴随多尔衮入京时,针对以往清兵到处烧杀掠夺的野蛮行径,提出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同时免除三饷。进军江南和云贵,又减少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疏请朝廷赈济边民。这就是洪承畴“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绩。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8)

多尔衮

其次,他借助入内院佐理机务,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制订一系列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等。招抚江南时,贯以“以抚为主”的方针,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以及豫、鄂、湘四十余寨。经略西南五省,实行“以战为守”,“广示招徕”,“开垦田亩”等政策,迅速绶靖南疆,实现国家统一。

再者,他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帝迎达赖喇嘛提出意见,为满汉合流打下基础,他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使满人了解汉人礼俗、逐步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让清朝平稳地完成朝代更迭。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19)

顺治皇帝

王宏志教授曾评价洪承畴说,“忠臣不事二主”,但这要具体分析,“主”要是“明君”,臣忠于明君,可以为国家,为百姓做有益的事;但如果其君不明,是庸君、昏君、暴君,臣忠于君,那就会有害于国家,有害于百姓。洪承畴“事二主”,清朝就比明朝更有活力,更有所作为。洪承畴的这一选择,不该有太多非议。

这是部分官方、学者的看法,在民间,洪承畴也并不是大奸大恶。

明末有很多关于洪承畴的故事和段子,比如某书生在洪承畴面前说真正的洪承畴已经在松锦大战中死了,面前这个是冒牌货等类似情节,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洪承畴很羞愧,很惭愧,很恼羞成怒;或者洪承畴的老乡、亲朋好友等当众羞辱痛骂他、不与其来往,洪承畴因此很难堪等等。

其实,这些故事大都不是空穴来风。当面骂洪承畴的书生是明末诗人、抗清英雄夏完淳,夏完淳14岁从军抗清,十七岁兵败被俘,被俘后洪承畴曾审问过他,结果被夏完淳一番夹枪带棒的讽刺,直接使洪审不下去了。

夏完淳说,曾经有个叫洪承畴的先生,当年松山一战,以身殉国,是个豪杰,我钦佩他的忠烈,我不能落在他的后面。旁边的副审听不下去了,大声斥责,睁大你的眼睛看看,你面前的这位就是你口中的洪先生。夏完淳装作不屑一顾的说,我大明先皇早已明昭天下,并且以王侯之礼亲自祭奠洪先生,面前这个肯定是冒牌货。

此时的洪承畴早已是羞怒满面,不待夏完淳说完,即离席而走。夏完淳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由此称名于世。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20)

而当众辱骂洪承畴的是他的弟弟和母亲。据载,洪承畴经略五省平定叛乱以后,衣锦还乡,不仅乡里人见了他都面无表情,不与他说一句话,甚至他的母亲见到儿子也是痛骂他“你这个不忠不义的不孝子,还有脸来见我,就算我没有地方住,也不会住你的房子。”

被母亲痛骂后的洪承畴,顿时哑口无言,灰头土脸地离开了,随后就来到弟弟洪承畯的家中。然而,弟弟对他的态度更恶劣,洪承畯不仅把他打出家门,还对天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随后,洪承畯变卖家产带着母亲和家人出海,再也没有回来,看到母亲和弟弟的做法后,洪承畴羞愧万分,感觉无地自容,只好带着悲痛的心情离开了家乡。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投降的?为什么民间盛传降清的并非洪承畴本人(21)

京剧《洪母骂畴》

另外,洪承畴的正妻莲心,在听说他投降满清的消息后,气愤的几天都没吃下饭,本想一死了之,但在家人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一念头。但莲心对洪承畴已经死心,在附近的尼姑庵落发为尼,至死都不愿与他见面。

虽然这些故事都是贬低、讽刺洪承畴的,但也说明洪承畴是有羞耻心的,他的家人更是淳朴良善,而且你听说过吴三桂、秦桧有类似的故事吗?

因为吴三桂这种背叛生父,亲手弑君,屠杀同胞的败类,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已经连禽兽都不如了,既然禽兽不如,那它还会羞耻和惭愧吗?你可能会骂一个人,一条狗,但是你会骂一条蛆,一条草履虫吗?吴三桂在当时中国人的眼里,可能就是蛆虫一样的存在,编段子都懒得骂他了。

三、一个是开国忠臣,一个是叛逆,三姓家奴。

洪承畴、吴三桂同样是明朝的叛逆,同样是清朝开国的重臣,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是降后一忠到底,一个降了又叛。

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试想,一个叛逆更不受待见还是一个三姓家奴?更直接一点,是张辽更容易被人接受还是吕布?

虽然,吴三桂最后是打着“恢复汉人江山”的幌子,但明眼人都知道,他造反是因为撤藩不撤藩利益的问题跟汉人有个毛关系!

综合来看,洪承畴是经过一番心里挣扎,在非死即降的情况下投靠满清的,与吴三桂利益的驱使下主动降清是有本质区别的,再加上两人降清后的所作所为,人们更加痛恨吴三桂就不难理解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