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中华文化传承: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古风
古风中华文化传承: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古风“其实,老一代人对数字时代也不焦虑,因为新技术带来更多机遇。比如故宫与腾讯合作的‘古画会唱歌’‘口袋宫匠’等项目,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王旭东认为,真正应该产生焦虑的地方在于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连接起来,抓住新技术的机遇,“我们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论坛还围绕“传统文化邂逅新科技”展开圆桌对话,科廷大学副教授李士林、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CGTN科技记者杨钊及中外年轻网红们,就如何通过IP跨界合作打造世界级文化符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如何突破科技与文化深入融合的人才瓶颈等问题展开了精彩讨论。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与时代同频共振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对数字新青年的定义是:数字时代具有新思维的青年人。他们与数字时代一起成长并形成了共生关系,因此面对时代,他们并不焦虑。
探照灯现场报道
数字时代的年轻人是什么样?他们的数字生活方式是什么?如何才能正确打开他们?
2019年11月9日下午,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数字新青年论坛”。会上,主办方与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团队共同发布了《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报告从传统文化与数字时代年轻人的关系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数字新青年的特征和数字化生活方式。
报告指出,伴随互联网产业兴起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借助于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正在塑造更加丰富的数字生活和独特的文化感知。
论坛还围绕“传统文化邂逅新科技”展开圆桌对话,科廷大学副教授李士林、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CGTN科技记者杨钊及中外年轻网红们,就如何通过IP跨界合作打造世界级文化符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如何突破科技与文化深入融合的人才瓶颈等问题展开了精彩讨论。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与时代同频共振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对数字新青年的定义是:数字时代具有新思维的青年人。他们与数字时代一起成长并形成了共生关系,因此面对时代,他们并不焦虑。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其实,老一代人对数字时代也不焦虑,因为新技术带来更多机遇。比如故宫与腾讯合作的‘古画会唱歌’‘口袋宫匠’等项目,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王旭东认为,真正应该产生焦虑的地方在于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连接起来,抓住新技术的机遇,“我们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
故宫博物院
“数字世界是虚拟的,人的世界却是实在的,那么,人该如何去做,以实现与数字世界的良性互动呢?”
王旭东表示,在让数字世界更美好方面,传统优秀文化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会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在数字世界中依然如此。
腾讯贺飏:为数字新青年画一张素描
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社交娱乐产品部总经理贺飏的致辞以当下年轻人中流行的“暗语”开头,令全场捧腹大笑。他从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角度为数字新青年画了一张素描,总结了数字新青年的三个特征。
第一,数字新青年,新在社交语言。他们构建出一套全新的语言缩写体系,这是一个父辈无法轻易逾越的“结界”,是自我空间的“保护罩”。
第二,数字新青年,新在社交形式。他们通过塑造虚拟形象,去探索自我、确立自我,实现理想自我和理想世界在数字世界的投射。
贺飏负责的3D厘米秀是QQ用户最爱的功能TOP 3之一,有2.5亿用户,他们能DIY自己的虚拟形象,换上喜欢的装扮,装修自己的小窝,还能通过各种动作去跟好友互动。虚拟形象社交,为青春期自我探索的渴望提供了一个宣泄出口,代表了他们对自我、对世界的憧憬和想象。
第三,数字新青年,新在社交文化。他们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借助社交平台迅速形成小圈子,创造花样繁多的小众文化。比如在厘米秀,最受欢迎的是古风类装扮,古风相关QQ群多达数十万个。这是年轻人文化自信增强的一个体现,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自发传承。
《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打开数字新青年的正确方式
会上,腾讯社会研究中心、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团队联合发布了一份《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报告以今年10月课题组在QQ平台进行的一项调查展开,旨在通过对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关系变迁的观察,透视中国青年的数字生活。
调查问卷在QQ平台进行,因为QQ是一个中国青少年聚集的社交平台,月活跃账户8.08亿,年轻用户的同比增长一直维持在10%以上。
报告中说,如今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61.2%, 20-49岁的网民群体占65.6%,数字新青年不仅构成了中国网民的主力,也是引领数字潮流的风向标。
调查发现,有近九成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有八成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远超过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场所实地参观;有近7成的年轻人希望通过游戏动漫了解传统文化;
在购买文创产品方面,数字新青年愿意为爱买单,也讲究实际;他们在参观时不爱走寻常路,愿意通过电子导览重点观看感兴趣的部分;
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他们渴望专业指导和同伴交流;他们也愿意自己创造,每年有近10万年轻人参加故宫和腾讯主办的“Next Idea”创新大赛。
报告总结出数字新青年的三个特征是:兴趣是他们探索世界、了解新事物的最大动力;他们对外界有更开放的态度;他们喜爱跨界碰撞的文化形式。
报告认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已被中国的年轻人广泛接受,并形成了一种共创的文化氛围和消费新浪潮,这让我们看到:融入、跨界、激发兴趣、激发创造,这是打开数字新青年的正确方式。
圆桌论坛:传统文化邂逅新科技
论坛还以“传统文化邂逅新科技”为主题展开圆桌对话,科廷大学副教授李士林、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CGTN科技记者杨钊、网络视频红人马克、乌克兰电子产品达人兼相声表演者耶果就如何通过IP跨界合作打造世界级文化符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如何突破科技与文化深入融合的人才瓶颈等问题展开了精彩讨论。
徐冰数字艺术作品
“信息技术最大的获益者是年轻人,比如耶果和马克,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有了数字化平台,他们的一些创造、观念可以得到传播。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有机会为自己发声,展现真实的自己。”李士林说。
周逵认为,每一代年轻人都需要学习于技术互动的方式,因为技术不仅是技术,它是一种实践方式,它是一个过程,所以人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的方式,需要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我非常喜欢新技术,因为我从中获利了,在大学时代我做了很多的视频,在网上获得了很多粉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支付短视频的成本,我要感激互联网。”马克说。
“如果我出生时就有互联网这项技术,我不会把它当做新技术。比如带手机上厕所,我觉得特别自然。如果100年前,这肯定是件新鲜事。对我来说,技术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即时满足感。”耶果说。
数字技术会让人们的期望值变得越来越高,它也是发展的一个动力,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但建立关系、获得成就感等都需要更多时间。”
不少人担心数字新技术可能让人变得更懒惰,丧失思考的能力,但杨钊认为,整体上看,新技术将给人类带来好处。他说:“不仅是数字技术,所有技术都将给我们带来好处,让我们和技术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