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嫁给爸爸那样的人(不要嫁给爸爸不要生下我)
要嫁给爸爸那样的人(不要嫁给爸爸不要生下我)在评论区写下这些字的人,他们的父母也许还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很幸福,很感恩。不要觉得憎恨父母是一件很爽的事,憎恨父母也就意味着憎恨自己的出生,憎恨这个世界,以及憎恨他们自己。这些留言看得人揪心,也让人心疼。一个父亲该多么令孩子绝望,才会让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一位母亲过得该多么的悲苦,才会愿意用生命去阻止她。
在网上看到一个短视频,视频中只有一个提问:
假如你遇到18岁的妈妈,你会对她说什么?
原以为大家会说“年轻的妈妈真美”之类的赞美,或者“趁着房价便宜去买房”之类的玩笑。
可是没想到,评论区几乎刷屏似的,只有一句话:别嫁给我爸,别生下我。
这些留言看得人揪心,也让人心疼。
一个父亲该多么令孩子绝望,才会让孩子说出这样的话。
一位母亲过得该多么的悲苦,才会愿意用生命去阻止她。
不要觉得憎恨父母是一件很爽的事,憎恨父母也就意味着憎恨自己的出生,憎恨这个世界,以及憎恨他们自己。
在评论区写下这些字的人,他们的父母也许还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很幸福,很感恩。
可实际上,一对不幸福的父母,很难养出幸福的孩子。
那些讨厌父母的孩子,一定经历过无数次绝望。
父母不幸福,孩子不敢快乐
朋友欣欣的父母,就代表了千万万万的家庭。
父亲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除了在挥舞拳头打她们母女的时候。
里里外外的家务,都是妈妈一个人在操劳,爸爸觉得男人进厨房就是一件“娘们”的事。
不仅如此,爸爸还会用非常难听的话骂她们母女,“ji女”、“赔钱货”、“没人要的东西”。更难听的话,相信你也可以想象。
欣欣唯一庆幸的,就是妈妈很爱她,一直在保护她。
每次在爸爸醉酒打她们的时候,妈妈都是抱着欣欣,替她挨那些拳头。爸爸骂她的时候,妈妈就赶紧捂住欣欣的耳朵。
妈妈从小就告诉她,一定要好好学习,逃离这个家。
至于妈妈为什么不逃离,妈妈说过,她大字不识几个,没出去赚过钱,离婚的话娘家的嫂子肯定容不下她,她实在无处可逃。
“无能的爸爸 不幸福的妈妈”,的确是很多家庭的缩影。
这些妈妈们也确实很爱孩子,她们希望孩子快乐幸福。
但是,这些孩子带着对父亲的恨,带着对母亲的拯救欲,她们无法快乐。
恨父亲,也就意味着恨自己的出生,如果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充满恶意的,那么他们又如何能热爱这个世界呢?
想拯救母亲,就意味着他们弱小的肩膀上,扛着另一个灵魂。他们承接着母亲的情绪,要与母亲悲苦与共。
不幸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诅咒
孩子身体离开父母容易,但是精神离开父母却很难。
哪怕是那个殴打谩骂他们的父亲,孩子也没有那么容易恨起来。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是带着对父亲和母亲的认同的,他们相信父母一定是对的,一定是爱他们的。
即使在日积月累的伤害中,他们依然试着为父母开脱,努力骗自己父母即使做错了,也一定有他们的理由。
父母打了他们,他们会想“一定是我惹大人生气了,我不够听话”;
父母骂了他们,他们会想“爸爸妈妈说的对,我就是这么糟糕”;
父母辱骂他们,他们会想“他们都是为了我好,说话难听但是心是好心”……
终于有一天,孩子不愿意自我欺骗。
他们放弃了对父母期待,开始憎恨父母。
这个过程,要先经历对自我的否定,再经历对父母的否定。
这些孩子们会变得非常自卑,羞耻。他们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认为自己不配被爱,认为自己一文不值。
而不幸福的苦情母亲,同样会给孩子带来灾难。
这些母亲有的会像欣欣妈一样,告诉孩子“你要离开这个糟糕的家,不要找你爸爸那样的人”。
也有的母亲,会给孩子情感枷锁: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妈妈为了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好意思不听话吗”。
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是孩子的容器。孩子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到父母的容器里,父母过滤加工后,还给孩子温暖的能量。
糟糕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做了父母的容器。
孩子消化父母的愤怒、悲伤、无力感,然后小小的身躯,默默承受这些。
身上扛着父母不幸责任的孩子,他们敢幸福吗?
