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时代的变迁飞鸟寺:千年后于众生念中重生
守候时代的变迁飞鸟寺:千年后于众生念中重生不远处山雾缭绕,清晨的日光撒下,不仅传递了温暖,还留下了更加动人的风景。无意间从大雄宝殿走到智者寺的东苑,山林围合,开合有序。透过斑驳的树叶,看到不远处的树下有一位精心修禅的僧人。放缓了脚步,轻轻地向前走去,看着树下僧人安静的脸庞,仿佛时间也变得慢了下来。阳光也记录下了这一刻,将这树下参禅的僧人投影在地板上。在这里,菩提树下并不重要,树下证道也无伤大雅,内心片刻的宁静才是最好的禅修收获。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家里的爷爷奶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为建设庙宇添砖加瓦,又或是隔三差五的敬献香火。漫步在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不时的会看到三两老人,虔诚的走向殿中,祭拜请香,回到广场前,燃香祭拜,脱下帽子,露出满头银发,略显颤巍的身姿,依然庄重的祈祷,为了家庭的圆满,为了子孙的健康。智者寺虽新建不久,但往来的游客,信徒却不在少数。来到大雄宝殿前,几名信徒正在将带来的鲜花插入瓶中。看他们的样子,这里就像他们
没见过的不代表不存在,看不懂的不代表没意义。曾几何时,作为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对于那些人,那些事,总是无法理解,甚至觉得有点不理智。直到后来,看到了磕长头的信徒,见过了智者寺虔诚参禅的僧人,幡然醒悟。他们并不只是卑微的信奉和单纯的付出,他们能通过信仰找到内心的安慰和宁静,甚至更多,这就是他们想要的。
佛讲究来生与因果,佛渡众生,众生念佛,循环往复。现在,提起金华山,人们知道的更多的是双龙洞,可对于智者寺,很多金华人都是闻所未闻。 智者山寺始建于南朝,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兴盛于唐,重修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几经风雨,又于众生念中重生。智者寺是双龙国家级名胜区内的著名佛教历史文化遗存,是历史上金华山儒、释、道文化和谐共栖的佛教代表。
迎着晨光,驱车前往智者寺。在金华尖峰山西麓的一处山坳里,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智者寺建筑宏伟,亭榭耸立,润泉旁绕,三面青山,寺门空旷轩爽,实为游览、朝圣之胜地。智者寺总体布局构思,简而言之就是“一”加“二”。“一”指一条自由轴线,即建筑与景观结合山形地势进行自由式空间布局。“二”就是指两条水脉,寺东的慈源溪、寺西的灵源溪,水脉寓意为龙,龙尾深入山区,龙身夹抱山脉,水流沿山体南下,龙首在寺院前汇合,形成放生池,隐喻“双龙戏珠”景象。同时,智者寺的规划还有“一高点”,即在轴线北端有一藏经阁,成为俯瞰全寺的制高点。
走进智者寺,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通过偌大的天王殿,在眼前呈现的便是大雄宝殿。刚刚进入到大雄宝殿前方的广场上,晨钟暮鼓和木鱼声如清风般飘来,看着唐宋风格的建筑,袅袅青烟将带着我们的思绪穿梭千年的岁月。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伫立着两个阿育王柱,足足有10米多高。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一侧是钟楼,另一侧则是鼓楼。
智者寺虽新建不久,但往来的游客,信徒却不在少数。来到大雄宝殿前,几名信徒正在将带来的鲜花插入瓶中。看他们的样子,这里就像他们家一般,打水,分拣花束,装瓶,摆放,井井有条的进行着。几名僧人在旁边不时的帮忙,在这里,没有主客,不分男女,都是为自己心中的信仰坐着点滴之事。
智者寺总体按照功能划分为四大区域——入口区、寺院核心区、东苑、西苑。入口区主要有九龙壁、入口广场、洗心莲池、南门、八功德水广场、三归桥等。为营造“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以高大乔木水杉、银杏等,在九龙壁前形成大禅林,相对于南门后开阔的八功德水广场,达到“先抑后扬”、“先隐后转”的空间感受效果。八功德水为放生池,是开放式山水园林的重点表现,开阔的大面积水广场则与大禅林、寺庙建筑群等共同形成开放有序的空间组合。
中心区建筑组群主要分为三进。一进包括天王殿、钟鼓楼、迦蓝殿、祖师殿;二进为大雄宝殿、文殊阁、普贤殿、大慧堂、博物馆;三进有藏经楼、观音殿、地藏殿。此外,还有方丈院、雷音亭、佛茶苑、库房、监院楼、云水堂、僧堂等建筑。该区背倚群山,余脉护卫,犹如一颗被保护的明珠。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家里的爷爷奶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为建设庙宇添砖加瓦,又或是隔三差五的敬献香火。漫步在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不时的会看到三两老人,虔诚的走向殿中,祭拜请香,回到广场前,燃香祭拜,脱下帽子,露出满头银发,略显颤巍的身姿,依然庄重的祈祷,为了家庭的圆满,为了子孙的健康。
不远处山雾缭绕,清晨的日光撒下,不仅传递了温暖,还留下了更加动人的风景。无意间从大雄宝殿走到智者寺的东苑,山林围合,开合有序。透过斑驳的树叶,看到不远处的树下有一位精心修禅的僧人。放缓了脚步,轻轻地向前走去,看着树下僧人安静的脸庞,仿佛时间也变得慢了下来。阳光也记录下了这一刻,将这树下参禅的僧人投影在地板上。在这里,菩提树下并不重要,树下证道也无伤大雅,内心片刻的宁静才是最好的禅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