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优秀书评: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20章名利场
世界名著优秀书评: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20章名利场第2页 内容概要萨克雷以英国有教养的绅士所特有的机智幽默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无情地展示生活的真实,是对英国18世纪由斯威夫特、菲尔丁、斯特恩等人开创的讽刺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成为英国19世纪小说发展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家。父亲为萨克雷留下了大量的财产,因此他有经济能力四处旅游以及活跃于他所热衷的社会活动。离开剑桥的那年,他到德国魏玛学艺术,在那里度过几个月的时光,并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歌德。回到伦敦以后,他又开始研究法律,断断续续一年以后,感觉对法律也不感兴趣,便放弃了这一职业。1833年,他因购买和经营一份昙花一现的报纸《国家标准》而赔了一大笔钱。萨克雷盲目投资,生活上挥霍无度,到1834年时他便把父亲留给他的遗产挥霍一空,于是他不得不开始为自己生计而奔波。他一直以来就在绘画方面有些天赋,于是决定到巴黎学绘画。可是同以往一样,也没有获得特别的成功,但他掌握了卡通绘画的基本技巧并能够在日后为
第1页 作者简介
《名利场》作者是: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1811年7月18日—1863年12月24日),英国作家,萨克雷是独生子,1811年7月18日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他父亲是英国人,任职于东印度公司,母亲比父亲要年轻许多。其代表作品是世界名著《名利场》。与狄更斯齐名,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还著有《班迪尼斯》等作品。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1817年父亲去世后,他被送回英格兰继续上他憎恶的私立小学,随后又转入查特豪斯的一所公立学校,在那里他经常受人欺侮和鞭打,境况更加悲惨。6年以后,也就是1829年萨克雷离开那所公立学校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大学里他只待了一年多一点。对于萨克雷来说,在大学的日子比在查特豪斯的日子要快乐一些,但在这两个地方,他在社会活动上成绩斐然而学术上却平平庸庸。
剑桥期间,萨克雷为本科生期刊《势利人》撰稿,曾发表过一篇针对丁尼生的获奖诗歌《廷巴克图》写的滑稽戏,并且还同丁尼生、《鲁拜集》的翻译者爱德华·菲茨杰拉德、威廉·布鲁克菲尔德等人建立了持久的友谊。他参加学生会的辩论活动,而且挥霍无度,没有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大学。
父亲为萨克雷留下了大量的财产,因此他有经济能力四处旅游以及活跃于他所热衷的社会活动。离开剑桥的那年,他到德国魏玛学艺术,在那里度过几个月的时光,并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歌德。回到伦敦以后,他又开始研究法律,断断续续一年以后,感觉对法律也不感兴趣,便放弃了这一职业。1833年,他因购买和经营一份昙花一现的报纸《国家标准》而赔了一大笔钱。萨克雷盲目投资,生活上挥霍无度,到1834年时他便把父亲留给他的遗产挥霍一空,于是他不得不开始为自己生计而奔波。
他一直以来就在绘画方面有些天赋,于是决定到巴黎学绘画。可是同以往一样,也没有获得特别的成功,但他掌握了卡通绘画的基本技巧并能够在日后为自己的作品做插图。1836年《匹克威克外传》面世以后,他曾申请为狄更斯的作品配图,没有获得成功。在一周8畿尼金币收入的诱惑下,他进入《立宪》报社担任驻巴黎的通讯员。这是一份激进的报纸,萨克雷的继父是该报社的社长。
1836年8月,萨克雷同一名叫伊丽莎白·肖恩的爱尔兰姑娘结婚。他们一共生了3个女儿,只有两个活了下来。大女儿叫安妮,也就是里奇夫人,后也成为了一名小说家和散文家。第三个女儿出世以后,萨克雷夫人精神失常的症状与日俱增,到1842年,她神经完全失常,不得不被隔离起来。她比萨克雷多活了30年,但精神再也没有恢复过正常。由于婚姻的悲剧,萨克雷不得不独自承担起抚养女儿的责任。妻子活着,他没有条件再娶,因此他的家庭生活无疑孤独凄惨。
萨克雷以英国有教养的绅士所特有的机智幽默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无情地展示生活的真实,是对英国18世纪由斯威夫特、菲尔丁、斯特恩等人开创的讽刺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成为英国19世纪小说发展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家。
