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后属于哪九州:九州到底指的是哪九个州
大禹治水后属于哪九州:九州到底指的是哪九个州孟子、荀子常年奔走于列国,推销自己的帝王之术、治国之道。那些无法成为大师的知识分子们则潜心专研学问,在解释和传承经典中用托古的方式,成就了《春秋》、《周礼》等一大批新经典。战国中后期,天下趋于一统的态势已逐渐明朗,而百家齐放的学术氛围又促使各家各派纷纷从自身的观点出发,对未来天下秩序进行规划,所以有了不同版本的九州,其中孔子一派对此极为热衷。基于这个共识,郭沫若就曾说道,中国古代的疆域仅限于黄河中游地区,即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的部分地区。河北、山西往北都是北狄,陕西大部分地区都是西戎,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淮河以南以及长江流域则都是南蛮。然而《禹贡》居然将代表四夷的青州、扬州、荆州、徐州等州列入其中,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与郭沫若持相同观点的是顾颉刚先生,他考证夏、商两朝的疆域范围仅限于黄河中游和济水流域。周朝的王畿在渭水的下游和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下游和长江流域与周朝连名义上的宗主权关系都没
“九州”是中国人心中最早的国家观念,宋代诗人陆游那句脍炙人口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不需要任何解释,所有人都知道“九州”指的就是中国,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准确的说清楚九州到底指的是哪九个州?
“九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之中。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尧舜禹时期,黄河中下游出现了“洪水茫茫”、“浩浩滔天”的自然灾害。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最终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除了《禹贡》外,《周礼·夏宫·职方氏》、《逸周书·职方解》、《吕氏春秋》、《尔雅·释地》等诸多文献中都记载了不同版本的九州。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只知道天下有九州,却不知道是具体是哪九个州,同时也引得学术界对九州的质疑。
九州的解释虽然存在多个版本,但被世人普遍接受的是,九州的出现是中国大一统王权登上历史舞台的产物,其特征就是将王权统治下的土地进行网格化和序列化规制,将原来的百族万国整合成一个“天下”。
基于这个共识,郭沫若就曾说道,中国古代的疆域仅限于黄河中游地区,即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的部分地区。河北、山西往北都是北狄,陕西大部分地区都是西戎,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淮河以南以及长江流域则都是南蛮。然而《禹贡》居然将代表四夷的青州、扬州、荆州、徐州等州列入其中,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与郭沫若持相同观点的是顾颉刚先生,他考证夏、商两朝的疆域范围仅限于黄河中游和济水流域。周朝的王畿在渭水的下游和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下游和长江流域与周朝连名义上的宗主权关系都没有,大禹不可能将它们纳入“天下”的范畴之内。
到了战国时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等诸侯国的积极开拓下,才有了中国疆域的雏形,所以有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禹贡》的“九州”是战国时,知识分子们根据当时的天下局势,托古假设出来的。
战国中后期,天下趋于一统的态势已逐渐明朗,而百家齐放的学术氛围又促使各家各派纷纷从自身的观点出发,对未来天下秩序进行规划,所以有了不同版本的九州,其中孔子一派对此极为热衷。
孟子、荀子常年奔走于列国,推销自己的帝王之术、治国之道。那些无法成为大师的知识分子们则潜心专研学问,在解释和传承经典中用托古的方式,成就了《春秋》、《周礼》等一大批新经典。
《禹贡》则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通过大禹治水的传说,他们替君主向世人强调“天下”是圣人、祖宗规划好的,是留给后世不可分割的遗产。九州体系的根本就是将原先各不相同、各不同属的地区,糅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君临天下的王权提供理论支持。
“九州”纷杂的解释正是战国到汉朝初期纷繁多元文化的一个最好的体现,随着大一统王朝统治的稳固,社会和文化趋于统一,九州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也就没人对其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