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官寨历史,水西屯兵之五营盘和马干山大营探秘
二官寨历史,水西屯兵之五营盘和马干山大营探秘历史上彝族的统治疆域随社会的发展而消长。彝人济火助诸葛亮擒孟获后,所封罗甸国主要是今黔西北地区,也是彝族传统的势力范围。到了明代彝族的疆域进一步拓展,开基贵州,这是彝族的历史性贡献。淸代吴三桂剿水西之后,彝族的统治又压缩并局限在今黔西北,至此,水西土司制度基本上名存实亡,走向了末路。三国时期,水西彝人祖先济济火助诸葛亮擒孟获有功,封罗甸国。明朝之前,中央政权对西南的统治和影响仍十分有限,西南王侯名义上认同和拥戴中央,实则是自治割据一方的诸候。明朝建立,改顺元为贵州,将水西(今黔西北)与水东(今贵阳以东)合并,升司为使,设立贵州宣慰府,彝族霭翠为使。历史上水西虽未正式称国,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历法,拥有国家的构件要素。彝人对贵州西北之统治长达两千多年,此举在世界史上实属罕见。根据史料及学者的研究,凤山是水西管辖之十三则溪(彝义指仓库,广义则是行政区域)之一,称法果则溪,直属慕俄格。根据彝
作者:陈宗屏(贵州)
凤山位于贵州省的大方县东部,不仅是大方县的名山,也是凤山彝族蒙古族乡的所在地。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方县城周边,凤山是彝族原始风貌保留较为完整的乡镇。只要你走进凤山,就会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时下举办且热闹非凡的“ 凤山彝族火把节”已是第二届,已经成为大方县的民族文化品牌。为什么要在这里举办火把节,因为凤山是彝族聚居地,不仅原始风貌保留较为完好,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凤山不仅因山而名,还因属水西(古时行政区域,指以鸭池河为界的黔西北彝族统治的地区)故地而厚重。鲜为人知的是,凤山曾经是水西最重要的一个行政区。不仅如此,距凤山十里之外的五营盘及凤山身后的马干山大营,它是水西历史上最重要的屯兵之地。很多人都知道马干山和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国营
在古老的年代,彝人祖先将今凤山奉为神山,彝语之“法果”原意指白岩,应该说,山体岩石面积之大,之威武,在周边广大地区绝无仅有,这是凤山及山体最显著的外表特征。而且,凤山形似公鸡,因而汉化后最早的名字是公鸡山,彝语“伯”指山,“法果伯”意即公鸡山。“法果伯”是彝语的称呼或叫法,但不能直译,否则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因而公鸡山是凤山的原名或俗称,来自彝语。至于凤山之名,是明清汉人涌入水西之后,文人雅士从不同视角远眺 公鸡山产生的灵感和创意。因为把公鸡山与身后绵延数里的马干山大营山脉连系起来,极象一只振翅腾飞的凤凰。因此,公鸡山缘于彝语,而凤山是汉彝融合后的文化交融。据考,“公鸡山”一名始于南宋后期。至今在六龙与凤山有一个以凤凰二山(即公鸡山和母鸡山)为题材并广为流传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解放后,将这一行政区域定名凤山(公社)。1991年撤并建将原凤山、渣坪及原百纳区百鹤乡一部合并成立凤山彝族蒙古族乡。
根据史料及学者的研究,凤山是水西管辖之十三则溪(彝义指仓库,广义则是行政区域)之一,称法果则溪,直属慕俄格。根据彝学经师黄昌寿及《凤山乡志》编写人员考正,其官衙及仓库遗址,就座落在凤山脚下山王庙包包前面的杨家大土中,整个建筑群落占地约20亩。彝称“法果启”或“法果者启”。根据彝义,理解为“白岩脚下的集市”,公鸡山下的集市,均符合客观实际。
水西不仅是一段历史 也是毕节的一大亮点 随着对历史的研究和深入 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逐渐揭开神密的面纱 五营盘、马干山大营这些沉寂多年,几乎被人们淡忘的名字又一次进入人们的眼帘,又引起了学界的注意。
