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穷人》的节选:“穷人最重要的美德就是会赚钱,道德就是一个人不该成为其他任何人的累赘。 命定的事总是会实现的。有价值的人将占有他应有的位置,而无价值的人将永远躲在他的小胡同,躲进他肮脏的小胡同,他喜爱而且正适合于他的小胡同,并且就在那污秽和臭气中,心甘情愿而且愉快地结束他的生命。 只要敢作敢为! 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的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四周全是面包。”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结识了涅克拉索夫,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励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穷人》的单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岁时成为了文学界的名人。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学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决裂。183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一个最高尚的人也能够正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贫穷、孤独、病痛、痛苦、不幸,这些词汇可以形象地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虽然孜孜不倦地写作,但他一生贫穷,写作是为了生计,据说因为囊中羞涩,有一次还曾向出版商预支稿费。妻子与亲人相继病故,又在大好年华被流放,孤独伴随其多半生。在流放期间,他深受癫痫病的困扰,疾病给他带来的病痛及内心上的痛苦,同样伴随其多半生。

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太多磨难缠绕着他,折磨着他,他通过极具天赋的笔法,剖析人性,挖掘人类内心世界,感悟人世,使其在文坛享受世界级的声誉。在癫痫发作的状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了另一种生命境界,这使他获得了与普通人不同的生命感受,使他意识到人的双重性存在。而他的整个一生,就是这种双重性存在的一个样板,可以更好地领悟生命的终极关怀,更加细腻澄澈的剖析人性中的高尚与卑劣, 从高尚中寻找善意和良知,从卑劣中拿捏弱者。

183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习他于之不屑的数学。与此同时,他还涉猎了莎士比亚、帕斯卡尔、维克多.雨果等人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上涉猎颇广的他考试成绩优秀,于1841接受委任。同年完成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席勒影响的两部浪漫主义剧作,《玛丽·斯图亚特》、《鲍里斯·戈东诺夫》,但均失散。

《玛丽.斯图亚特》“初始的印象有种特殊的威力,能使人铭心刻骨,永不磨灭”似乎一切就绪,人人满意。但是任何时代的政治都是一门怪诞的学问。它与简单的、合乎理性而顺应自然的决定无缘:制造困难是它的嗜好,播种怨仇是它的使命。“在政治上像在生活里一样,敷衍了事、优柔寡断比坚决、断然的行动危害更大。”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2)

玛丽.斯图亚特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结识了涅克拉索夫,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励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穷人》的单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岁时成为了文学界的名人。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学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决裂。

《穷人》的节选:“穷人最重要的美德就是会赚钱,道德就是一个人不该成为其他任何人的累赘。 命定的事总是会实现的。有价值的人将占有他应有的位置,而无价值的人将永远躲在他的小胡同,躲进他肮脏的小胡同,他喜爱而且正适合于他的小胡同,并且就在那污秽和臭气中,心甘情愿而且愉快地结束他的生命。 只要敢作敢为! 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的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四周全是面包。”

杰符施金年老体弱,身为下等文官靠微薄的薪金度口,出于善心,他接济孤女瓦莲卡,不惜负债累累乃至变卖自己的最后一套制服,然而还是不能阻止瓦莲卡最后嫁给一个暴躁易怒的地主为妻的命运。小说结尾,在与瓦莲卡分别之际,杰符施金发出绝望的哀嚎。“穷人比一块破布都不如,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他绝望地喊道“没有一个人尊敬我!”“我的名誉,我的自尊心全丢了。”他想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做一个与别人平等的人,而别人根本不把他放到眼里,不承认他的“人”的价值,只把他看作老鼠,看作破布”。这正是真正折磨他的痛苦所在,或者说,这正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要真正展示给读者的。

创作于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小人物经济窘迫、精神痛苦。运用书信体描写,巧妙地兼顾心理与社会环境描写同时又运用双重视角,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度与思想深度。

1849年,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还需要照顾兄长的家人,这使得他濒临破产。他希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却欠下更多债,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为了躲避债主,他被迫到欧洲避债。出版商答应给他预付款,但是要求他要在半年内写一部长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正在写《罪与罚》,没有时间再写一部,但是出于生计只得同意。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罪与罚》节选:“聪明的和有智慧的都会说:“上帝啊!你为什么收受这些人?”上帝会说:“聪明的人们,我之所以收受他们;有理智的人们,我之所以收受他们,是因为这些人中没有一个认为自己配得上受这样的对待......”(此段是马尔美拉陀夫在酒馆醉酒后的言论)”

