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走上人生巅峰为何归隐:开汉四百年的张良
张良走上人生巅峰为何归隐:开汉四百年的张良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容易一蹴而就的事情啊?你一下就升官了、发财了,有也是个别例子,非常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立志。在这种国仇家恨的背景下,张良立志“刺秦”。张良:我要弄死嬴政。公元前218年,也就是秦灭六国后的第三年。这一年张良大概38岁左右。秦始皇东巡,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此时始皇帝并吞六国威加海内,张良就敢太岁头上动土、火神庙里点灯,这不是捋虎须吗!张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自古有大勇者必有大志。他“刺秦 ”的志向,一生都没有改变。终此一生都在践行“刺秦”一事。
开汉四百年的张子房,高祖评价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
那么张良是怎么成长的?他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咱们一起来看看“留侯”张良。
张良的父亲、祖父“五世相韩”,给五任韩王做过宰相。但是到了张良这辈,可以说惨不忍睹,张良幼年丧父、青年亡国。本来按照他自身的条件,给韩王做宰相绰绰有余,结果做了亡国奴。起义军终于推翻了秦朝,追随的韩王又被项羽咔嚓了。你说悲催不吧?
张良相
一、立志。
在这种国仇家恨的背景下,张良立志“刺秦”。张良:我要弄死嬴政。公元前218年,也就是秦灭六国后的第三年。这一年张良大概38岁左右。秦始皇东巡,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
此时始皇帝并吞六国威加海内,张良就敢太岁头上动土、火神庙里点灯,这不是捋虎须吗!张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自古有大勇者必有大志。他“刺秦 ”的志向,一生都没有改变。终此一生都在践行“刺秦”一事。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容易一蹴而就的事情啊?你一下就升官了、发财了,有也是个别例子,非常少。
你要是想干出点事儿来,一定要有“坚韧不拔之志”。为什么一件事有人做着做着,就坚持不下去了,遇到点困难就放弃了。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张良一生的志向有两个,一个是刺秦,另一个是“相韩”——给韩王做宰相。韩王被项羽杀死后,他只能投奔刘邦,因为他的梦碎了。
博浪沙大力士刺杀秦始皇
二、弃武从文。
刺杀失败后,张良藏匿起来琢磨:我散尽家财驯养死士,依然没有成功。我祖辈父辈的遗志,难道我就完成不了了吗?看来靠武力刺杀成不了事。
苍天不负有心人,黄石公授《太公兵法》,张良从此苦心钻研。
刺客诛一人而已,谋臣可灭一国。
张良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假如他继续行刺,次数多了肯定暴露身死。
这件事说明两个道理。一、暴力绝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二、做人要学会变通,刚柔并进。
前些年有个男的开车与人发生口角,人家拦着他车不让他走,他一怒之下开车给对方压死了...然后立刻就后悔了,后悔也得蹲监狱。我们在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保持冷静,一定要学张良的这种变通。
张良拜师黄石公
三、洞悉人性。
博浪沙刺秦后八年始皇帝死,第二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张良随刘邦攻打峣关。
张良:峣关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一无才学、二无见识。你在山川之中多设旌旗以为疑兵,再以金银珠宝收买他一定投降。
事情果然如张良所料,刘邦大喜。张良:现在是峣关守将一个人投诚而已,像他这样的人手下士卒能信服他、能跟随他吗?如果兵变后果不堪设想,不如趁此机会消灭他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话可不单单用在攻城略地的战争中。社会永远是人与人的社会,你无论做什么事,你都脱离不了与人打交道。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对话:
女:“你无情,你冷酷,你无理取闹!”男:“你才无情,才冷酷,无理取闹!”女:“我哪里无情,哪里冷酷,哪里无理取闹!”男:“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冷酷,哪里不无理取闹!”
就是双方都只站在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角度,不去考虑对方到底在想什么。这种沟通是面向战争的沟通。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或者在做事的时候,你一定要琢磨对方在想什么,他的目标、底线在哪里。你只有清晰的勾勒出对方心理画像,才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把事做好。
有志者事竟成
四、深藏功与名。
张良一生的谋略功业,大多出自推翻大秦的战斗、或楚汉之争当中。后期刘邦剪灭英布、彭越等诸侯王的斗争中,张良并没有出谋划策。
张良后期为什么不出力了?建功立业的时候需要你出谋划策,可是到了和平年代,你得把舞台留给主角——刘邦。
你想在公司里开早会、例会,有问题大家都沟通发言,这正常;可公司聚餐的时候领导没讲话呢,你先端起酒杯滔滔不绝...你觉得合适吗?
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得考虑主角、配角的问题,你看《主角配角》小品里台词,朱时茂:你不能抢戏。陈佩斯:我连脸都不要了拿什么抢戏?
声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春秋右传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
@春秋右传,与您一起分享、交流历史人物故事,希望您能够喜欢。如果您觉得有所收获,请您点个关注,咱们好下期再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