彝人是黔西北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东汉光武年间,笃弭(笃慕)的二十世孙勿阿纳,从云南东川分支入贵州。勿阿纳首先以今赫章可乐为据点并逐歩向黔中延伸。至其五世孙妥阿哲(济火),发展至今毕节、大方并建立了慕俄格地方政权,彝称“阿哲弥”,在此期间,济火因助诸葛亮擒孟获有功,被封罗甸国王,罗甸国即后来的“水西”。
三国时期,水西彝人祖先济济火助诸葛亮擒孟获有功,封罗甸国。明朝之前,中央政权对西南的统治和影响仍十分有限,西南王侯名义上认同和拥戴中央,实则是自治割据一方的诸候。明朝建立,改顺元为贵州,将水西(今黔西北)与水东(今贵阳以东)合并,升司为使,设立贵州宣慰府,彝族霭翠为使。历史上水西虽未正式称国,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历法,拥有国家的构件要素。彝人对贵州西北之统治长达两千多年,此举在世界史上实属罕见。
历史上彝族的统治疆域随社会的发展而消长。彝人济火助诸葛亮擒孟获后,所封罗甸国主要是今黔西北地区,也是彝族传统的势力范围。到了明代彝族的疆域进一步拓展,开基贵州,这是彝族的历史性贡献。淸代吴三桂剿水西之后,彝族的统治又压缩并局限在今黔西北,至此,水西土司制度基本上名存实亡,走向了末路。
巍巍乌蒙故事多,浩浩杜鹃红似火。水西两千年经历了时代风云变幻,血与火的洗礼。早有济火助诸葛亮七擒孟获,后有与残元、吴三桂的抗争。明朝初年 金戈铁马 峰烟四起 朝廷与残元对西南的争夺 将一个民族推向时代的风口浪尖 再次凸显了水西的战略价值和地位。由于奢香夫人深明大义,坚定维护国之一统,朱元璋称“得一奢香,胜十万雄兵”。明朝以来 广袤的乌蒙大地经历了与残元和吴三桂之间的两场腥风血雨。
无兵不国,水西之所以对贵州西北之统治长达两千多年 一个最根本和重要的原因 军事力量的支撑。根据史料,水西兵马众多,鼎盛时达20余万之众。其中,最重要的屯兵之地,曾容纳并驻扎12万军队的兵营,就在今凤山五营盘。
五营盘位于凤山(乡)同今六龙(镇)与安乐(乡)的交界处,撤并建后主体属今安乐乡。因为凤山(法果则溪)之历史地位 因而历史文献对于五营盘的地理位置均用“今凤山五营盘”予以记载和描述。关于法果则溪疆域,据徐德器等考正,东抵今黔西红林、金沙新场,南到六圭河一线;北至阁鸦;西至费陇河一带。而五营盘是以五座丘陵山峰为主体面积约3-4平方公里的山系。不仅屯兵,也可据险而守。
根据凤山彝界实地调查与考证,五营盘的主体是沿马干山牧垦场老场西南下沉的一匹山梁,当地人称之为大五营盘。从牧垦场远眺,像一人字形但隆起不太高的山峰;从崔家寨下行一线望去,呈现明显的山梁特征;走近五营盘,树木苍绿,群山簇拥,山涧相连,呈现中山丘陵实景。然而,除界内一个个人工开琢的大坑外,在数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对于曾经驻扎过10万兵马的营地,再也看不见住军留下的任何痕迹。对于这些星罗其布的大坑,作用及用途不得而知,也无法猜想,像古人留下的一个个谜题。
除大五营盘外,位于山梁尾部今安乐乡营脚村营山组之东面,还有一簇低矮的群山,叫做小五营盘。然而,访问众多当地人,对他们而言,五营盘仅仅是个地名。对于五营盘的产生及由来,它的作用及功能,除一人回答奢香家曾驻过军外,其余人皆不知晓这一历史。但是,不少人“躲过匪”这种看似简单的回答,却使问题向它的本来面目又进一步逼近。
不仅如此,五营盘兵营还在数里之外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盛称万亩草场的今马干山下建军马场,彝语称“玛嘎底”,义为跑马坝,专门伺养“水西马”。“水西马”是贵州高原生态下培育的良种,个小,灵活,耐力好,奔跑快,负重多,特别适应山地。是水西上贡朝庭的贡品,其上贡次数达30次之多。因而民间有大营山又叫金马山,马鞍山出神马,马干山产千里马之传。不仅如此,凤山左边的“大海子(地名)”也是明初水西家的牧马场,相传当年奢香与刘淑珍(珠)去南京告御状所乘的骏马就产自“陆堰塘”。