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织田信长与曹操区别: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唯才是举

织田信长与曹操区别: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唯才是举在当时,但凡有些地位的人招募幕僚,都偏向于启用豪门大族之中的名士。东汉末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因为各路诸侯求才若渴,名士们反而毫不积极,一门闲心思在家中待价而沽。范晔和蔡邕曾评价这些人就是在博取名声,等着有人出高价、给高官才愿意重出江湖。最典型的孔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曹操在求才令之中明文质问: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意思是穿着粗衣但有才能的人只能在江边钓鱼了(指姜子牙)?天下难道没有蒙受通奸罪名而导致遇不上伯乐的人了(指陈平遇上魏无知)?后人谈论曹操的求贤若渴,常常将这三条求才令拿出来。其实曹操并非是在极度缺人的时候才下令招募良才的,他一直十分关注各方名士,求才三令只是在一定的时机重申自己的求才政策而已。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天下未定,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齐桓其何以霸?今天下得无盗嫂受金,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惟才是举,吾得用之。”

在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上,有两个在历史命运和个人风格方面都非常相似的人 他们一个是曹操,一个是织田信长。这两位都出生在乱世之中的官宦人家,年少轻狂无赖,曾经距离天下统一的大业最为接近,但终究没有彻底完成。曹操的理想最终被自己的家臣司马家族实现,而织田信长的蓝图最终让自己的家臣丰臣秀吉完成。两位枭雄在行事之上从来异于常人,狂妄不羁,但是皆是唯才是举,对于有能力的人,向来不问出身,常常破格升职录用。所谓时势造英雄不过如此,在两个不同的国家,相似的战乱年代,必定会出现这样的人物,来推动历史的进程。

织田信长与曹操区别: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唯才是举(1)

曹操生活的时代正好是东汉王朝的制度变弱的时期,织田信长活跃在日本战乱频发的战国时期。曹操面对的是各王侯的力量变强,天下动乱的时代,中国地主和贵族们召集士兵扩充了自己的势力。织田信长面对的是日本各地的大名培育家臣和武士,互相争斗不休的场景。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曹操采取了“夹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信长采取了“天下布武”的政策。其实他们对天下局势的把握都是相似的,对于君主的感觉也是微妙而准确,唯一不同之处,大约是曹操没有想过代替君主。

有人说只有英雄才能看得见英雄,凡夫俗子眼中只能看得见凡夫俗子。曹操曾经说过,天下熙熙,只有刘备才称得上和他并肩的人才。而他大约万万没有想到,在千年之后的东方小国之中,出现了一个和他一般唯才是举的枭雄。那么这两位眼高于顶的人物,要怎么样的人才能入得了他们的法眼,得到他们的重用呢?

织田信长与曹操区别: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唯才是举(2)

曹操的求才三令

曹操的“唯才是举”应该是指他推出的求才三令,分别是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

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天下未定,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齐桓其何以霸?今天下得无盗嫂受金,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惟才是举,吾得用之。”

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韩信、陈平,成变王业。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不敢东向,在楚,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高才异质,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后人谈论曹操的求贤若渴,常常将这三条求才令拿出来。其实曹操并非是在极度缺人的时候才下令招募良才的,他一直十分关注各方名士,求才三令只是在一定的时机重申自己的求才政策而已。

在当时,但凡有些地位的人招募幕僚,都偏向于启用豪门大族之中的名士。东汉末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因为各路诸侯求才若渴,名士们反而毫不积极,一门闲心思在家中待价而沽。范晔和蔡邕曾评价这些人就是在博取名声,等着有人出高价、给高官才愿意重出江湖。最典型的孔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曹操在求才令之中明文质问: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意思是穿着粗衣但有才能的人只能在江边钓鱼了(指姜子牙)?天下难道没有蒙受通奸罪名而导致遇不上伯乐的人了(指陈平遇上魏无知)?

