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100首经典赏析:初唐诗极简史春花初绽
古诗100首经典赏析:初唐诗极简史春花初绽虞世南是初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尊重和信任。初唐(指李渊称帝长安建立唐帝国至唐玄宗即位前),是唐诗繁荣的酝酿和准备期,如春花初绽,似春水初生。虽还稍显稚嫩,却自有一种清雅雄浑的风范。文学繁荣的伟业,遂交托到了李唐王朝肩上。于是,一个空前繁荣的盛世,一个昂扬向上、充满着激情、洋溢着活力、歌吟着浪漫的时代,就此开启。唐代的诗人们遂迈着雍容的步伐、携着独特的风韵气度,向我们缓缓走来。
公元七世纪至十世纪,中国历史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隋唐五代。
这个时代以隋朝统一南北开始,以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五代十国的纷争宣告结束。
隋朝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天下,也在文化上促进了南北、胡汉的交融。然而隋朝的生命实在太短暂了,短短37年,还来不及对文学细细思考,就走到了尽头。
文学繁荣的伟业,遂交托到了李唐王朝肩上。
于是,一个空前繁荣的盛世,一个昂扬向上、充满着激情、洋溢着活力、歌吟着浪漫的时代,就此开启。
唐代的诗人们遂迈着雍容的步伐、携着独特的风韵气度,向我们缓缓走来。
初唐(指李渊称帝长安建立唐帝国至唐玄宗即位前),是唐诗繁荣的酝酿和准备期,如春花初绽,似春水初生。虽还稍显稚嫩,却自有一种清雅雄浑的风范。
虞世南——“五绝”名世虞世南是初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尊重和信任。
唐太宗曾对人说:“虞世南有五绝,第一绝是德行,第二绝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辞,五是书翰。”
隋灭陈后,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入长安。不同于哥哥的趋炎附势,虞世南自甘淡泊,躬行节俭,书生本色,很为时人称道。
虞世南的咏物诗很有名气,他常常在诗作中抒发怀抱,如这首著名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去世后,太宗痛哭失声,说:“虞世南与我犹如一体。他在我左右,拾遗补阙,一刻不忘。”
同样与唐太宗留下君臣相得佳话的,还有魏征。
魏徵——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徵(现作“魏征”)以“诤臣”知名于世,他虽然出身于一个卑微的小官吏家庭,日后却成长为初唐朝廷的肱股之臣。
魏徵赶在乱世出生,公元617年,他参加了河南瓦岗的农民起义军。
次年,瓦岗军首领李密投降了唐王朝,魏徵也随之来到长安。有感于唐王朝对他的不计前嫌、委以重任,魏徵写下了有名的《述怀》诗: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ying)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士为知己者死”,上以国士相待,魏徵自当为唐王朝的繁荣披荆斩棘,哪怕千难万险,他也义无反顾。
后来的他,秉直不阿、犯颜直谏,与唐太宗演绎了一段段君明臣良的佳话。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太宗每次临朝,每每想起魏征来,都会长叹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王绩——“斗酒学士”王绩出身在一个贵族家庭,哥哥王通是隋朝大儒。
王绩生逢隋唐易代之际,早年的他亲眼目睹了隋炀帝杨广的暴政,让他对政治彻底灰了心。
他心念仕途,却又知道自己的性格难以在官场通达,便索性归隐山林,以琴酒诗歌自娱。
他的代表作《野望》,有一种宁静淡泊之美: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很爱喝酒,一天三升美酒尚且不能满足,他也便因此有了“斗酒学士”的雅号。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可汗”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仅以文治武功出名,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诗人。
他至今流传的诗作有98首,仅诗才便足以称雄一世。
他早期的诗作,有一股雄豪之气,不是那些风流蕴藉的帝王可以比拟,如其记录唐王朝建国之初薛举之战的《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然而晚年以后,养尊处优、歌舞升平的宫廷生活,早已磨灭了他早年搏击长空的锐气,诗作也偏于绮靡缛丽的宫体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也便应运而生。
上官仪——“上官体”上官仪是贞观初年的进士,以“绮错婉媚”的宫体诗闻名一时。
在诗歌体制上,上官仪有许多创新,他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提出了“六对”、“八对”说。
在他的诗作中,有许多通过精妙对法来写景传神的佳作。
如《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
又如《入朝洛堤步月》:“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音响清越,属(zhu)对工切,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
“上官体”虽以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内容上仍然局限于宫廷应制咏物,缺乏刚健骨气。
真正意义上带领诗坛步入新的诗风的,是高宗至武后初年以文章名世的“初唐四杰”。
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提出了自己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在他们的诗作中,充溢着一种壮大的气势,流露出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王勃在《游冀州韩家园序》中所说:
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
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是四杰中公认的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生命最短暂的一位。
仅仅27载的光阴,他却留下了如《滕王阁序》、《滕王阁诗》之类的千古名篇,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成为流传至今的送别佳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人生命的长短,有时并不能以年纪来简单衡量。
相比于那些一生平庸、默默死去、留不下丝毫痕迹的人,王勃所留给历史的已是太多!
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在四杰中是较为黯淡无光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小官。
他少年时便博览群书,被乡人誉为“神童”,然而他天性自傲,仕途始终坎坷。
由于官职卑微,才华无法施展,他内心的不满与抱负往往借着边塞诗倾泻而出,其中以《从军行》最为有名。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字里行间洋溢着他从军报国的热情与渴望,格调壮大,自有一种昂扬与气概。
卢照邻——一生“悲”矣卢照邻的一生,可谓“悲”矣!
