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性的善恶,善恶之外的暴力
讲述人性的善恶,善恶之外的暴力善恶之外似乎还有道德坚守。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探索了想象力和共情的关系、同情的界限,以及我们对做错事的人施以惩罚的愿望等诸多与人类道德有关的问题。虽然亚当·斯密对道德感是否存在仍持怀疑态度,但他还是这样描述道德感,“与外部感官有几分相似。正如我们周围的物体以一定方式刺激我们的外部感官,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声音、味道、气味和颜色;人类心灵的各种情感也以一定方式触动我们这个特殊官能,让我们了解亲切或可憎、美德或丑恶、正确或错误”。有心理学家证实,人类天生就有道德感。《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书中说“当一群人得到对另一群人的统治权,很可能让优势群体中的个体做出野蛮行径,而这些人在其他情况下可能永远也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不能让并肩作战的兄弟失望。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不会因为不服从而受到处罚”,只是因为“人们甚至将从众和服从作为美德。许多文化特别从道德意识方面强调集体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斯蒂芬·平克有着多重身份,作者简介中说他是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2013年《前景》杂志称其为“最伟大思想家”,这部书虽然仍然是他的理论性著作,但语言易懂实例丰富有趣,包含很多哲学的、艺术的、美学的理论知识,相信读者可以各取所需。
本书介绍了伴随人类文明进化的暴力现象,以暴力为主题揭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书中描写了各种非国家形态社会下的暴力形式,可以说文明与他们有多远,暴力就与他们有多近。1651年,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出版了经典著作《利维坦》,为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利维坦”原为《圣经》中记载的一种怪兽,霍布斯用它来比喻强势的国家,亦即平克所说的“君主制或者其他体现民意并垄断武力使用权的政府权威”。霍布斯在书中指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其实即邪恶又自私。显然,斯蒂芬·平克是同意他看法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书中说道,“我们今天对人类暴力的任何解释都必须以他们(指托马斯·霍布斯和查尔斯·达尔文)的分析为起点”。
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认为“人类是通过对知识、智力和暴力的掌握,来统治世界的。作为生存本能的暴力,是人类最原始的生产力,否则我们的祖先只能吃草,我们也是食草动物了”。《暴力与文明:喧嚣时代的独特声音》一书写道,拉康德·洛伦茨在动物身上发现进攻性这一有助于生存的功能之前,暴力就被称赞为生命力,尤其是创造性的一种表现。暂且不论这些观点的对与错,的确从人类原始祖先开始,暴力就伴随着人类的生活。
有学者认为,暴力可以纳入美学范畴,尤其是在电影艺术中。比如日本导演北野武的《花火》《座头市》《玩偶》和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橙》都是电影艺术暴力美学的典型代表。这些电影基于对暴力的表达,运用场面的碎片拼接方式和夸张的动作,将各种暴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暴力变身成为一种视觉刺激。其间的美或不美见仁见智,这些暴力镜头的确来得太残酷。据说,《发条橙》中主角的残暴一度让很多人不忍观看,影片中的许多暴力镜头被禁演几十年,直至库布里克去世才得以解禁。毋宁说这类电影是通过暴力去探索人类精神领域,是关于伦理和道德的讨论和演绎。正如《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书中说,“<发条橙>是对人类个性的一次探索,向我们宣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人”。
现实中,人性的复杂很难仅以善与恶来进行区分。例如,在当今人类世界的某些原始部落和传统社群中仍然保留杀死刚出生的婴儿的做法,在婴儿天生畸形或是身体孱弱,以及食物匮乏哺喂困难的情况下,婴儿的母亲有权杀婴,虽然此举多属无奈。又如,有些人类原始社群会会弃养老人、抛弃失去劳动能力的病人。曾和玻利维亚西里奥诺印第安人一起生活的人类学家霍姆伯格就曾亲眼见到他们抛弃一个病重的妇人。社群要转移住地时,他看到一个生病的中年妇女,他问首领那个女人该怎么办,首领让他去问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说,她病得很重不能走了,要把她留下来,反正她也活不了。第二天,整个社群就离开了,没人跟那个女人告别,族人只给她留了一点儿柴火和一个装满水的葫芦。我们实在不能就下结论说,这些部落和社群的做法就是“恶”,去反问这杀死自己婴儿的母亲和抛弃妻子的丈夫内心有无“善良的天使”。