“他们始终拿孔雀羽毛把人装扮起来,始终往好的方面想,不肯往坏处想;虽然他们预感到坏的一面,但是事先无论如何都不对自己说真话;片面的想法尝尝弄得他们苦不堪言;他们拒不接受真理,等到他们心中的好人亲手耍了他们,他们才肯相信。(此段是罗佳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妹妹要为了自己的前途准备牺牲贞洁嫁给律师卢仁时并且自我欺骗会获得幸福时,罗佳的内心独白。)”。

“谁最会欺骗自己,谁就能过得最快活”。“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我唯一担心的是我们明天的生活能否配得上今天所承受的苦难。”“胡扯是一切生物中只有人类才享有的唯一特权。通过胡扯,可以得到真理。”

尽管罪在《罪与罚》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小说中的人物多是有罪的,不论是善良人还是介于善恶之间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用意在于,通过对不同的罪人的描述,说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有罪的世界里,因此人心背负着重大的痛苦,人们在道德与良心之间发生着冲突,在行善与作恶之间交锋。若不注重对罪的处理,人就要背叛上帝从而走向疯狂或毁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最终皈依上帝和斯维德里盖洛夫最后的自杀都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可能战胜上帝,不可能战胜内心深处的宗教精神和道德意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道出了“罪与罚”的意义,“能使罪人本身得到改造,重新做人,那就唯有反映在人的良心中的基督的法则。”主人公深受无政府主义的毒害,在犯罪后因为有罪而懊恼后悔认真改过的,作者也有去西伯利亚的经历,也就这个经历彻底改变了作者的道路,也想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惩罚,来给原罪做个了断,让西伯利亚成为有罪之人的忏悔地,同时在这罪恶的世界里绽放出美丽的善之果,影响后人千千万,只为当初一片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3)

罪与罚

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2月9日,他的笔筒掉到地上,滚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果导致血管破裂,于当天去世,弥留前妻子为他朗诵圣经,享年59岁。葬于圣彼得堡。

《卡拉马佐夫兄弟》节选:“可怕就可怕在,这类阴森可怖的事情对于我们已不再是恐怖的了!这才是可怕的事情,骇人听闻的是我们的见惯不怪,而不是这一名或那一名个人的个别罪行!这类案件,这些时代特征向我们预示着未来不容乐观而我们的态度却如此冷漠,不痛不痒,原因到底在那里?是不是我们玩世不恭?是不是在我们这个还如此年轻却未老先衰的社会里,智慧和想象力过早的枯竭了?是不是我们的道德准则已在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让以前的事都过去吧,和以前的世界一刀两断,再不想听到它的任何情况,任何消息,到一个新的世界,新的地方去,从此不再回头!”书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四个同父异母兄弟分别代表了情、理、圣、魔人性中的四种可能;四个手足相生相克,显示了人性中生而俱来无法消弭的基本冲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本小说中说道:“这是一场上帝与魔鬼的战争,战场就在人的心中,如果没有代表道德力量的上帝存在,那么弑父也随时可以发生的了。“弑父”这项最违反人伦的罪恶便是这本小说的主题。在重重宗教、伦理、道德德压束之下,而人类那股最原始的嗜血乱伦的冲动却仍旧蠢蠢伺机而发,用罪与罚里的话是“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老卡拉马佐夫的邪恶与好色,跟自己的儿子争风吃醋,违背了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和道德。

阿廖沙,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第三个儿子,文中把他作为一个近似神圣的人,没有仇恨,没有欲望,是一个被升华的形象,他的光辉笼罩着每一个心存“魔鬼”的人,似乎阿廖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某种积极的能带给人们无限希望的精神,作者通过小说既展现了圣贤的博爱与崇高的精神力量,又有邪恶黑暗的魔鬼,这两种力量的对抗共同构成小说的精神框架。人们内心是希望真善美可以战胜假恶丑,但是现实与理想毕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并不阻挡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如果每一位阅读者都能够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反思,相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将得到升华。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4)

1.人与人之间完全合乎道理的东西,发生在客人与仆人之间就完全不合。

2、要知道,对自我的渺小和软弱的认识中,耻辱也是有极限,一个人决不能超出这个极限;一超出这个极限,就会在自我的耻辱中感到莫大的享受……

3、一个最高尚的人也能够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4、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5、一个最高尚的人也能够正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6.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灵。

7.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作者: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求是记@逸韬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