他生于太宗贞观初年,少有才名,然而做了十余年的官,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又在这时,他患上了重病,本已清贫的家庭更是彻底衰落。
长安期间,他听闻太白山有仙士医术高明,就前去求到了一些红色大药丸。他吃下去感觉不错,却在这时惊闻噩耗,父亲去世了。
他悲痛至极,嚎啕大哭,药丸都被吐了出来,病情终于愈加沉重。
他无力再支付高额药费,便在一座山下借钱盖了间茅屋,以诗文消遣余生,作《五悲文》自我表白。
卢照邻的七言歌行写得极好,跌宕流畅,气势宏大,如代表作《长安古意》(节选):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骆宾王——《咏鹅》《咏蝉》骆宾王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童年回忆,在我们还不知道这个诗人的时候,我们已能随口吟出他那首著名的诗作——《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才学出众,然而为人耿介,十分自负,初涉官场便屡屡受挫。
公元678年,他因没能慎重进言,被人诬陷入狱。他深感生不逢时,遂以蝉自比,申明自己的清白无辜,这首诗便是有名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后来的骆宾王又参加了徐敬业等人反对武则天的暴动,并写下了令四海震动的《讨武曌檄》,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才华。
闻一多对他的评价可谓恰到好处,“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
杜审言——很狂,很傲杜审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也是初唐时期一位有名的诗人,与李峤(qiáo)、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
他身上最大的特质就是——狂傲,新旧《唐书》中记有很多他的轶事。
唐高宗乾封年间,苏味道主持吏部试选京官,杜审言入京应试。
考试的题目是根据一个具体案例,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写出判状。
杜审言写完判词后,走出吏部大堂对人说:“苏味道必死无疑。”
人们都不解,询问缘故,杜审言就说:“他看了我写的判词,一定会觉得自愧不如,岂不是要羞愧而死。”
杜审言个性虽狂傲,可他的诗却写得清新流丽,全无狂傲之气,如这首《经行岚州》: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可见文如其人,有时也未必准确。同样可做佐证的,还有才高品低的“沈宋”二人。
“沈宋” ——才高品低“沈”指的是沈佺期,“宋”指的是宋之问。
他们都是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很有才学,尤其是在律诗体制上的贡献,历史无法忽略。
然而说到他们的人品,却很不为人称道。
早年两人还没有真正涉入宫廷中心的时候,也曾有过一些清新自然的诗作。
如沈佺期的《关山月》,“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
宋之问的《陆浑山庄》,“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但后来官场的坎坷,让他们不惜放下人格追逐高官厚禄,见风使舵、奴颜婢膝,如此种种,一再卷入统治者争夺帝位的漩涡,自己也终于不能抽身。
贺知章——“四明狂客”在前段时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李泌的老师何监,其实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贺知章。
他以一首七言绝句《咏柳》闻名于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在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应举中进士,因他才华出众,又平易近人,很受贤士倾慕,官职也不断升迁。
他为人又狂放不羁,酷爱饮酒,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就有这样诗句,“知章乘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天宝三年(744)正月初五,贺知章辞别了度过半个世纪的长安,告老还乡。
回乡后,他有感于故乡的物是人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陈子昂——风骨存于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提到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就注定无法绕过。
为什么古往今来,有那么多人吟咏它、喜爱它?
也许是因为它触及到了人类生命的最本质——孤独。
诗中那以独有的艺术境界所作的对悠悠天地的追问,对孤寂人生的慨叹,对怀才不遇的悲愤,早已幻化为一个永恒的艺术符号,回荡千古。
陈子昂是怀着辅佐圣君、留名青史的志向踏入仕途的,只可惜,他遇到的现实太过冷酷,他遇到的君王也并不是他所期待的“圣君”。
君王礼贤下士,士为知己者死,他却无缘亲身得见,遂有了38首感遇诗。虽名“感遇”,写的却是自己的“不遇”。
如《感遇诗》其二,以兰若自比,借花儿凋零,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ruí)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王勃一样,刘希夷也是一位命途单薄的诗人,英年早逝。
他在黑发健壮之时,却写下了《代悲白头翁》,悲叹美好时光的匆匆流逝,情调感伤凄婉,如同命运若隐若现的谶语。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据说刘希夷写完这首诗后,曾拿给舅父宋之问看。宋之问读罢,很喜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就要求刘希夷把这两句诗让给他。
刘希夷坚决不同意,宋之问很生气,便偷偷派人用土囊将刘希夷压死在了住房里。
这自然只是传说,很难被证实,但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完成后不到一年,便被奸人害死,却大约是可信的。
张若虚——孤篇压全唐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
关于他的生平,历史记载得较为模糊,只知道他是扬州人,做过兖(yǎn)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他的诗作流传至今的仅有两首,但仅仅一篇《春江花月夜》,便足以奠定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从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着笔,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玲珑剔透,
到清代,这首诗更是被抬至“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由刘希夷、张若虚等的诗作,已可见出唐诗意境创造的日趋炉火纯青。
而兴象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诗,也便随之而生。等待着我们的,将是春花灿烂,春水浩荡,洋洋洒洒,天地生姿。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王祥《中国文学史话——隋唐五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