平克在书中说“在大部分生命世界里,暴力是默认选项,是某种不需要解释的存在”,而伴随暴力的往往是残忍。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在流放地》里的军官绘声绘色地向旅行者描述酷刑机器的使用方法和运作方式,眉飞色舞地向旅行者介绍机器的每一道机关和设计的巧妙,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受刑之人在忍受巨大痛苦的前提下再多活一会儿,不要立刻死去,细致真实的文字代入感极强。可是军官没有料到最后惨死在这架机器上的竟是自己,这样的结局读者的直观感受可能是“活该,恶有恶报”,军官是恶的,那这个“活该”的想法是善还是恶呢?大概只有内心最纯粹的善良和悲悯才能理解人生的恐惧和残酷吧,卡夫卡就是这样的作家,可以用极善的心灵想象和创作出这样的经典作品。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一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上个世纪70年代组织进行的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全部过程,书中对实验过程产生的数据有着详尽分析,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称这次实验为“心理实验道德剧”。这本起笔于三十多年前的著作,因为菲利普·津巴多彼时“还没有再经历一次这些体验的准备”而暂时放弃。菲利普·津巴多说“(我)不断重看‘斯坦福监狱实验’录像带、一再重读他们准备的资料,对我而言无疑都是情感的折磨。时间已模糊了我的记忆:那些狱卒的恶形恶状,犯人们所受的痛苦折磨,以及我消极容忍虐行继续的罪行——姑息的罪恶”。2004年,这位将大部分职业生涯投入在邪恶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应邀担任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案的专家组成员,他说虐囚案与监狱实验的相似性,印证了实验的效度,清楚地揭示了心理动力如何推动真实监狱中耸人听闻的虐待案件。津巴多称,让好人为恶的动力来源于情境,这个复杂、强大的系统,“在特定情境下,情境力量远远胜于个体力量”。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书中说“当一群人得到对另一群人的统治权,很可能让优势群体中的个体做出野蛮行径,而这些人在其他情况下可能永远也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不能让并肩作战的兄弟失望。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不会因为不服从而受到处罚”,只是因为“人们甚至将从众和服从作为美德。许多文化特别从道德意识方面强调集体整合和服从,将其作为大肆宣扬的美德”。必须承认“善良天使”在这个时刻是无能为力的。
善恶之外似乎还有道德坚守。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探索了想象力和共情的关系、同情的界限,以及我们对做错事的人施以惩罚的愿望等诸多与人类道德有关的问题。虽然亚当·斯密对道德感是否存在仍持怀疑态度,但他还是这样描述道德感,“与外部感官有几分相似。正如我们周围的物体以一定方式刺激我们的外部感官,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声音、味道、气味和颜色;人类心灵的各种情感也以一定方式触动我们这个特殊官能,让我们了解亲切或可憎、美德或丑恶、正确或错误”。有心理学家证实,人类天生就有道德感。
人类有太多的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想尽办法让心中的敌人感受痛苦,当施虐人突破共情、文化禁忌以及对伤害他人的生理反感这三道防线后,毫无缘由地蓄意制造痛苦,目的只是享受他人遭受的苦难,这不仅在道德上是荒谬的,也是理智难以理解的。可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此简单分析,相信大家不会对日常驾车行驶在路上因为前方的交通事故造成的堵车场面感到陌生,路过现场时许多人会伸长脖子去一探究竟,除了好奇心也许更深层的动机是能够“获得一种对生命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安全有所把握的感觉”;史蒂芬·平克因为学生时代的一次动物实验误杀了一只小白鼠而内疚不已;而一个小男孩会怀着对生命脆弱性的病态好奇,揪下蚂蚱的大腿,用放大镜烧死昆虫,这些,都难以用道德和理智去讨论。
斯蒂芬·平克在书的结尾部分说“我一直在长篇累牍地试图记录和解释暴力的减少”,可是这“在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的历史上,暴力的减少也许算得上是最有意义但最不被赏识的发展状况了”。平克坚信当今世界的城市化进程、社会生活的高度融合性、知识的普及,以及言论交流的高度自由都是暴力的减少的积极因素。最后他将本书的宏大话题回归到心理学,为“和平主义者困境”提出了“走出困境的最全面的解决方法”:“视角的可互换性,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认识,它是‘黄金法则’背后的基本原则”,也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