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印度古代文明形成条件:古印度文明探秘

印度古代文明形成条件:古印度文明探秘古印度宗教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果轮回、业报轮回。佛教和耆那教虽然反对婆罗门制定的种姓制度,宣扬众生平等,但他们仍然继承了因果轮回思想。这种思想与当时盛行的种姓制度有关,种姓制度认为人天生分为等级,为何有些人生来是高等级,有些人生来就是低等级,原因就在于业报轮回。人有前世、现世和来世,前世作孽在当时没有报应,但是在现世却得到了报应,投胎在了低等级中。这样的宗教思想盛行,一方面让大多数人对现状麻木,丧失进取的动力,使现有的社会秩序得到长期而稳定的维护;一方面则使印度的历史长期模糊,人们对现世生活并不怎么看重,对来世抱有期待,换句话说,古印度人更注重来世,所以他们对历史非常不重视,他们的历史记载和宗教的神话和传说混在一起,呈现出既是历史,又像故事的一种奇怪状态。后世研究古印度的历史学家们为了搞懂和理清古印度历史事件的脉络,他们第一是借助于考古发掘,第二则是借助于邻国关于印度历史的记载,比如说古希腊的

导语:古印度文明是全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印度也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现代印度最为人熟知的可能就是种姓制度,但是古印度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而且在古印度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惊奇的发现关于历史的记载是一片模糊,在古印度的浩瀚典籍中,充满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这与古印度宗教盛行紧密相关。

1.印度的自然条件与政治格局

印度次大陆的自然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印度具有割裂、分散的自然环境。古印度地形复杂、大多数土地为山区,只有北部和西北部分别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位于印度中部、东西走向的温德亚山脉,将整个印度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印度包括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和印度河、恒河平原地区,南印度的中部是森林密布的德干高原,在高原的东西两侧则是狭长而相对隔绝的沿海平原。深邃的江河和绵延不绝的山脉横贯印度,河流两侧大部分是不毛之地和难以穿越的森林,这就造成了印度的孤立精神,区域之间的联系十分稀少,因此在印度历史上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

印度古代文明形成条件:古印度文明探秘(1)

印度半岛

在古印度,小国和部族林立,政治上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在公元前2500多年,印度河流域已出现了文明曙光,当时的印度河流域及其附近有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遭到毁灭。200多年后,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侵入印度,在印度北部建立了众多的城邦。公元前6世纪前后,印度进入了列国时代,印度北部,尤其是恒河流域小国林立,各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最终摩揭陀国战胜了其他强国,统一了北印度恒河流域。公元前4世纪左右,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入侵印度西北部,并派驻总督和驻军进行统治,旃陀罗笈多带领人民奋起反抗,随后自立为王,建立了孔雀帝国,帝国的版图虽然很大,但是仍然没有能够统一整个印度次大陆,孔雀王朝始终没有征服印度半岛南部。

孔雀帝国灭亡后,印度各地很快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四分五裂的局面也给了外族入侵的机会,位于印度西北方向的希腊人、安息人、塞种人、贵霜人先后入侵印度。贵霜人在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形成了贵霜帝国。公元3世纪,贵霜帝国也分裂成若干小国。笈多王朝在公元4世纪初崛起,但是笈多王朝只是统一了北印度,印度半岛仍然是游离在笈多王朝的版图之外。公元5世纪时,中亚的游牧民族再次入侵印度,笈多王朝虽然打败了入侵者,但是中央政权遭到重大削弱,内部各城邦纷纷独立,笈多王朝陷入分裂混战之中。公元7世纪初,戒日帝国兴起,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但戒日王死后,戒日帝国很快解体,印度恒河流域又陷入小国林立的状态。公元11世纪初,阿富汗人入侵印度,但他们以劫掠财物为主,并没有在印度建立稳固政权。直到1206年,阿富汗古尔王朝驻印度的总督库特卜以德里为中心,建立了统一北印度的德里苏丹国。1526年,帖木儿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了印度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帝国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超过了历史上印度任何一个王朝的疆域,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尔。

印度古代文明形成条件:古印度文明探秘(2)

孔雀帝国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虽然莫卧儿帝国是印度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帝国,但是莫卧儿帝国仍然没有完全统一印度次大陆,且莫卧儿帝国与中国历代统一的中央王朝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莫卧儿帝国境内仍存在着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小王国,这些小王国往往保持着高度的自治性,对帝国也是时叛时服,帝国的统治是不稳固的。

2. 宗教的盛行和历史记载的缺失

古印度也是宗教的起源地,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吠陀教、婆罗门教都发源于印度。其他繁多的小型宗教教派更是数不胜数。印度宗教繁多的原因在于古印度的气候条件,古印度的气候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炎热潮湿,经常雷电交加,电闪雷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无法理解这样的自然现象,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造物主崇拜,而气候的炎热使人们喜静不喜动,静的结果就是让人们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这就是适合宗教产生的土壤。

古印度宗教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果轮回、业报轮回。佛教和耆那教虽然反对婆罗门制定的种姓制度,宣扬众生平等,但他们仍然继承了因果轮回思想。这种思想与当时盛行的种姓制度有关,种姓制度认为人天生分为等级,为何有些人生来是高等级,有些人生来就是低等级,原因就在于业报轮回。人有前世、现世和来世,前世作孽在当时没有报应,但是在现世却得到了报应,投胎在了低等级中。这样的宗教思想盛行,一方面让大多数人对现状麻木,丧失进取的动力,使现有的社会秩序得到长期而稳定的维护;一方面则使印度的历史长期模糊,人们对现世生活并不怎么看重,对来世抱有期待,换句话说,古印度人更注重来世,所以他们对历史非常不重视,他们的历史记载和宗教的神话和传说混在一起,呈现出既是历史,又像故事的一种奇怪状态。后世研究古印度的历史学家们为了搞懂和理清古印度历史事件的脉络,他们第一是借助于考古发掘,第二则是借助于邻国关于印度历史的记载,比如说古希腊的史书、波斯的史籍、阿拉伯人的历史记载甚至中国在史书中关于印度历史的记载。如果古代印度和外界交流不多,那么我们今天将很难弄清楚古印度的历史。(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 张永秀:《论古印度文明的特性》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网易号/百家号:江南蓑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