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记忆温州:我的温州旧事二十一
城市的记忆温州:我的温州旧事二十一我准备了两个笔记本:一个用于收集词汇,见到新词汇就记下来,遇不认识的字词,就查《新华字典》,加以注解;另一个用于看书摘录,看到警句或精彩段落,就摘录下来,几年下来,这个笔记本抄写得满满的。这其中,既有革命领袖的语录,也有名人名言、作家创作谈等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不断受到这些名言思想精华的陶冶。我借来了一本《语法修辞讲话》,从中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困难。一段时间下来,我感觉,词汇积累多了,思路也顺畅了,写信、写日记,不那么吃力了,写法也多样起来,不再写成流水账。从1966年离开学校后,我一直没有放弃看书的爱好,但在好几年里,没有动过笔。直到1971年与小钱通信,我才发现,自己文字表达能力很差。很多时候,想得很多,可拿起笔来,却怎么也落不到纸上去。苦恼了一阵子,我提醒自己,要学一点写作知识。特别是在开始写日记后,既为自己找到寄托情感的方式,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练习写作的方
沧河巷西口
那两年,我每天上下班,经过信河街市邮电局大门口,都要到阅报栏前看报,了解国内外大事。许多事情,令我感到迷惑。一方面,过去的苏联老大哥,现在变成了“苏修”,关系恶化,在珍宝岛还打起仗来。另一方面,却与美国这个帝国主义国家以及日本这个曾经与之抗战八年的侵略者,建立了外交关系。而国内形势,更是变化不定。在温州,“工总”与“联总”仍争斗不休。但这些,毕竟与我自身问题,联系不是那么紧密。最重要的是,展望未来,前景渺茫,为此我感到十分消沉。
进入1973年,我的生活,没有新的气象。反而尽是令人气馁的事。小钱很长时间没有来信,我也没有心思给她写信。市里经常停电,鞋厂不得不实行隔天上班。不过,比起在东风厂,好处是这里停工,每月工资照发,而在那里,属于计件工资,少做少拿钱,不做就没钱。不上班时,我就在家里看书、写字,或拉琴,但还是感到单调无味。
作为学徒的我,收入那么低,即使两年后出师,每月工资也不过31元。那时我已22岁,如果靠这点钱的积蓄,办将来的婚姻大事,不知何时才能完成这历史使命?温州的风俗,讲究排场,人们虚荣心那么强。订个婚,必须要给女方手表、毛料、毛线等,要求高的,还要自行车、缝纫机;办个婚事,要买全套家具、摆多少桌酒席,算起来,至少需要千元以上。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啊!
比这更难的是房子问题。我家住房本来就拥挤不堪,哪有房间给我娶亲?相比之下,我的几个同学和表兄弟,比我幸运得多。培新家搬出了旧房,在西边城外,盖了一座三层楼房。他是独生子,不愁没有他的房间。建中家,将原来平房一半,盖成了三层楼房,结婚的房间也有了。加林家,在院里空地上,也盖起三层楼房,他两兄弟的房子也解决了。可我们家既没有钱去盖新房,也没有办法加盖房子。想起这些事,我就觉得烦恼郁闷。为了消磨时光,经常与厂里师兄弟去郊区钓鱼,出去散散心。
1973年7月,我从报纸上看到,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基本条件是:具备两年实践经验和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工农兵,年龄在20岁左右,内心又开始活动。进入学校读书,这可是我多年的梦想啊!我立即跑到厂人事科询问,我们厂有没有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很遗憾,人事科同志告诉我,厂领导参加了市里的招生计划,我们厂没有推荐任务。听了这消息,我表面上装作无所谓,心里更加失落。
在这毫无希望的生活中,唯有看书自学,给予我很大的乐趣。
从1966年离开学校后,我一直没有放弃看书的爱好,但在好几年里,没有动过笔。直到1971年与小钱通信,我才发现,自己文字表达能力很差。很多时候,想得很多,可拿起笔来,却怎么也落不到纸上去。苦恼了一阵子,我提醒自己,要学一点写作知识。特别是在开始写日记后,既为自己找到寄托情感的方式,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练习写作的方式。看书时,不再是浮光掠影,看个大概,而是认真阅读,仔细体会,注意其主题大意、谋篇布局。
我准备了两个笔记本:一个用于收集词汇,见到新词汇就记下来,遇不认识的字词,就查《新华字典》,加以注解;另一个用于看书摘录,看到警句或精彩段落,就摘录下来,几年下来,这个笔记本抄写得满满的。这其中,既有革命领袖的语录,也有名人名言、作家创作谈等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不断受到这些名言思想精华的陶冶。我借来了一本《语法修辞讲话》,从中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困难。一段时间下来,我感觉,词汇积累多了,思路也顺畅了,写信、写日记,不那么吃力了,写法也多样起来,不再写成流水账。
在培新家,我看到一本《古文观止》,很感兴趣,借来看了很多遍,虽然有些看不太懂,感觉还是很有收获。我从朋友手中,借来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才知道,写诗词有那么多的规矩,什么对仗、平仄、押韵等等,越学越觉得有意思,有时也“鹦鹉学舌”,照着写几首。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我运用语言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温州市图书馆旧址
市图书馆在沧河巷,离我家不远,从卖糖巷往南去,向左拐到手肘头巷,南边出口,就是市图书馆的大门。我知道,图书馆里书最多。为了找书看,我在东风皮表带厂时,经过再三要求,请厂团支书陈惠萍把市图书馆的借书证转给了我。进鞋厂后,我又争取到一个借书证。在当时,拥有两个借书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即使有借书证,到市图书馆找几本想看的书,也常常感到失望。图书馆里文学类书籍极少,国内的,主要就是毛泽东诗词、鲁迅作品,还有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而外国的,主要就是高尔基和苏联部分小说。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诗词37首,我全都背诵下来了。毛主席诗词表现出的那种豪迈、雄浑气魄,令我感到震撼。鲁迅的小说杂文集,《呐喊》、《彷徨》、《而已集》、《二心集》等,一本接一本地看过,特别惊诧于鲁迅笔触的冷峻与深刻。看《鲁迅旧诗笺注》时,深感自己知识贫乏,因为不借助于注释,难以理解这些诗的深刻内涵。
或许与自己的处境有关,我对那些出身于社会底层,依靠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作家和作品特别感兴趣。对我影响最大的,要数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年幼丧父,从小失学,早早走上社会,凭着自己的艰苦奋斗,他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保尔·柯察金在战斗中成长,虽然身体瘫痪,却以无比坚强的意志,拿起笔来继续战斗,写出了鼓励千万人的小说。
我利用一切机会,从朋友手中,拼命寻找书籍阅读。先后看过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司汤达的《红与黑》、伏尼契的《牛虻》、德莱塞的《“天才”》,以及高玉宝的《高玉宝》、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等。通过阅读,我从这些主人公的人生奋斗经历中,似乎受到了启示: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卑微,社会环境如何恶劣,只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毅力,就能成为坚强的人,就能战胜困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受这些名著的影响,我更加爱好文学,坚持写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内心喜怒哀乐,用笔写下来。
那时,记忆力特别好。看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中的《血字研究》、《巴尔什维克的猎犬》。我能够把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给别人听。我甚至还手抄过《塔里女人》、《北国风情画》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通过这些阅读理解,我感觉很有收获,无论是观察生活、描写生活的能力,还是思考生活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未完待续)
压题之图,选自郑家清先生的《温州旧貌百景》;文中老照片,下载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