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国家为什么改革?东欧国家富起了
东欧国家为什么改革?东欧国家富起了在东欧都已经富裕起来的情况下,巴尔干却发展得不尽人意,老百姓的日子依然过得苦哈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然而,在东欧剧变三十年后,虽然身处欧洲,但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却并没有如同其他西欧国家一样得到大力发展,与欧洲其他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匈奴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人等都曾为了争夺半岛统治权不停地进行了激烈的厮杀。而这个“火药桶”也是引起一战爆发导火索的所在地。
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纷纷变色,原有政权被颠覆,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动荡,社会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便是后人常常为之惊叹的东欧剧变。
比起东欧这块并不平静的土地,南欧的巴尔干地区更是充满了火药味,历史上从来都是纷争不断,甚至还获得了一个欧洲“火药桶”的称号。
巴尔干地区国家林立分散
民族交叉分布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匈奴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人等都曾为了争夺半岛统治权不停地进行了激烈的厮杀。
而这个“火药桶”也是引起一战爆发导火索的所在地。
然而,在东欧剧变三十年后,虽然身处欧洲,但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却并没有如同其他西欧国家一样得到大力发展,与欧洲其他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东欧都已经富裕起来的情况下,巴尔干却发展得不尽人意,老百姓的日子依然过得苦哈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绿色越深就富
红色越深就越穷
▼
一、地缘因素东欧与巴尔干都是欧洲板块中的一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欧洲是一块富裕的地区,尤其是西欧和北欧,以“自由、民主、文明、发达”著称,又有极高的社会福利和舒适、宽松的生活环境,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或许正是西欧与北欧的发达、富足使人产生了错觉,以为欧洲皆是如此,但同处一片欧洲大陆,巴尔干地区却还与富裕距离有些遥远,也谈不上日子有多么美好,甚至不如已经恢复过来的东欧国家。
所谓东欧是一个地理概念,习惯上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到亚洲、欧洲分界线的区域视作东欧。
东欧国家主要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以及目前正处于战争中的乌克兰和俄罗斯。
关于欧洲的地域划分方式非常多
这张地图中
深蓝是波罗的海国家
深紫为中欧国家
绿色是前南斯拉夫国家
▼
而巴尔干半岛是南欧三大半岛之一,与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并称。
该地区主要包括了希腊、黑山、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黑和北马其顿等国的全部,以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和土耳其等国的部分地区。
从地缘上看,东欧与欧洲主流国家更靠近,心理和情感上都更接近西欧国家。
比如东德本身就是二战之后的产物,与联邦德国同文同种。在东欧剧变的大背景下,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重新统一。
虽然一道柏林墙将德国分为东西两部分长达四十余年,但民族的向心力巨大,终归一统。
从经济层面来说,东德靠近发达的经济体,其本身也有比较发达的工业基础,在剧变之后,更容易融入西方的经济体系和产业链中。
东欧国家也大多是这种情况,他们有地利之便,与西欧更加靠近,容易承接产业链的转移,可以作为西欧国家的生产基地。
实际上,东欧虽然也命途多舛,但比起巴尔干地区要好许多,而且发展更为顺遂。
但对于巴尔干地区的国家来说,冷战时期反而是使得该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和平与稳定的局面。
东欧震荡后,巴尔干地区国家数目陡增到10个,再加上冷战结束后的战争影响,巴尔干地区很长一段时期都动荡不安,难以发展生产力。
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该地区是中东欧唯一被群山和海洋维护的地区 但从古至今 它不但没有成为亚洲与西方之间的障碍,反而成了一座桥梁。
作为欧洲东南隅的门户,巴尔干地区又是控遏北非中东、中亚的前沿,还是经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通往印度洋重要通道,这种战略要冲之地历来就是大国必争之地,这也注定了巴尔干始终是一个无尽无休的冲突中心,也不愧其“火药桶”的盛名。
巴尔干地形图
▼
二、宗教和民族主义因素对欧洲来说,宗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宗教就像一张名片,很容易通过教派区别来产生好恶。东欧大部分国家都是天主教新教,在宗教信仰上就和西欧国家有天然的亲近感。
这种亲近感是非常容易赢得认同的,也更容易获得理解与支持。
比如波罗的海三国由于历史上更多地受到波兰大公国与北欧各国的影响,而这些国家和地区 主要是天主教的信仰,使得这三国的信仰和文化与西欧更为相似。
这也是立陶宛等国为什么特别反感苏联和俄罗斯的重要原因,双方的信仰就不一样,俄罗斯主要是以东正教为主。
巴尔干地区则不一样,这块土地曾长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在奥斯曼帝国几百年的统治时期, 伊斯兰教渗透到了巴尔干半岛。
大量的阿尔巴尼亚穆斯林被迁移到科索沃等地定居,还使得塞尔维亚人成了科索沃的少数民族,以至于科索沃地区的穆斯林化成了塞尔维亚人心中永远的痛。
巴尔干地区主要信仰的还是东正教,这与俄罗斯的信仰一致。但对于西欧来说,东正教缺乏认同感,巴尔干地区也就不被发达的欧洲主流所关注。
绿色区域是东正教
黄色区域是天主教
紫色区域是天主教
深橘色区域是伊斯兰教
▼
除了宗教因素外,巴尔干地区虽然面积不算大,但情况十分复杂,民族主义问题严重,这也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几乎每一个巴尔干国家都存在民族问题:比如阿尔巴尼亚有希腊族的问题;保加利亚有土耳其族和马其顿族的问题;罗马尼亚长期面临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和德意志族问题;希腊有穆斯林和斯拉夫少数民族问题;土耳其则有库尔德问题。
而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黑等国的民族问题更是扑朔迷离,迷雾重重。
作为“大国必争之地”,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列强争夺最激烈,遭受异族民族压迫和统治最残酷,同时也是民族反抗斗争最激烈、民族矛盾最复杂的地区。
