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青山区化工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青山区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青山区化工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青山区坚持绿色发展之路青山区历来以老工业基地闻名,承载了许多老武钢人的记忆,它是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在新时代不断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建设“森林中的钢厂”2021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6.2%,比2015年上升25.1个百分点,PM10、PM2.5、NO2年均浓度比2015年分别降低41.1%、43.4%、20.8%。从2012年至2020年,废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85.7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62.27%、烟粉尘排放量减少69.65%,废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73.68%、氨氮排放量减少89.34%,燃料煤消费量减少34.80%。青山江滩全貌。青宣 摄

青山区化工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青山区坚持绿色发展之路(1)

【生态数读】

深入推进河湖排口溯源整治,全面完成4个湖泊和3条河流排口整治任务,累计排口溯源排查220个、立标176个、整治55个;全面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排口溯源排查309个、立标162个、整治173个。

2021年 长江白浒山断面及青山港东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为Ⅱ类,竹子湖达到III类,严西湖保持稳定,清潭湖水质提升,青山北湖消除劣V类,大幅稳定提升为IV类,湖泊水质实现明显好转。

加强移动源排气污染治理监管,累计淘汰老旧车辆及黄标车4300余台,改造治理重型柴油车64台,建成6870余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2021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6.2%,比2015年上升25.1个百分点,PM10、PM2.5、NO2年均浓度比2015年分别降低41.1%、43.4%、20.8%。

从2012年至2020年,废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85.7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62.27%、烟粉尘排放量减少69.65%,废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73.68%、氨氮排放量减少89.34%,燃料煤消费量减少34.80%。

青山区化工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青山区坚持绿色发展之路(2)

青山江滩全貌。青宣 摄

建设“森林中的钢厂”

青山区历来以老工业基地闻名,承载了许多老武钢人的记忆,它是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在新时代不断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2019年,武钢有限公司一号高炉永久关停,二炼钢厂1号、2号转炉正式停炉。今年,武钢一号高炉建成的国家工业遗址公园将正式对外开放。直冲云霄的炉身和钢架刷上了红色和绿色的油漆;高炉东边的工业遗址主题园已建好喷泉、草坪,游客可以在这个长方形的主题园远观一号高炉,同时感受紧邻的厂区铁路运输和周围仍在运营的高炉钢铁生产氛围。

据介绍,除了对一号高炉进行景观改造,武钢有限公司其他还在生产的高炉和厂区都将开展景观提升改造。

武钢有限公司紧扣“一核三轴、七横八纵”总体规划,以4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推进外环线提升整治,对废旧管道“能拆尽拆”,着力打造中轴线、外环线、主干道路沿线“一厂一景”主题节点,美化沿线站所,聚焦重要工业遗址和重大现场会相关项目,着力打造金色炉台文化圈、913广场文化圈、红钢绿园文化圈、高坡地文化圈等兼具红色底蕴和绿色景观的优美景区。

2017年以来,武钢有限公司累计投入百亿元资金推进企业智慧化、生态化改造,厂区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建设“森林中的钢厂”,打破市民对传统工业生产环境的认识,让厂区环境与城市协调,整体布局与城市和谐共处。

打造“湿地中的化工区”

在中韩石化乙烯厂区内东边,有个远近闻名的白鹭园。绿头鸭在池塘中游弋,麦鸡在空中盘旋,成群的丝光椋鸟掠过树梢,飞向不远处高耸的乙烯生产装置。

据介绍,该公司2019年开辟30亩土地专为野生鸟类修建了一座乐园。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并享有“环保鸟”美誉的白鹭都飞来这里栖息,“乙烯滩前白鹭飞”被传为工业设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佳话。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废墟里开出生态之花”的戴家湖公园。戴家湖与周边重工业的发展命运交织,自上世纪50年代起,经历了湖-山-垃圾场-湖的数度变迁。直到2013年,为恢复戴家湖区域的生态功能,形成与城市及居民和谐共生的环境,戴家湖公园破土动工。

2014年3月,青山区成立环境整治专班。由区环保部门牵头,重点开展对青山区三环线戴家湖周边露天粉煤灰、炉渣堆场集中整治工作。整体关闭50多年来工人村地区的三个堆场,对63万余吨(含历史存量)堆料进行了清理、转移处置,有效地解决了长期的大量扬尘污染。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这块位于武广高铁和三环线下的城市废弃地,变身760亩(约合50万平方米)生态游园。2017年11月,戴家湖公园捧回“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20年,戴家湖公园二期建成开放。曾经一度饱受污染困扰的戴家湖,如今变成占地1000余亩的生态湿地公园,成为周边20余万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见证绿水青山红钢城

青山区地处武汉市东南长江之滨,具有7.5公里最长江岸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青山区曾经“红红火火”,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的长子“武钢”,成为全国典型的重工业城区。重工业的辉煌也随之带来了大量废水、废气、废渣,造成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

近年来,青山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实践绿色发展,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获得持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全面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

构建城市新型水生态系统

近年来,青山区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长江干线非法码头、危化品码头整治,关闭港西泵站倒口湖排污口,保障长江环境安全;开展青山北湖“三网”拆除和严西湖生活污水截污改造,恢复湖泊水体生态。成功获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投资近8000万元的青山港及二号明渠综合整治工程,对6公里港渠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建成武丰闸湿地公园,成为黑臭水体整治典范。临江大道建设五路至建设十一路段建成全市首段“海绵”道路,青山江滩成为武汉首个“会呼吸”的江滩,构建城市新型水生态系统。

