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工匠个人自述:艺痴者技必良
最美工匠个人自述:艺痴者技必良坚守一线近三十年,朱臻原精通冶金、化工、电力、环保等不同施工领域的电气、仪表调试工作,工作内容涵盖了冶金全流程。每到一个新的工地,他都会提前熟悉施工任务,第一时间翻出图纸、元器件说明书、设备原理图,熟悉工艺流程,了解施工工序,明确传输介质。作为调试团队的负责人,朱臻原尽可能地提前来到现场。照理说,调试是后一道工序,调试人员可以在电气安装结束后介入。朱臻原认为,工序是环环相扣的,只有上下工序配合好,才能保证有好的结果。他总是与电气安装队伍协同配合、提前部署,方便电气安装的同时,也避免了返工,提高了效率。无锡雪浪钢铁厂施工时,一次检查中,朱臻原发现电动隔离刀的控制原理有问题,当下就把设备改了。调整后的隔离刀,不仅可以实现预定功能,也能更好地保障安全。设备是从意大利进口的,意大利专家一来,说你这个不对,结果把东西全拆了,重新改回去。专家捣鼓了两天,一直存在各种问题。没办法,专家只好找朱臻原,耸耸
午休时,朱臻原接到电话,来自湛江一号烧结机项目组的梅工。“液压微闸门出了故障,已经停产处理十几个小时了,一直没找到原因”,梅工的语气万分焦急:“公司下了硬指令,下午三点前一定要恢复生产。没办法,只能找你了。”朱臻原简单问了情况,心里基本有数了。他对梅工说:“你别着急,我马上过来。”
烧结,是钢铁冶炼的一道关键工序。液压微闸门出问题,意味着无法均匀布料,烧结机只能停止运转,进而影响到整个冶炼项目。湛江烧结一号机隶属宝钢集团,是国内最先进的大型烧结机之一,停产一天,损失巨大。
朱臻原迅速赶到现场。从项目总指挥到现场工程师,大家正急得团团转。朱臻原了解到,无设备动作时,PLC通讯正常,但随着设备动作增加,UPS电源电压瞬间降低,通讯断开,设备全部停止。经过综合考虑,朱臻原大胆判断,应该在系统的某一部位存在轻微漏电和短路现象。在众人急切的目光下,朱臻原采用排他法,逐一排除故障可能点,果断地切开了位置传感器的专用电缆,找到了故障位置。大家一看,原来是生产时炉火没控制好,烤到了电缆,引发电缆粘连。一般情况下,此故障极难被找到。朱臻原迅速更换了元件及电缆,再次试机,设备正常启动,现场一片欢腾。此刻,距离朱臻原抵达现场,不过半个多小时。
朱臻原今年52岁,中等个头,瘦削挺拔。上班时间,他永远穿一身蓝色工作服,走路如风。朱臻原就职于中国二十冶集团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安装工程分公司,是“朱臻原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走进工作室,荣誉和奖状占了一面墙――“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冶集团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建设交通优秀人才风采人物”“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专家”“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打开朱臻原的工具箱,不同型号的扳手、螺丝刀、圆口钳、尖嘴钳、搭压钳、剥线钳……排列整齐,应有尽有。再打开一层,是测电笔、万用表、信号发生器、通讯协议、电动手钻。每一把工具、每一台仪表都身经百战。此外,朱臻原还有一个特别准备的工具包,出差时专用,方便随时投入工作。
时间回到1993年,小青年朱臻原顺利通过了制冷高级工考试,开了一间制冷修理铺。他技术好,待人热情,修理铺的生意一直不错。父亲在中冶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当电工,当时有子女顶替制度,父亲的期望是朱臻原来接他的班。毕竟在那个年代,国企“铁饭碗”是香饽饽。朱臻原说,不想去厂里上班,情愿自己开店,凭手艺,能过好。最终,他还是拗不过固执的父亲,关掉修理铺,当了一名电气维修工,主要任务是维修电机、电焊机、变压器及各种电动工具。隔行如隔山,朱臻原把全部的热情倾注在新的工作上。除了认真操作实践,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他买了许多专业书籍,一有时间就钻研。勤奋获得了回报,规定三年的学徒期,朱臻原仅用一年就转正,还被破格提升为班组长。由他改进的电动机绕线模具,可应用在多种规格的电动机上,极大地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朱臻原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门心思朝着这个方向奔。他不会说什么大话,情愿实实在在做一点事情。电气设备种类众多,技术迭代日新月异。朱臻原认为,一名优秀的电气工作者,应该像海绵吸水一样,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几个月时间不接触第一线,不查阅最新文献,知识就会落伍。另一方面,设备再怎么推陈出新,基本的电气原理、逻辑是不会变的。领会其中的精髓,便可举一反三。所谓一理通百理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在宝钢硅钢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网络一度不稳定,以致不能正常通信,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外方工程师认为,这是网线连接造成的,多次要求我方检查网线,但始终没能解决问题。朱臻原仔细检查了现场,判断是站内卡件配置问题造成的。通过与外方工程师沟通检查,重新修改配置,网络得以恢复正常。由外方负责调试的现场智能执行机构无法正常动作,朱臻原经过检查,发现是外方的调试方法不对。他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外方人员,确保了工程正常推进。
