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港情感:没有一个恋爱脑
港港情感:没有一个恋爱脑比如邱凯琪的女上司盛晓彤。她们不虚假、不做作,爱就爱,散就散,和玛丽苏女主相比,她们活得更现实,更真实,也更独立,更清醒。信息满溢的世界,主流宣扬的观念,媒体发布的信息,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去接收,越来越少去思考,而是趋向从众。《港爱》虽然敢于戳穿现实,但它的内核实质上还是温暖的。剧里的女性,没有一个是恋爱脑,也没有一个把爱情、婚姻看做人生的全部。
作者:咖啡里的云
声明: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如果一部剧太真实,太现实,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太惨”,让人不忍直视。
大多数人每天都过着《港爱》中类似的生活,生活已经那么苦了,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像“照镜子”一样地观看甚至细品这部剧?
信息满溢的世界,主流宣扬的观念,媒体发布的信息,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去接收,越来越少去思考,而是趋向从众。
《港爱》虽然敢于戳穿现实,但它的内核实质上还是温暖的。
剧里的女性,没有一个是恋爱脑,也没有一个把爱情、婚姻看做人生的全部。
她们不虚假、不做作,爱就爱,散就散,和玛丽苏女主相比,她们活得更现实,更真实,也更独立,更清醒。
比如邱凯琪的女上司盛晓彤。
盛晓彤属于大龄优质女性,却网恋被骗了几百万。
难以想象,如此精明的女高管会玩婚恋APP,而且竟然还会被骗,这也暴露了她内心对爱的极度渴望。
如果直接拍出来就是单一事件,略微突兀没有连接上下文的感觉。
但编剧用邱凯琪向她借钱买房,来引出盛晓彤埋了这么多集的网恋的线。
两个故事完美交叉在一起,流畅又有趣。
白天,盛晓彤是同事口中的“女魔头”,邀功大王,“凡尔赛”大师。
但深夜,整个公司的人都走了,她仍然一个人默默地加班。
正如她对着邱凯琪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富有吗?在你们还在吃喝玩乐的时候,我就在就默默耕耘,买房、换房,学会牺牲,不逛街、不购物、不去旅行,努力工作赚钱,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因为我比你们努力。
盛晓彤虽然不缺钱,可是一个人的孤独滋味仍然难以承受,即使她在交友APP上被骗钱后,依然选择在虚拟的世界寻找陪伴。
这是盛晓彤的选择,她有钱,却缺爱,所以即使被骗钱,也想要陪伴,哪怕是虚拟的。
盛晓彤的姿态让人佩服,她没有不甘心,更没有一蹶不振。
这不仅仅是有钱有底气的问题,还有好的心态更是关键。
因为盛晓彤深深明白,这世上,大多关系都是各求所需。
她有钱,就当用几百万购买一种服务吧。
毕竟屏幕端的另一个人陪他度过了寂寞空虚的时光,让她有更充足的动力去挣钱。
在我看来,盛晓彤有钱有颜值,是完全没必要将就走进一段关系里的。
她想挑一个合适自己的人,但是一直没有挑到,所以也就宁缺毋滥了吧。
于是她把生活的更多重心寄托在工作上,因为工作能获取金钱,而金钱也能让自己满足。
再比如陈子欣的好朋友文婧。
陈子欣是独立摄影师,做广告设计的闺蜜文婧一直很支持她。
文靖能为陈子欣一直不停跳一个午后黄昏,仅仅为拍摄一张陈子欣觉得美的照片。
文婧还一直帮陈子欣交租,帮她接摄影工作在网上奋力留言,维护陈子欣,以一敌十在一堆批评声音中给她一点赞扬。
陈子欣迷茫、痛苦的时候,文婧一直陪在她身边,给她安慰、鼓励;当她遭遇网络恶评之时,文婧还匿名为她写应援贴。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一开始想歪了,以为文婧对陈子欣有种同性之爱。
但其实不是,文婧对陈子欣就是纯粹的欣赏,欣赏她的个性和才华。
正如文婧所说: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你,你总是那么有目标,好像无论发生什么事都知道该怎么做。这个世界像我这样的人太多,像你这样的人太少,你就像海上的灯,我就是海上的船,是你,让我这么无聊的人有了方向。
也许这个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确实大多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但始终有一些真心、纯粹,是可以超越于现实之上的。
爱情可贵,友情也同样珍贵无比。
最终文婧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莫少霞就更不用说了。
60岁了,还敢于提出“离婚”的诉求。
她不想再委屈自己呆在那个拥挤狭窄的房子里,更不想再那样无爱无望地。
因为公屋宿舍正好有人退房,她终于可以搬了出去,开启了独立的崭新生活。
在离开陈汉声后她明显容光焕发,但分开久了,更多的还是理解与体谅。
莫少霞想要改变,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无论处于什么年纪。
邱Sir对于丽芬更多是把对前妻的遗憾寄托在了她的身上。
人都是寂寞的,他渴望去弥补和消解自己的愧疚,对丽芬的好,陪她去迪斯尼,都是在补偿之前没有这样做的自己。
而丽芬也不容易,被爱情伤过、抛弃过,也被生活折磨过。
为了儿子能好好长大,丽芬放弃了热火朝天的爱,选择了更有责任感和安全感的生活,陪着一位退休的男人走他的后半生,更多都是照顾了。
他们或许没有太多最直接最热切的情感,但这种在某个最需要的时刻找到一个还合适的人互相取暖对他们来说就是爱情了吧。