解放初期,根据国防建设之需,因为有“水西马”,才有了远近闻名的国营马干山牧垦场。牧垦场是一块飞地,当初属地区专署直管,级别与大方县同级,建场之初,由纳雍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杨玉山担任场长。它最主要的工作与任务是通过杂交选育,为部队提供和输送优良的战马。修建牧垦场之初,根据彝语“马嘎岭”的谐音,将凤山身后的山脉取名马干山。因此,马干山是后来的名字,也成了牧垦场的代名词。实际上,山峰的最高点2092米,比凤山之巅高出近百米,而且地方上的人都习惯把凤山身后这座绵延数里的山脉称为大营。顾名思义,大营即营屯,它是一处居高临下,据险而守的堡垒与营地。据相关部门的调查与考证,马干山之大营城墙分为外墙与内墙两道,外墙区域占地约2000亩,是营地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内墙区域占地约800亩,是营地防御的中枢。
在山下的牧垦场新场处,往山上几乎是悬涯峭壁,从牧垦场老场后面的“强盗井(地名)”沿坡而上,坡面较缓,然爬过一山又一山,步步艰难,山外有山。绵延数里的山峰顶部,最宽处仅百米左右。在通往山上的路口建有隘口城堡,在比较容易攀爬的坡面都修筑城墙。这便是除沈公营等少数要塞之外,水西修筑的又一军事设施。根据史料推测,它的修筑年代,早于六龙东南面的沈公营(1404~1410)。然而,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现仅有部份城墙尚在,城堡已荡然无存。
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和客观存在,在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就有不少与营地相关的地名。除大小五营盘与大营(马干山脉)外,还有营脚(原新民公社,今安乐营脚村)、五营(今营脚村以南)、营山(村民组)等地名,我大哥1974年上山下乡,就插队到了营山生产队。这些地名都和水西的军事存在相关,但它的来历和之间发生的故事,人们浑然不知,久而久远,所能剩下的,仅仅是个地名。因为历史的自然形成,五营盘及周边的人们主要是彝民,他们说彝话,着彝装,保持着传统的风俗习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孩子们上学才开始接触并学习汉文。基于这个原因,凤山,安乐成了彝族风貌保持较为完好的地区。为了探访古遗迹,我数度来到新民村,并且专门去访问了我大哥的知靑地。只是陈姓的房东早已去世了。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与考证,马干山大营修筑年代的上限和下限,大至在唐代至明朝之前。自蜀汉水西彝人祖先济火助诸葛亮擒孟获有功封罗甸国至唐代,这一时期,水西慕俄格地方政权偏安一方,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经济实力并不雄厚,战乱并不频繁,正处于一个缓慢的增长时期和休生养息阶段。由于生产力原始落后,尽管法果则溪(今凤山)直属慕俄格,军事战略位置十分显要,然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其大营的修筑工艺显得有些粗糙。与之不同的是,明朝对西南的重视,尤其是中原先进技术文化的引入,后来修筑的六龙沈公营等营屯军事设施的质量工艺就精致得多。
不知为何,作为水西军事重镇的五营盘与马干山大营的修筑无史可征,仅留下不多几处的残垣颓壁。从六龙沈公营抗击苗军的案例看,军事营屯的修筑及存在,主要在于防御。因而时下作为国中之“国”的水西,既防范外族,也抵御内忧。
然而,军事思想的变革最终使得这些营屯并未发挥并达到设计者的预期。内庄(黔西境内)之战,水西政权陈其愚伏击王三善(贵州总督),三善拔剑自刎,因明军惨败而震惊朝野。发生在康熙年间的吴三桂剿水西,在今六圭河畔之茶店一带,彝兵尸横纵野,用士卒之躯垒“万人坟”,水西(土司制)也终因此役从此走向衰败和退出历史舞台。虽陈其愚不识大义,吴三桂也假借圣旨,虽是攻守两方,但均不以城池攻防为战争形式,而是在运动中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而决定成败。不论马干山大营,沈公营或其它营屯,均无显赫战例,并未发挥多大作用,这可能也是史无记载和被人们忘却的主要原因。如今,城墙静静躺在荊棘之中,实际上,也并无多少人知晓它的存在。