由此可见曹操本质上是一名只看功绩的实干家,他在公开和那些豪门名士们叫板,他不需要那些一身清高徒有虚名的人物。他无视污点直接求才、以功论赏吸引有才之士。曹操三次求才令之中都提到了陈平这个人物,这个在他人眼中“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却多次为刘邦化解危机,刘邦对他极为重用。由此可见,在曹操心目之中,陈平就是他想要的那种人才。

织田信长与曹操区别: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唯才是举(3)

荀彧和郭嘉

荀彧和郭嘉两人都是离开了袁绍,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对两人也给予重用。但是相比于荀彧,曹操对郭嘉的喜爱更甚,这其实也间接反应了曹操求才时的一种偏爱。

荀彧是个正人君子,他投奔曹操并非因为袁绍给不了他高官钱财,而是因为曹操能维持他所想要的微妙平衡,让他安心做一个“汉臣”,匡扶天下大业。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 为曹操划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并且多次修正了曹操的张略方针,也为曹操推荐了戏志才、荀攸、郭嘉等精英人才。曹操对外都说荀彧是他的张良,他对荀彧的贡献是认可的。只不过荀彧对汉室“忠贞守节”,为自己的理想肝脑涂地,在这一点上曹操是无奈而愤怒的。荀彧是豪族士大夫的代表,在曹操看来他们对他的支持本来就有限而短暂,迟早会因利益冲突而破裂的。

郭嘉比荀彧晚投奔曹操5年,而且已经在家赋闲了6年。郭嘉投奔荀彧并非为了天下大计,而是为了自己的出人头地,急于改变现状。曹操和郭嘉在出身上极为相似,所以郭嘉想要的,曹操能够给予,也愿意做这种利益交换。郭嘉是否私生活混乱并没有确凿证据,但是他确实性格狂放,喜好饮酒作乐,也曾多次被其他臣子抹黑。但是曹操看中的,只是郭嘉的算无遗策,其他的统统不管。郭嘉死时,曹操痛不欲生。他对郭嘉的情感表达,也是对外发出的一种信号,正如他求贤令之中所说的“惟才是举”。

织田信长与曹操区别: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唯才是举(4)

织田信长的用人之策

织田信长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战国“三天下人”的第一位。他以雄才大略成功控制了近畿地方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带,让织田氏一跃成为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大名。彼时日本已经因为战国混乱了近百年,织田信长在距离日本一统一线之隔时被自己的部将明智光秀背叛,死在了本能寺之中。织田信长之死,让织田氏家族一蹶不振。

织田信长和曹操一般,在用人方面也是唯才是用,不考虑他的身份背景或者性格缺陷。比如柴田胜家本来是支持他的弟弟织田信行,织田信长将他策反收入麾下,对他也是重用无疑,柴田胜家对他亦是忠心耿耿。羽柴秀吉和泷川一益的出身也不高贵,织田信长丝毫不介意,对他们破格给予重任。当时被世人们当做豺狼虎豹,最为阴险狡诈的大明松永久秀,织田信长依旧以礼待之。

因为被自己的属下所害,所以很多人评论织田信长的用人之策时,都觉得他识人不清。但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明智光秀的能力,才重用了他。事实证明,他并没有看走眼,明智光秀确实是一匹狼。

织田信长与曹操区别: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唯才是举(5)

织田信长重用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刚刚投奔织田信长之时,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足轻(临时招募的农民兵)身份。刚开始,丰臣秀吉也就是个打杂的仆人,只是后来慢慢被织田信长发现了他的才智,破格将他从家中的仆从升职成为一个下级的武士。从此,丰臣秀吉的升级之路畅通无阻,他深得织田信长的信任,在织田家的地位也步步攀升。桶狭间合战之后,织田信长将浅野长胜的养女宁宁许配给了丰臣秀吉,以此表达对他的关注和喜爱。

丰臣秀吉从一个小小的仆从成为织田信长的手下的猛将,皆是因为织田信长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政策。后来明智光秀反叛将织田信长杀死,丰臣秀吉揭竿而起,平定了明智光秀的叛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适时地打着维护天皇的旗号,率领着织田信长遗留的20多万军队,经过了整整8年的苦战,才终于将日本统一。因为一度野心膨胀,他甚至想要征服朝鲜蚕食中国,甚至打向全世界。