无锡雪浪钢铁厂施工时,一次检查中,朱臻原发现电动隔离刀的控制原理有问题,当下就把设备改了。调整后的隔离刀,不仅可以实现预定功能,也能更好地保障安全。设备是从意大利进口的,意大利专家一来,说你这个不对,结果把东西全拆了,重新改回去。专家捣鼓了两天,一直存在各种问题。没办法,专家只好找朱臻原,耸耸肩,还是你来弄吧。朱臻原出手,不一会工夫,设备就正常运行起来。事后,原本横挑眉毛、竖挑鼻子的意大利专家对这位“Signor Zhu”心服口服,只要是朱臻原认可的,那就一定没问题。
坚守一线近三十年,朱臻原精通冶金、化工、电力、环保等不同施工领域的电气、仪表调试工作,工作内容涵盖了冶金全流程。每到一个新的工地,他都会提前熟悉施工任务,第一时间翻出图纸、元器件说明书、设备原理图,熟悉工艺流程,了解施工工序,明确传输介质。作为调试团队的负责人,朱臻原尽可能地提前来到现场。照理说,调试是后一道工序,调试人员可以在电气安装结束后介入。朱臻原认为,工序是环环相扣的,只有上下工序配合好,才能保证有好的结果。他总是与电气安装队伍协同配合、提前部署,方便电气安装的同时,也避免了返工,提高了效率。
一旦工作启动,朱臻原每天总是第一个赶到工地。不论是烧结工程方圆两公里的现场,还是连铸机改造“螺蛳壳”般交错复杂的环境;不论是三十米高的塔器,还是六米深的阀站,他都要自己走上一圈,对施工进度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合理安排新一天的调试任务。宝钢一号连铸机的改造项目,就是得益于朱臻原前期的充分准备。原本需要五天的打点任务(I/O接口试验),不到两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
班组休息室的柜顶上,放着两根安全带。组员们说,那是朱师傅的“专用品”。每次遇到较为危险的场合,朱臻原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坚持亲自去调试。徒弟张革磊记得,在湛江一号烧结机的施工期间,朱臻原不小心崴了脚,肿得跟馒头似的。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守在施工第一线,每天通过对讲机指导团队完成调试任务。大家劝朱臻原,回去休息吧。朱臻原说:“我不能呆在宿舍,我必须到现场,人少任务重,我不放心啊。”他向组员们保证,每天尽量少走路。四个月后,项目顺利投产之时,朱臻原的脚伤还没完全痊愈。
徒弟眼中,他是“定海神针”,只要师傅在场,大家心里都踏实。发现了问题,他不厌其烦地讲解,问题是怎么来的,会有怎样的后果,以及哪种解决方案最为高效便捷。徒弟有时犯了错,他也总是宽容对待,从不苛责。工作多年,朱臻原带出二十多名徒弟,几乎都是行业骨干。
在中冶集团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中冶天工杯”电气安装工比赛中,朱臻原与徒弟李剑同台竞技。有人对朱臻原说:“你是师傅,何必和徒弟一起参赛。赢了,理所应当,输了,多没面子”。朱臻原只是笑了笑。比赛中,安装的关键时刻,朱臻原身后传来异响,他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再转过头,一处连接线搭错了。上电时,设备运转不起来,朱臻原的冷汗下来。一般来说,比赛中碰到这种情况,人就蒙了。朱臻原让自己冷静下来,他关掉电源,恢复了镇定,开始分析问题。拿出万用笔,几个点一量,故障就找出来了。因为这个小插曲,耽搁了一分多钟,最终徒弟李剑获得第一名,朱臻原名列第三。他乐呵呵地恭喜徒弟,丝毫没把所谓的面子放在心上。“什么面子不面子”,朱臻原笑,“徒弟做得好,才是师傅最大的面子。”最终,师徒二人都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
我问朱臻原:“这么多年的工作,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难忘,特别有成就感的?”“有啥特别的”,他笑了,“干的活都习惯了。”想了一会,他说:“年轻的时候,大概不到三十岁,头一次,独立把一整套氧气站电气、仪表设备全部调试完成,并达到生产条件,就特别高兴,心里头特别满足。当时我想,做技术还蛮有意思的,会一直干下去吧。”
采访结束,已经到了晚饭时间,我赶紧告辞。第二天,朱臻原还要开上八百多公里的车,奔赴新的项目。我说:“朱师傅辛苦了”。他又露出标志性的笑容,好像在说,这有啥。对一名电气工程人员来说,这不过是普通的一天罢了。
人物简介
朱臻原,男,1970年5月生,高中,中共党员,中国二十冶集团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自控事业部调试班组组长、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上海市建设交通优秀人才风采人物、2016年上海工匠,在电气安装及调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作者简介
路明,大学教师、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等。
文字:路明
编辑:徐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