羞耻感,苦情家庭送给孩子的礼物
“无能的爸爸 不幸福的妈妈”,给孩子带来最可怕的情感,就是羞耻感。
他们的羞耻感来源于:我是丑陋的,我背后站着两个更丑陋的家伙,我不希望有人靠近我,我怕别人看出我的窘迫。
《这不是你的错:如何疗愈童年创伤》一书中指出,羞耻感不是一种单一的情感体验,它是多种体验和经历交织而成。
比如无法阻止痛苦发生的无力感,体无完肤的暴露感,有缺陷或低人一等的感觉,异化和被孤立的感觉,自责感,愤怒感等等。
至于幸福和快乐?对不起,羞耻感会瞬间把它们淹没。
电视剧《安家》中,房似锦出生在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她的父母扮演的就是“无力 虐待”的父亲形象。
而她的爷爷,承担的就是“苦情 不幸福”的母亲角色。整个家族里,只有爷爷对她好,只有爷爷支持她读书。
爷爷生病住院的时候,即使房似锦知道爸妈是用这个借口,骗她多往家里打钱,可她还是拼命工作给家里拿钱。
那种苦的感觉,似乎就是对爷爷的陪伴。
我和你一起受罪,这样我们就是世界上,最理解彼此的人。这也是很多苦情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感受。自己苦一点,心里反而踏实一点。
房似锦好不容易能开心的吃一个冰淇淋,但是吃到一半,她瞬间就不开心了。想到在家里痛苦的爷爷,她觉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都是羞耻的。
“我的爷爷还躺在病床上,我怎么好意思在这吃冰淇淋”?
每当孩子快乐的时候,都会想起父母的不快乐。父母的幸福程度,就是孩子幸福的天花板。
孩子潜意识里承受着让父母幸福快乐的责任,又怎能飞得高,飞得远?
父母甜了,孩子的人生才不苦
也许你会说,父母真的快乐不起来啊,生活中苦逼的事太多了。
婚姻也确实不幸福,又不敢离婚。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父母无力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课题。
这是父母自己的事情,能不能不要对孩子说出那句“都是为了你”。哪怕父母不说出“为了孩子”,孩子都会自觉和父母一起体验不幸。
更何况父母一直在强调,那就相当于告诉孩子:都是你的到来,带给了我不幸。
那么爱孩子的父母,他听懂这样的暗示后,该有多么恨自己!
《脱口秀大会》中,有一位演员KID,用段子的形式说出了父母离婚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从小就适应了,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还有一个叔叔的生活”;
“我妈妈除了给我当妈,剩下的时间都在做自己”;
“我觉得她这样挺好的,省的又要给我当爹,又要给我爸当妈”。
在他3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他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他知道爸妈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分开是应该的。
而且爸妈只是分开爱他了,并不是不爱他了。
这就是关于家庭最好的答案,父母自己先快乐了,才有能力带动孩子快乐。
我们在坐飞机的时候,安全演示片也提示过我们:父母要先保护好自己,再去保护孩子。
把这句话焊在脑子里——父母的幸福程度,就是孩子快乐的天花板。
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让孩子幸福,那就先让自己幸福起来。如果自己也无法幸福,至少不要跟孩子说“我们这么惨,都是因为你”。
如果你是那个不敢幸福的孩子,请对自己说一句:这一切不是我的错,我没有义务承担父母的幸福。
作者 | 妙黛 编辑 | 花花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