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选择的就是最好的一句话:被赋予一种底色
自己选择的就是最好的一句话:被赋予一种底色到了第十一年,期间我阅读过很多书,有一天我反悔了,我觉得我错了,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我却持有两千年前的信条。人生于天地,好比射出去的箭,最终一定会中的,而随波逐流就相当于你没有完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甘心把自己催眠成为一支箭,不知道目的在哪里,人应该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在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偏向这个目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没有彩排,要努力做好自己。自那时候起,我就一直琢磨,我应该有什么样的底色,我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没多久当我阅读屈原的《离骚》时,后面附有一短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彻底改变了我,我没有选择屈原,我拥抱了渔父,我选择随波逐流,沧浪水清濯吾缨,沧浪水浊濯吾足。屈原做不到他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我之后十年一直随波逐流,当条件允许的时候,我玩命地上,一旦风向变了我撤的比谁都快。那铁头兄,你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模型是什么?我没有研究底层逻辑,早在这个词
铁头兄,我时常能看到关于底层逻辑、思维模型等说法,我自己也尝试研究,可是总没有进展,每每遇到事的时候,总是想不起来自己总结的思维模型,是哪里出问题了吗?
我们先说说孔夫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吧,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再来看底层逻辑,可以类比是地基,最底层的基础,也是不断被包裹起来的内核,由这个内核出发向外探索,然后验证,反过来优化内核,形成闭环。孔夫子的道和底层逻辑有相似之处,都是由内探索出一个标准,然后向外延伸。看似简单,实操起来确实很有难度。
孔夫子四十不惑,也就是孔夫子在40岁左右形成了自己的道,这个道并不是一夜形成的,而是他前半生所有的积累,不断的经历、打磨,直至不惑。这个难度是很高的,你需要认识你自己,思考灵魂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底层逻辑,我没有彻底搞明白,看别人的说法,就是最基础的原理和逻辑方法,这个你可以去研究研究。至于思维模型,可以理解为方式方法,这个网上流传的就太多了,我就不重复了。你可以把底层逻辑理解为“道”,思维模型理解为“术”,底层逻辑要能被证伪,需要不断地去验证,一旦发现有漏洞就需要修改甚至拆除,思维模型就比较稳固,但是也要和你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作出调整。
那铁头兄,你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模型是什么?
我没有研究底层逻辑,早在这个词出现之前我就在琢磨适合我“一以贯之”的道,只是还未成型,而且前年我发现了一个漏洞直接废了一半。你也别把这玩意看得多神秘,说穿了就是你做人的底色。我们先看夫子的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足可见夫子的人格力量之强大。
我上大学喜欢看古典书籍,当我看到李斯做小吏的时候,感叹同样是老鼠,厕所的老鼠瘦小还怕人,粮仓的老鼠油头粉面的,不怕人。于是他去了秦国做了丞相,害死了韩非子,一路操作下来,最后被判腰斩,死前对儿子说,还想跟你一起牵黄狗打猎呢。在图书馆我就领悟了,他成也硕鼠,败也硕鼠,他的底色就是硕鼠,最后的下场也就没什么可惜的。还有主父偃,底色分明就是一只饕餮。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倒行逆施,一点都不给自己留后路,最后夷三族。
自那时候起,我就一直琢磨,我应该有什么样的底色,我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没多久当我阅读屈原的《离骚》时,后面附有一短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彻底改变了我,我没有选择屈原,我拥抱了渔父,我选择随波逐流,沧浪水清濯吾缨,沧浪水浊濯吾足。屈原做不到他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我之后十年一直随波逐流,当条件允许的时候,我玩命地上,一旦风向变了我撤的比谁都快。
到了第十一年,期间我阅读过很多书,有一天我反悔了,我觉得我错了,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我却持有两千年前的信条。人生于天地,好比射出去的箭,最终一定会中的,而随波逐流就相当于你没有完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甘心把自己催眠成为一支箭,不知道目的在哪里,人应该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在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偏向这个目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没有彩排,要努力做好自己。
还好我还有一条道——责任,当我选择生命厚实,其实也是潜意识对抗随波逐流,毕竟轻盈的人能更好地随波逐流。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家庭责任,作为打工人的社会责任,以及作为汉人的民族责任......,不同的场景,我承担不同的责任,因此总算没把生活过得很糟,回头不算太晚。
这也就是我上次跟你说的,即便我做不到我内心认为正确的事,但是我也不会帮腔,不会跟风做我认为错的事,我会保持沉默,也是得益于我随波逐流的底色,毕竟我可以远离。所以我后来就在想,假如当时我不曾读那短篇,我会有怎么的底色?
思维模型可以大胆地使用,底层逻辑构建就要反复的验证是否正确,认识你自己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