第2页 内容概要
《名利场》主要真实描绘了1810—1820年摄政王时期英国上流社会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等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故事主角蓓基·夏泼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她尝过贫穷的滋味,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困境。她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走小道钻后门,飞上高枝,构成一个引人关怀又动人情感的故事。
《名利场》以两个年轻女子蓓基·夏泼和爱米丽亚·赛特笠的一生为主线,展示了19世纪初期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画面。《名利场》的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从同一个起点出发,相互交织,最后到达同一个终点。其中一条线索讲述善良、笨拙、生活在富有家庭中的女子爱米丽亚·赛特笠;另一条线索讲述机灵、自私、放荡不羁的孤女蓓基·夏泼。
两人于1813年乘坐同一辆马车离开平克顿女子学校,都在遭到家庭反对的情况下于1815年结婚,分别嫁给即将参加滑铁卢战役的两名英国军官。新婚不久,那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打响了。爱米丽亚·赛特笠的丈夫战死沙场,蓓基·夏泼的丈夫战后生还。接下来的十年中,蓓基·夏泼生活一帆风顺,在社会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直至有幸觐见国王,而爱米丽亚·赛特笠却因父亲破产承受着极大的不幸。到了1827年,命运发生了逆转,蓓基·夏泼的生活落入毁灭的深渊,这其实是罪有应得;爱米丽亚·赛特笠却转而变得富裕幸福。
第3页 写作背景
《名利场》小说的标题出自英国17世纪作家班扬的讽寓体小说《天路历程》。《名利场》故事取材于英国19世纪初的上层社会。19世纪初期的英国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妇女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当时的英国,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工商业更是成为了国家的经济支柱。各种知名的富商大贾狠狠地剥削、压榨着处于最底层的劳工,并主宰着当时的社会。
社会底层的贫苦人们与社会上层富得流油的资本家们之间的对比,一边是贫困交加的、吃不上饭的、还深受剥削的老百姓,一边不断挥霍着堆积如山的资产、不断追名逐利迷失自我的上层人士。当时的社会就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状态。各种拜金主义,追逐名利、权势、利禄等掺杂在一起,构成了整个社会上人们的生活状态。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反映中产阶级的妇女观和家庭观大量涌现,宣称男女有清晰的性别角色分工,即男人属于外面商业和政治的公众世界,女人属于家庭的私人世界。女人是依赖者,管理家庭,是甜蜜的“家庭天使”。而中产阶级是萨克雷所熟悉和重点描绘的对象。
萨克雷出生于1811年,他的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收税员。萨克雷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6岁被送回英国读书。母爱的缺乏使萨克雷祈望母爱。在作品创作中,他将母爱写进文本。
人物介绍
利蓓加·夏泼即蓓基·夏泼:她是罗登的太太。她父亲是一个潦倒的图画教师、母亲则是歌舞剧的伴舞者。蓓基·夏泼是一个狡猾奸诈、邪恶自私、虚伪放荡的女人,她道德败坏、诡计多端,堪称是当时英国社会势利小人的典型代表。她聪明机智、美丽大方,她不顾一切地利用自身这两项优势以谋得上流社会的稳定地位。蓓基·夏泼是酒鬼图画教师和穷女舞蹈演员的女儿,她的目标是获得财富和高贵的社会地位。
蓓基·夏泼从青年时代起,就深信在她所处的社会中,社会生活规律就是在下者对上者的谄媚和奉承。她的梦想就是变成这样一个人:既巴结别人,也使别人巴结自己。为了这一点,蓓基·夏泼准备做一切事情——欺骗、背叛以及糟蹋别人的生活。她什么人也不爱,甚至包括同她自己命运相联系的男人。每个人都是为她而设的阶梯,沿着这种阶梯她可以步步高升,既有钱,又有势。一旦她不再需要这个人了,她会毫不顾虑地将他一脚踢开。虽然蓓基·夏泼是一个意志坚强、精力充沛的女人,但她永远不可能实现她的目标与梦想。