从众多的农民军之中挖掘出这样一个野心与能力并存的枭雄,织田信长敢于用人,不分尊卑。虽然日本并没有在他手上实现统一,但在无意之中,他培养除了另一位乱世的枭雄。

织田信长与曹操区别: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唯才是举(6)

织田信长对于旧臣的放逐

信长对于统一天下的心情就越是急迫的,所以对于展现不出自身能力的、不能完成任务的、认为没有工作责任心的家臣就会给予斥责甚至严惩。武田灭亡之前,织田信长以攻略不力为由流放了佐久间和林通胜两位军团长。

其实这两位家臣的放逐还有一个比较深远的背景,也正体现出织田信长的反复无常。林通胜是织田信长弟弟织田信行的导师,在信长的父亲织田信秀还在世的时候,信长的表现一直不好,相比之下,信行更加稳重一些。所以在织田信秀死了之后,即便是信长继承了家业,但是以林通胜为首的家臣还是极力拥护信行的。

林通胜和柴田胜家就联合织田信行造反,只是这一场造反并没有成功,织田信长镇压之后,不计前嫌重用了林通胜。但是以战绩来看,林通胜和柴田胜家不同,他并未对织田信长做出什么贡献。大约是林通胜的消极态度引发了织田信长的不满,一心想要直取天下的织田信长放逐了林通胜,其实也是杀鸡儆猴,他想要告诉柴田,泷川,池田,羽柴,明智这些老臣,谁不卖力,谁倚老卖老就是这个下场!也有人说正是这件事给明智光秀的刺激太大,间接导致了本能寺惨案的发生。

织田信长与曹操区别: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唯才是举(7)

总结

织田信长和曹操在用人、做事、打仗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不按传统套路出牌的特点。而且织田信长举止更加怪异,难以琢磨。他少年时穿着打扮就极为另类,而且痴迷于兵法类的游戏,在自己父亲死的时候,他竟然穿了一生红袍,拿着大刀来到灵堂之上,抓起一把香灰撒在天上,大呼“父亲死得太早了”。所以织田信长的一生充满了岛国之人偏狭乖戾的变态气息,也难怪织田氏的家臣情愿拥护他的弟弟也不愿意跟随他。但是相比于织田信长,曹操更多了一份冷静,思虑更加长远。

曹操虽然放荡不羁,少年时期离经叛道,但是他生长的大环境依旧是注重情义的,对曹操多少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个人格局不同,也和他们的对手层次有关,织田信长争夺天下之时,如今川义元、武田信玄这样的人不是太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是太过骄横,成不了大气候。日后煊赫一时的丰臣秀吉、建立幕府的德川家康,这时候都还在他的手下,还没有成为他的对手,即便没有本能寺之变,日后日本为谁所统一还尚未可知。而曹操的对手皆为当时的人杰,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都是千古难寻的风流人物。曹操的格局更大,用人之时也比织田信长思虑更多。

织田信长与曹操区别:曹操和织田信长都唯才是举(8)

曹操和织田信长性格相似但也有本质的差别,两个最终面临相似结局,其实,问题还是出在了他们的用人之术上。

曹操和织田信长用人之时都只看重才能,虽然这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招募到沧海遗珠,按照通常的逻辑,能被伯乐识得的千里马应当是誓死效忠。但是他们忘了,正是由于他们的重才轻德,这些手下都不能以人伦常理推算,所以最终还是出现了司马懿、明智光秀这般人物。前者导致短命王朝,后者让主君遗憾惨死。

的确,现在很多企业讲究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于有才的人,不论学历不论年龄可以破格提拔。这是一种打破传统的好现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是长久生存的手段。但是在重用人才之时,也要时时鉴别此人的品德,即便是非常具有才华、不得不用的人,也要时时提防。这就是这两位战国枭雄给我们的用人启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