关于五营盘与马干山大营的修建,谁先谁后,它们之间的关连,存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把它们看作两个孤立存在的主体。这就有些近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逻辑和道理。从五营盘没有留下的任何痕迹这一点判断,这里只能是驻军的场所,因为生活训练的地方无需城池固守,他们只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和水西的指令走出军营,走进那峰烟四起的战场。因为这个原因,数百乃千年之后,也就没有留下的任何痕迹。但是,五营盘究竟建于何年,除肯定明朝之前外,还真无从说起。至于马干山大营,类似长城,目的在于固守。所不同的是,因为仅仅是个制高点,因而只能算是点防御。但是,制高点上俯望四方,百里一揽无余。它与九层衙(原贵州宣慰府),沈公营或其它营屯之间可通过峰火联络,相互弛援,由此可见它在拱卫水西政治中心慕俄格(今大方)中的重要性。
根据凤山彝界实地调查与考证,五营盘与驻10万大军有所不符。10万大军是集中在五营盘,还是分散于周边,没有史料,没人说得清。可以肯定的是,10万大军对五营盘而言,过于沉重,是个累赘。
明朝初年,时下保护慕俄格(今大方)九层衙(水西政治中心)的12万军队驻扎在凤山五营盘,由于过于集中 不能迅速展开拒敌。根据水西汉臣陈友德建议 将军队分到7个地方驻扎,并在六龙沈公营设重兵3万 构建防御支撑。这是水西之军事变革和一次重大调整。
陈友德 江西吉安义门人 六龙陈姓入黔始祖 其兄便是与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陈友德被俘后 朱元璋不仅不杀 反将其派往云南昆明以东的乌蒙(今云南昭通)地区任武职 且官至五品(金枪道台)。旧时新帝不见旧臣,朱元璋死后,陈友德被迫辞官。在返江西途中经慕俄格(今大方)被水西宣慰使挽留并从此效命水西。如果说王阳明把汉文化带入贵州,是用一种软实力影响水西及贵州的发展,而汉人真正从实际上帮助水西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切实效果,则是从陈友德开始。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如今 古驿道的石板路上 已经没有战马踏出的火花 大营的城楼上 也没有了羽箭掠过的啸音 唯有水西的遗迹和传说。数百年风烟散尽,在这片土地上,凤山及身后的马干山巍然屹立,五营盘座座青山仍在,并留下了“五营”,“营脚”,“营山”,“大营”等与五营盘及水西相关的地名,我们不难发现,沿着这些名字,就会触摸到这段历史的踪迹。
2014.7.26于南苑花园
2022.2.16修改
( 特别鸣谢:实地考察工作得到了凤山乡贤徐德器,李世岭先生,安乐小学教师徐永国,凤山教辅站高毅老师等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为撰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最难能可贵的是,高毅先生就其中的彝语称呼和叫法,衍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使文章的内容更贴近实际,符合真实。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凤山,大方县名山。既是山名,也是行政区,今凤山彝族蒙古族乡。旧属水西土司统辖的法果则溪(又称化各则溪)
马干山下看牧恳场
与马干山遥遥相望的五营盘
保存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