爱米丽亚·赛特笠:美丽乖巧,生活富足,安于天命,渴望爱情。纨绔子弟乔治·奥斯本是她的感情寄托,“他是她的欧洲,她的皇帝,抵得过联军里所有的君主和本国权势赫赫的摄政王。乔治是她的太阳,她的月亮。”“乔治一到勒塞尔广场,她就仿佛照着了阳光,脸上顿时发亮。她翩然飞来,伏在乔治·奥斯本中尉的胸口上,仿佛此地才是她的家。”
她苦恋着的情人在外面打弹子、赌博、嬉戏取乐,她却以为乔治还在骑兵营忙碌着。乔治的姐妹们对她百般挑剔,父亲破产以后,乔治的父亲更是立即与破落的昔日恩人翻脸并撕毁婚约,但是爱米丽亚仍然痴情不改。爱米丽亚坚持对乔治的专一,认为“一个女人已经嫁过天使一般的好丈夫,决不愿意再嫁第二回。”她的愚忠和自私令深爱着她的都宾备受折磨,直到利蓓加告诉她乔治的不忠,爱米丽亚才决定与都宾结合,从此过上安逸的生活。
都宾: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将爱米丽亚看成完美的天使,误以为爱米丽亚和乔治结婚可以使她得到幸福,于是施压于乔治并进行多方周旋,使他们避开老奥斯本在教堂草草举行了婚礼,尽管都宾自己一直默默地深爱着爱米丽亚。都宾天真地以为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会为有爱米丽亚这样的妻子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并能从这样的婚姻中得到幸福。即使他知道乔治·奥斯本曾经想同利蓓加私奔,抛弃爱米丽亚,他也没有将秘密告诉爱米丽亚,甚至在他同爱米丽亚因为利蓓加而发生冲突的时候也没有说出。在乔治·奥斯本死后,都宾更是无私地保护和照顾着爱米丽亚母子。
乔治 ·奥斯本: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但他的行为与外表极为不符。他的思想腐化,头脑中充满资产阶级享乐主义的念头。乔治用尽一切办法从他父亲那里骗取钱财,他表面上尊重他的父亲,因为老奥斯本掌握他的经济命脉并有权决定他的继承权。
作为丈夫,乔治是一个骗子,他并不爱他的妻子爱米丽亚。乔治之所以同爱米丽亚结婚,一 方面出于对爱米丽亚忠实的感动,觉得自己有必要施舍、怜悯这个可怜无知的女孩;另一方面,他的好朋友都宾强迫他娶爱米丽亚为妻。乔治是一个不忠的丈夫,他行为放荡并打算和蓓基·夏泼私奔。作为一个未出世的孩子的父亲,他从没觉得自己担负着什么责任,他像往常一样浪费钱财,从不考虑孩子的将来。
第4页 读者评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人们变得迷恋金钱、贪得无厌。《名利场》揭露了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资本家本质,以及金钱在这个社会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萨克雷没有发现他那个年代社会腐化的根源,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资本家依靠劳动人民,但他们自己不劳动,他们就像寄生虫一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背景下,诞生了蓓基·夏泼这样出身贫寒但又想在大名利场中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英国当时那个投机取巧的社会背景造就出一大批雄心勃勃、厚颜无耻的蓓基·夏泼。
爱米丽亚符合“家庭天使”的所有条件,她是一位体贴的好母亲、忠诚温顺的妻子以及孝顺的好女儿。按理说,这样的女性应该得到幸福,但爱米丽亚一直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
《名利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兼顾了经典和通俗,萨克雷采用的这种说书者的视角,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加入自己的评论,把读者不断引导到他想表达的方向上,而且在评论中运用了诙谐的笔调,不同的角色的人生经历以及最终的结局非常引人深思,细细品来回味悠长,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影子,也可以看到将来可能的走向。
第5页 名言佳句
1、人性的确如此,既轻信又爱怀疑,说它软弱它又很顽固,自己打不定主意,为别人做事却又很有决断。——萨克雷
2、《名利场》人生一世,总有些片断当时看着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牵动了大局。
3、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
4、一个人如果遭到大家嫌弃,多半是自己不好。倘若一个人不把任何人放在心上,当然不能指望有什么真心朋友。如果我有5000镑 我也是一个好女人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