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条极简时间管理术:这才是时间管理的正确打开姿势
10条极简时间管理术:这才是时间管理的正确打开姿势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方法————每次在网络上看到那种“七招教你学会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九个小窍门”这种文章,我都会迫不及待的点进去看,然后什么番茄工作法、列出明确计划分段完成、坚持早睡早起都尝试过,当然是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感慨到自己和学霸的差距,也好奇世上真有人能够制定如此详细的计划表行事吗?我深感佩服,便效仿设定了以2小时为单位的计划表。后发现行不通,不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而且也无法估计好完成某项任务的所需时间。一旦某处没有顺利完成,牵一发而动全身,便会如多米诺股牌一样影响后整个计划表。试行一段时间,发现难以为继,于是放弃。
01
几年前,有张清华特等奖学霸马冬晗(每年清华本科生中只有5人获特等奖学金)的计划表在网上引发关注。
马同学把一天24小时分为了13块,每个时间块都有对应的明确任务。
马冬晗学习计划表
我深感佩服,便效仿设定了以2小时为单位的计划表。后发现行不通,不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而且也无法估计好完成某项任务的所需时间。
一旦某处没有顺利完成,牵一发而动全身,便会如多米诺股牌一样影响后整个计划表。
试行一段时间,发现难以为继,于是放弃。
感慨到自己和学霸的差距,也好奇世上真有人能够制定如此详细的计划表行事吗?
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方法————每次在网络上看到那种“七招教你学会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九个小窍门”这种文章,我都会迫不及待的点进去看,然后什么番茄工作法、列出明确计划分段完成、坚持早睡早起都尝试过,当然是从来就没有成功过。
番茄学习法
直到有一天,我才恍然大悟——
“时间管理”这个词其实很有误导性。
02
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又好像永远都做不完。“没有时间”成了口头禅,有时候是借口,有时候更是实情。正如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时间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时间管理”应用而生,还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它教我们如何设定任务目标,如何把任务分解,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如何把事情列成清单并设定好时间,如何把控好自己的工作效率......这些方法无疑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只不过都是“技术层面的解决”。
“时间管理”解决的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时间管理中提倡的很多方法,并不是要人们逃离现代性境遇所构筑的牢笼,反而是要对其加以技术性强化,教会我们更精细、更严苛地分割生命时间。
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
通过让自己更快来赶上外部环境的快,表面上来看也有几分道理。可穷究起来,却是难以成真的海市蜃楼,因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另外,我们往往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总是频繁发生,打乱我们原定的计划。
计划赶不上变化
“时间管理”的误导性就在于:
1、它将生活中有限的24个小时分割成无数个小方块,教你将所列的事情一个一个填上,有效的完成。没有考虑到生活所需的节奏感。
如果音乐从头至尾快到底,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急躁万分。所以音乐始终有快有慢,生活上的节奏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2、它让人觉得“时间”像是一群物品,只要学会了某种管理小窍门就可以开始分门别类,有序利用了。没有意识到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控和自律。
规划时间并不难,谁还没有雄心勃勃的列过几个寒暑假计划和读书清单呢?难的是,控制自己按照做好的计划行事,严格根据提前分配好的时间去完成目标。
03
那么,来看看“时间管理”的正确打开姿势?
答:做“有效”的计划。
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四象限法则吧,它教我们在对待事情这件事上,是要划分维度的。按照不同的事,可以分为: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按“重要”和“紧急”程度分为四个维度
但四象限法则从时间管理这个维度来说,它是反人性的。因为对于一件事情来说,有时候做不做真的不是因为它是重要或不重要,而是我们内心“想做”或者“不想做”。
当你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标注为优先时,自己与自己的对抗就开始了——做不到又觉得应该做,徒劳增加自己的痛苦。无论你再给事情标上重要紧急,事情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你自己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所以也就无法将一件拖延不想做的事情“变”得跃跃欲试。
当然,很多人不用四象限法则,喜欢直接做To do List,就是简单地罗列出自己每天要执行的事情,然后对着时间排上日程表。比如下面这样:
……
到超市买苹果;
发邮件给上级;
完成年度工作总结;
完成年度计划
打电话给老王
……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任务中,其实存在一个问题:「到超市买苹果」,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简单的行动,你不需要思考「买什么」「去哪儿买」「怎么买」,它所占用的「认知资源」是非常少的。同理,发邮件也是一样。
但是「完成总结」和「完成计划」,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可能包括理清逻辑、搜集数据、填充内容、排版优化……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方式划分To do List的话,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情况:当我们看到这些任务的时候,会瞬间产生一种迷惑,我做到哪里了?我的思路是什么?我还需要做些什么?这会给我们带来“认知负担”。
不要小看「认知负担」,实际上,我们经常会拖延的原因正是因为认知负担,因为它使我们产生了这么一个潜意识:“这是一个复杂的任务,我没法立刻开工,我需要先理清思路。”这就导致了,我们去完成它的动力被削弱,而阻力却提升了。同时,你无法无法估计好完成某项任务的所需时间,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后面的全部计划。
计划的正确打开姿势
1、以人为本:
用三个词来表达就是:“看心情、凭感觉、分情境”执行清单上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先举个例子:
请看上面两件事情,如果是你,你会先做哪件事情?
如果按照事情的优先级,肯定应该先做第一件事情:完成一份报告。但是我们普遍会先完成第二件事情,因为简单。同时,花5分钟就能完成一件事情,就可以在清单上划掉这件事情。很有成就感。有了积极的体验,会令你更有信心去做第一件事情,但如果硬要“反人性”地按照紧急之类的优先级来做,写报告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会不断闪过“给老王回电话”这件事情。尤其是当你在写报告时出现问题时,这样的“拉锯战”会令你精疲力尽。
所以,看心情,凭感觉,感觉好时就多做点,累的时候就少做点。分情境,地铁上做什么,有大段时间时做什么,走路的时候做什么。
2、先处理,再行动:
我们大脑的逻辑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我们倾向于去做简单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情;而排斥复杂的、需要大量投入的事情。
所以,To do List里面写诸如「完成营销报告」这样的内容,建议这样分解:
……
收集过去三年的经营数据(重点是***和***和***数据)
数据分析(从***几个维度分析)
列出报告大纲
制作PPT
......
每一条细分任务,不但会分拆到最小的操作步骤,明确「我要做什么」,而且会写得非常具体:数量,目的,关键词,等等,都不会落下。这样的好处就是,当你看到这条任务的时候,我就可以立刻去执行,不需要一丝一毫的延误,也就完全排除了大脑产生“这个任务很复杂,先做简单的吧”这种念头的机会。
然后将拆解好的任务排入计划,这样,才是一个“有效”的计划清单哦~
3、计划列得好,执行也很重要。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律和自控的能力,说白点就是管理自己。时间是单线往前,不能折叠倒退和快进,人作为在时间线上行驶的动物,唯一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行为。
最后来说说上面那份马冬晗的计划表吧。
马同学后来也出来澄清过:
网上流传的并不是她的计划表,而是记录表。她提前打好空白的表格,然后每天晚上填入今天所做的工作。
细想之后,发觉这才是更科学的方法,我们不但要为未来做规划,同时也要为过去做总结。未来的规划不需详细,但过去的总结可以细致,并以总结指导规划,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