巴尔干地区民族和国界分布犬牙交错
隐藏的矛盾非常多
▼
早在十九世纪,这一地区就民族主义盛行。
从历史来看,异族的统治阻隔了巴尔干同欧洲主流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利于该地区的发展,使其长期落后欧洲其他地区。
早在14世纪,奥斯曼帝国就开始入侵巴尔干半岛,这个军事封建帝国奴役了巴尔干各国人民长达五百多年。漫长的异族压迫和奴役统治使得巴尔干各民族原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进程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受到异族统治影响,由于与欧洲主流的交流不畅,使得巴尔干地区没有像欧洲其他地区那样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该地区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和宗教近代化进程严重滞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欧洲其他地区。
一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巴尔干地区的资本主义才有所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西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民族意识率先觉醒了。
但是,这种长时间的发展滞后,使得巴尔干被打上了落后的烙印,无法与欧洲主流同步,不能享受工业革命发展之后的成就与红利。
民族主义虽然有利于促进巴尔干地区的民族觉醒,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反对异族的压迫和争取民族独立与自主,但受西方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理论的影响,巴尔干地区又过分强调本民族的民族性。
他们片面追求建立单一的民族国家,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产生了建立大民族国家的愿望,歧视和排挤本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不承认其他民族的存在和平等。
这种大民族主义成了近代巴尔干悲剧的源头,冷战之后,该地区陷入战乱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巴尔干民族主义走向了狭隘的方向发展,走向了历史的反动,该地区的各国都企图建立大民族国家,称霸巴尔干地区。
这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不切实际的大国梦,都难以容忍其他种族,自然就造成巴尔干地区民族矛盾和地区动荡不安,这种动荡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比如希腊就幻想恢复拜占庭帝国的疆界,实现所谓的“大希腊”思想;
塞尔维亚则向往昔日杜尚王国时期的“大塞尔维亚”;
保加利亚力图再建横跨东西半岛的“大保加利亚”。
即使是小小的阿尔巴尼亚、黑山和马其顿等国也做着“大阿尔巴尼亚”“大黑山”和“大马其顿”的美梦。
大阿尔巴尼亚
甚至包括了科索沃和马其顿的一部分
▼
大马其顿版图
包括希腊和保加利亚的部分国土
▼
这种野心与实力极不相符的幻想使得巴尔干地区火药味十足,充满了不安定性,而且帝国主义为了各自的利益,也利用各自存在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挑起地区矛盾,进而获得在巴尔干地区的控制权,使得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发展更加复杂化。
实际上,美欧俄也从没放弃过在该地区的争夺和角逐,美国也一直在巴尔干保持着影响力。
比起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和复杂性,东欧相对来说还是要单纯得多,其主要问题就是与苏联和俄国的各种矛盾,东欧想融入欧洲,而欧洲也更容易接受他们。
三、东欧国家良好的工业基础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最终还是需要有能够实现发展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工业化。
东欧剧变后,原本就工业底子不弱的东欧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
比如,原本西方经济意识就相当浓厚的波兰和匈牙利的汽车工业加快了与西方合作的步伐,形成了欧美日汽车集团的零部件配套基地,同时也是西方投资合作的重要目标,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东欧的许多国家本身就有较强的工业家底,只是相比西欧有一定的差距。
比如,汽车工业就是东欧的一大优势。
随着东欧剧变,其汽车市场也成为了世界汽车工业所关注的地区,当时的东欧大约四亿人口,但汽车普及率并不高,而且许多国家的汽车老龄化严重,急需更新换代,市场对汽车的需求也快速增加。
根据当年的数据,东欧地区1997年的汽车销售额比1994年增长百分之七十,这还不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大车企纷纷把波兰、捷克或者斯洛伐克等国作为投资对象,兴建工厂。
当时的波兰非常有吸引力,正如其外国投资局负责人所说:“波兰是一个理想国,有着旺盛的国内市场,成本低廉但素质高的劳动力,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
有投资分析专家也指出,波兰的劳动生产率比工人的工资增长率提高得快。这也说明了波兰工人的素质和效率的确很优秀。
波兰处于欧洲中心位置
▼
当各大车企都在波兰开工建厂后,波兰的汽车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波兰也成为了东欧汽车工业的桥头堡。
汽车工业是一个对上下游产业链需求非常大的行业,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的相关产业,推动了波兰的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
除了波兰,东欧的匈牙利等国也没有停下快速发展的脚步。
匈牙利本身也有着较强的工业底子,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海街头就曾跑过一批产自匈牙利的伊克鲁斯柴油机车。
这种来自东欧的汽车以其新颖的造型和舒适的座位给多年面孔不变的上海公共汽车带来了一丝新意。
比起东欧良好的工业底子,巴尔干可圈可点的地方乏善可陈,不仅如此,随着北约制裁和战火的蔓延,整个巴尔干地区的经济也都不可避免地陷入艰难之中。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要想发展,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要能够融入地区的主流经济环境中去,放下分歧和矛盾,携手共同发展。
只不过,对于巴尔干地区来说,历史的包袱太沉重。
历史积怨造成了该地区的乱象丛生,各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亦相去甚远,再加上民族、宗教、极端主义思潮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其难以将精力放在发展民生和经济上,也就难以真正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