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青山区将北湖生态试验区建设作为长江大保护示范项目,率先启动青山北湖生态治理,通过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将数十年来的“工业废水消纳池”彻底清洗。恢复青山北湖、严西湖湖泊生态环境,探索“大湖 ”发现模式,集中打造长江湿地、滨湖湿地,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改善提升滨湖空间品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探索出在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治理经验。

2020年,围绕工业港污水排江问题,开展青山镇、工人村地区工业企业水污染集中整治,通过一企一策集中整治,15家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或采取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2家企业被责令停产,工业港排江水质明显改善。

围绕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北湖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2018年开始,以青山东部工业集中区、城乡接合部为重点,打响东部环境综合整治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持续高压、铁腕治污,搬迁“散乱污”企业109家,关停220余家,规范建设2个洗涤工业园、5个豆制品加工基地,青山区东部地区“散乱污”企业得到根本性改变。

多管齐下,合力共治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围绕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较集中的空气质量问题,青山区巩固政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环保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协调督促武钢有限公司优化产业结构,永久关闭3#、7#焦炉和1#高炉,投入50亿元实施四烧烟气、焦炉烟气脱硫脱硝、烧结、炼铁料场除尘等涉气治理项目40余项,完成武汉鲁华泓锦、华润武钢总医院等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淘汰改燃煤锅炉21台61.7蒸吨,全区20吨以下燃煤锅炉实现“清零”。

加强移动源排气污染治理监管,累计淘汰老旧车辆及黄标车4300余台,改造治理重型柴油车64台,建成6870余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加强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实施工地道路硬化、建筑垃圾全覆盖及压尘喷淋;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全部纳入“一路一策”管理,全面提升道路清洗、清扫保洁质量;督促辖区2家煤炭运输码头企业、1家砂石码头集散中心有效落实防风抑尘措施。

据介绍,青山钢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123天提升到2021年的272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由2013年的82天下降到2021年的4天;PM2.5和PM10年均浓度分别大幅下降60.9%和55.3%,蓝天越来越多,雾霾越来越少,青山“气质”越来越好。

加强生态建设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市前列

据悉,青山区加强地区空间规划和布局调整,推进“二三同进”产业调整,工业企业逐步向东部工业示范园区集中,围绕“一轴两区三城”,优化城区布局,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据介绍,为落实绿色发展要求,加强生态建设,青山区总投资近30亿元,实施7.5公里武青堤综合改造工程,先后关闭搬迁青江化工公司、青山冶金化工厂、华美饲料公司、嘉恒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等一批排污企业,搬迁拆除23个沿江沙石码头,打造江滩公园,打造青山滨江绿化生态长廊。协调春笋集团腾退2.5万平方米控规绿地并完成绿化建设,清除国电青山电厂63万吨灰渣,通过生态修复,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760亩戴家湖公园,夕日“垃圾堆场”蜕变为“绿色核心”,化腐朽为神奇,惠及周边20余万居民。

近五年来,全区建成11座公园,绿化覆盖率44.07%,绿地率36.2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3平方米,稳居全市前列。戴家湖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青山江滩获得C40“城市的未来”奖,成为继2015年武汉园博园利用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后,武汉第二次获得C40“城市的未来”奖项。

青山江滩:不仅是生态大公园,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青山区化工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青山区坚持绿色发展之路(3)

青山江滩。记者李永刚 摄

2022年国庆长假期间,青山江滩风景秀丽,游人如织。“曾经的江滩完全不是这样。那时江边只有土堤,路面被轧得坑坑洼洼的,江面上停泊着各种运输船,各个码头的皮带机不停地转。”市民芦先生说,“现在停用的码头被改造成了工业遗址景观,青山江滩不仅是生态大公园,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如今,青山江滩是我省首个海绵江滩,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12年以前,武汉青山江滩是工业码头聚集地,满目疮痍。改造前,武青堤为土堤结构,堤防断面形式单调;堤外江滩设施及建筑物情况复杂,汛期行洪存在安全隐患;堤内临江大道紧邻堤防内脚,道路狭窄,破损严重,堤内建筑多为厂矿企业,房屋低矮破旧。堤防形式、内外现状严重影响沿江环境景观,与武汉市的城市地位及建立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极不相称。

作为青山滨江开发的引爆工程,青山江滩采纳前沿理念,凝聚生态特色。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兼具防洪排涝、环境修复、生态保护及空间复合利用等多种功能。

2015年,青山江滩建成。目前,江滩共建成滩地公园2039亩,总绿化率超80%,每年增加碳汇量约723.8吨,释放氧气量约2400吨。2017年青山江滩整治项目荣膺国际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项,系全国唯一获奖城市项目。2018年斩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项鲁班奖,位列此奖项市政园林类第一名。

当前,青山区正全力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区青山示范段,以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青山段建设,串联武钢工业文化示范核、青山矶历史文化传承核和都市文化故事片区、北湖生态文化故事片区,连片打造红房子文化中心、青山古镇等,绘就武汉“最美长江画卷”;以两河文化展示带、北湖生态展示带建设为牵引,协同推进武丰闸生态文化展示区等项目建设,打造长江森林、长江湿地、长江钢琴等长江品牌。

策划:武汉市生态环境局青山区分局 长江日报生态传播中心

撰文:陆峥 涂慧琴

【编辑:汪宇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