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万物皆可植物化:雨林万物和谐共生

万物皆可植物化:雨林万物和谐共生迟诚 黄山生态搬迁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纯蓝仙鹟   卢刚摄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旗舰物种和指示性物种 李文永摄护林员巡林观鸟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年来,在探索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道路上书写了“海南答卷”

雨林万物和谐共生

万物皆可植物化:雨林万物和谐共生(1)

万物皆可植物化:雨林万物和谐共生(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山水相融 卢刚摄

万物皆可植物化:雨林万物和谐共生(3)

海南蝴蝶兰   张哲摄

万物皆可植物化:雨林万物和谐共生(4)

纯蓝仙鹟   卢刚摄

万物皆可植物化:雨林万物和谐共生(5)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旗舰物种和指示性物种 李文永摄

万物皆可植物化:雨林万物和谐共生(6)

护林员巡林观鸟

万物皆可植物化:雨林万物和谐共生(7)

万物皆可植物化:雨林万物和谐共生(8)

生态搬迁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迟诚 黄山

雨林萧萧,猿声阵阵;群山竞秀,万壑争流。这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2021年10月1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正式设立。一年来,海南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在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道路上书写了“海南答卷”。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增强

提起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是当之无愧的“明星物种”。既因为海南长臂猿是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更因为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恢复折射出的正是这片热带雨林的生态保护之路。

今年4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在对海南长臂猿D群进行日常监测过程中,又发现1只新生婴猿。至此,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至5群36只。

从2020年8月海南长臂猿E群新添一只婴猿“平平”,到2021年初“猿海”“猿南”相继出生,再到如今D群又添新丁,这意味着自海南启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以来,海南长臂猿数量已连续3年实现增长。

海南于2019年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将岛上95%以上的原始林、55%以上的天然林以及生态区位中最重要的区域划入国家公园,举全省之力,保护热带雨林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旗舰物种的种群繁衍情况对于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质量具有重要指向作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以来,加强区域内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结合实时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推行网格化管理,把森林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护林员、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建立管护人员岗位责任栏,做到管护岗位面积全覆盖。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42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立了120多个管护站点,2000余名护林员常年进行日常巡护,与丛林鸟语为伴,是这片雨林的忠实守护者。

三两只海南长臂猿正在枝头“荡秋千”,拖着白色长尾的白鹇在丛林间悠闲踱步,各种鸟儿或展翅飞翔、或停留在树枝上歌唱……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智慧雨林平台,透过屏幕就能感受到雨林里的繁盛热闹。

“电子围栏”已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吊罗山片区铺开,包括105台卡口监控相机、约35公里长的振动光纤以及数百台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实现了对霸王岭和吊罗山片区重点区域的监控、监管覆盖。

生态搬迁、生态修复、打通生态廊道、开展科学研究……一系列科学保护措施不断落地见效,这片雨林更显勃勃生机。

海南大学近期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保护成效明显,除海南长臂猿外,其他野生动植物群落或种群也呈现逐步恢复的良好态势。

中华睑虎、尖峰水玉杯、海南小姬蛙、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3年多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至少已发现了28个新物种,成为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生动注脚。

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海南热带雨林保护成效的背后是理念的更新和体系的重构。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引领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以高质量发展成就了高水平保护,又以高水平保护助推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体现在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国家林草局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调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整合原有的20个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天然林、公益林区,不断完善管理机构设置,实行扁平化的两级管理体制。执法方面,由各市县政府授权指挥涉及市县的国家公园执法大队,森林公安实行省公安厅和省林业局双重管理,形成自上而下、一竿子管到底的执法工作机制和执法监督体系。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海南出台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发展、调查评估、巡护管护等10多项制度、办法和规范。

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体现在科技与数据赋能国家公园智慧化建设。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建设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综合巡护系统以及在霸王岭和吊罗山分局建设核心保护区电子围栏。目前已实现将省级平台连接到五指山、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和黎母山分局,实现对各分局的管理、指挥、调度和展示功能。热带雨林到底价值几何?海南用科学数据体现国家公园的生态服务价值,探索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工作,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1年9月,海南正式发布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成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中首个发布GEP核算的国家公园。目前2020年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已编制完成。

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体现在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共享国家公园。海南在全国较早组建面向全球开放的国家公园研究院,汇集300多名国内外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为国家公园研究提供智力支撑。在省级层面,成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社区协调省级委员会,并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直属的7个分局牵头成立9个区域性的社区协调委员会,9个市县领导、乡镇干部、村委会主任分别加入相应区域的委员会。同时,海南探索建立志愿者队伍服务机制,让更多人参与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和建设中来。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创建的管理体制扁平化、土地置换规范化、科研合作国际化的国家公园运营新模式,入选海南自由贸易港第十批制度创新案例。

增进民生福祉守青山赢金山

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生态搬迁是海南热带雨林在创建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也是保护热带雨林原真性完整性的重要举措。

11个自然村、470户、1885人,这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任务量。而在数字的背后,是“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和决心。

3年多来,海南创新土地权属转化方式,以自然村为单位,实行迁出地和迁入地土地所有权置换,按照“一县一策”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目前,白沙黎族自治县已全部完成118户生态搬迁工作,东方市135户已全部搬迁入住,五指山市需搬迁139户,已入住129户,占比93%;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68户已全部签订搬迁协议并陆续搬迁入住。

白沙县南开乡高峰村生态搬迁后,生态搬迁安置点新高峰村距离县城只有三四公里。一栋栋二层小楼整体排列,装配式建筑精装修,村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村民符国华说:“以前看次病要开车两三个小时,现在去医院只需要10分钟,孩子上学也方便了。”符国华还当上了护林员,每年有稳定的收入。说起现在的生活,符国华的幸福与满足感溢于言表。

从砍柴烧火到使用清洁能源,从畜禽无序散养到林下圈养,从制干胶卖胶片到直接卖胶水,从“单一”橡胶收入到橡胶、绿茶、食用菌、务工、庭院经济和生态旅游的多元化收入,村民更加自觉地在保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中适应生态、热爱生态、守护生态,以保护生态谋发展、利用生态促增收的理念正在落地生根。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海南充分利用好身边“四库”,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中,在守护好“国宝”的同时,不断放大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王下乡地处霸王岭腹地,是昌江黎族自治县最边远的黎族乡镇。2019年以来,依托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和黎族特色文化优势,海南启动王下乡“黎花里”文旅小镇建设项目,利用闲置的村集体建设用地新建民宿,同时引导村民用自家的空房做民宿,充分挖掘村民各家各户的特长优势,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餐饮、蔬菜基地等特色生态休闲体验项目。村民韩志民将自己的老房子修旧如旧,改造成黎族特色民宿,提供特色黎餐。每到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韩志民一家忙得不亦乐乎。

王下乡先后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明村镇”。2022年上半年,全乡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年来,起步扎实、开局良好。“海南长臂猿成为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缓慢增长的猿类,这彰显国家公园建设成效,也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心和决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笃定地说:“我们将牢记‘国之大者’,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保护好雨林生态,讲好雨林故事,努力打造出国家公园建设的‘海南样本’。”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