爱情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
有的爱情很完美,有的却又那么不堪。
有的人爱对方要死要活,后来发现只是执念太深;有的人觉得爱情淡如水可有可无,失去又发现早已成为血肉的一部分。
爱情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她只是我们在不同年纪不同经历背景下对美好向往的一种幻化。
《港爱》中的爱情,我觉得并非是狭隘的男女之爱,而是指爱人的能力。
是一切的友爱,亲情之爱,男女之爱的综合,有的人在这爱里走失,有的人开始认清自己。
我觉得任何人,无论是从爱情、友情、亲情的角度,或个人成长的角度,都可以在剧中看到自己的某一侧面,并从中得到某些启发。
因为它展现了不同人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被生活狠狠压碎的疼痛,不管你处在哪个时期,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些共鸣。
我也不认为《港爱》这样立足于现实的剧情,这样基于普通人柴米油盐生活的感情,是悲催的,是残酷的。
在我看来,它反而比那些悬浮的玛丽苏偶像剧更理想化。
因为真正地理想主义,从来不是蒙住自己的眼睛,虚构出一些我们现实生活中永远打不到的海市蜃楼,对我们去不到的地方充满向往。
而是,睁开双眼,看清现实,然后再在现实的泥水地里开出美丽的花朵。
你觉得看得让人压抑?
压抑就对了,但压抑的结果不是教人放弃追求美好,而是在窘境中如何绝处逢生。
它在肯定富人也有幸福与哀愁的同时,也认可穷人的哀愁和幸福,更关键的是,它没有想过在这两个阶层的矛盾上制造问题。
在《香港爱情故事》的主创看来:
洒狗血的从来不是不同阶层的人住在了同一个屋檐下,而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同一个阶层,反而充斥着更多的鸡毛蒜皮、精心算计和两败俱伤。
即是说,《港爱》既不败倒在有钱人的石榴裙下,也不完全把病症归结在贫穷身上。
它很清楚地知道,贫与富之间的阶层壁垒是很难打破的。
既然被活生生地困在这样的现实里,那生活在底层的大多数的我们,就更应该乐观起来,彼此扶携、一路前行。
《港爱》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尽管不完美,但我们依然可以在自己目之所及的世界里,保持善良与温暖。
看《东京爱情故事》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是个迷茫的小姑娘,我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焦虑而彷徨。
丽香就像小太阳一样的存在,积极乐观,美丽可爱,工作中得心应手,人际从无困扰,生活洒脱自在,她是我向往的状态,可爱的女超人,面面俱到。
完治呢,恰恰相反,平庸笨拙地如同现实中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总是有那么多的不知所措,有那么多应付不来的事情。
那时我就在想,那么完美的丽香怎么会喜欢这么平庸的完治。
更想不明白,完治为什么会对那么优秀的丽香游移不定。
后来慢慢懂了一些,面对好的发光的东西,会因为害怕失去而那么不自信。
看《北京爱情故事》的时候,我已经明白爱情和物质都是些什么。
石小猛这个角色的转变,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考验来临之前,大家都可以轻松做个好人。
可是生活的不如意那么多,富有的人可以用金钱和人脉摆平许多问题,穷人却没有这些资源。
给我带入感很强的角色是石小猛,我时常想,如果他遇到的那些波折不幸落在我身上,我又会怎样崩溃。
我想大多数人恐怕只能在孤绝中看着悲剧发生无能为力,连人性挣扎的机会都不会有。
现在看《香港爱情故事》,更多的是市井里平凡人的忧愁喜,小人物的人情冷暖。
剧中的爱情没有被过度神化,被迫被安置于特定的美好的真空里,也没有被孤立起来,流于文青的无病呻吟。
爱情有阳春白雪,但肯定不是“公主与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行了。
它是烟火气的,现实有多残酷,人性的点滴温暖才那么可贵,同时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这一生被人爱与爱别人,同样都是幸福的事,不要让这些变成痛苦。
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对不爱自己的人,最需要的是理解、放弃和祝福。
爱与不爱,以怎样的方式爱都值得去理解。
正是这些点滴温暖让所有苦难得以告慰,人只有先认清自己,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爱。
(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咖啡里的云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倾诉一颗不曾叛离的心
坚信成长才是女人最终的归宿
愿你能在我的文字里感受温暖和深情
推荐阅读:《香港爱情故事》:别被剧名蒙蔽,这可谓是TVB近年来少有的佳剧
《港爱》:开篇首集信息量就巨大,毫不留情地光速打破表面的和谐
《港爱》: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生百态,各有艰难
《港爱》:房子未必是家,相互理解包容,爱与陪伴才是心之所向
《港爱》陈子欣&纪家希:她和他是同类,终生的敌人只有自己
《港爱》:她深谙“甜柠檬”效应,但爱情并非是数学公式可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