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单口相声经典动画:相声大师侯宝林小传
侯宝林单口相声经典动画:相声大师侯宝林小传鼓楼市场承包了侯宝林的第一次《太平歌词》与第一次说相声,虽然结果都不怎么好,但庆幸的是我们的大师是一个越挫越勇的人。 刚回到家的少年侯宝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用大锣把整个《捉放宿店》给打下来了。整个场子都被这个会打大锣的小孩儿惊到了。随即,班主李四就和他谈了话,问他:那你跟我们这儿干行不行?这刚一回到家中就能找到活儿做了,对侯宝林来说可是得高兴好几天的喜事啊!第二天便在鼓楼市场走马上任了。在工作之余,喜欢转悠于各个场子之间的侯宝林慢慢学会了《太平歌词》。侯宝林只读过三个月的书,几乎不认识字。他就这样通过一遍一遍地听别人唱,来琢磨和学习《太平歌词》。之后,偶然一次机会,他在崇家的场子里和别人合唱了《韩信算卦》。那是他第一次唱《太平歌词》就唱错了歌词。对于靠嘴皮子吃饭的相声演员来说,这可不是个小错误。帮了个倒忙,演出费也没好意思向别人要。之后,也是在鼓楼后边,老艺人说相声的场子里说了他的第一场相
1917年,从童年开始,命运便将颠沛流离硬生生地抛给了侯宝林。也许是因为命运抢走了他的生母生父之后,无论抛给他什么,在他眼里都已是施舍。
从估计的出生地天津到北京,从北京的地安里织染局路北到龙头井,再从龙头井到羊角灯胡同,从羊角灯胡同到护国寺藕芽胡同,接着从藕芽胡同到柳荫街的扁担胡同,最后到师傅家的天桥市场福长街,频繁交错的搬家路线和着贫穷编织了侯宝林的生命前十二年。当然在侯宝林所处的时代,贫穷并不是童年里最可怕的,最可怕是极度的贫穷还带着它的姐妹无爱一直跟着你。在它们的折磨下,还是孩童的侯宝林心灵几乎是麻木的。他把所有的冷漠与挨打受气都当成理所当然。
冬天对于老北京的穷人来说不仅是寒风凛冽,更是饥寒交迫。粥少人多,天还未亮,他就得去排队打粥。营养不良的他看起来比身上那几件破衣服还要单薄,手里捧着的那碗不怎么能看见米的粥,小心翼翼端回家之后,还得再掺点水和养母分着吃。
长大一点之后,养父便让侯宝林去买冰核儿和卖报。也就是在这时老北京的吆喝开始进入他的心灵。时隔五十多年后,在《侯宝林自传》中,侯宝林提到吆喝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吆喝的调子也是记得清清楚楚。尽管吆喝的韵律很好听,可我们的大师由于自身年龄这块短板,在卖报行业没有待多久就以失败告终了。
旧社会对人力的压榨不亚于资本家对待手里的雇佣工人。养父让还是娃娃的侯宝林一直做着小生意给家里赚点钱。后来,随着小生意的失败,他步入了自己的童年之要饭岁月。我们的大师始终是幽默的,他给自己的被迫走上要饭的文章取名为《我终于要饭了》,我想读者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会是莞尔一笑的。无论怎样惨淡的时光,大师们的笔下总是别有一种味道。我想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无关文学修养的,而是自我的精神境界的文字体现。面对那些生活的突如其来,他们表现出来的总是从容不迫。
少年的侯宝林开始到老师家学习京剧。在旧中国学艺是困难的,“挨打”和“挨饿”仿佛是两门必修课。常常是吃不饱还要干活儿,活儿又重,干不好,又是一顿打,挨打即是不准吃饭的明确标志。这样如牲畜般的生活,周而复始。侯宝林选择逃跑,回家不久后,养父养母又将他送回了老师家。他不是一个好吃懒惰的人,相反,他学习刻苦,天资聪慧。那他为什么常常挨打?答案是旧社会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的。
慢慢的侯宝林也开始表演京剧了,那个时候的劳动人民始终是朴实的。侯宝林把赚到的钱都上交给了老师,自己是没有存款而言的。就这样和老师在天桥开始营生。之后,侯宝林的老师和另一位街头艺人“云里飞”闹翻了,致使老师家的演艺活动停了下来。这一停,不能白吃饭呀,怎么办?老师告诉他:你回家吧。正巧赶上侯宝林养母过世,那就回家吧。可是没钱回家啊,怎么办?老师带着他去找了茶馆的老魏:这孩子小,刚丧母,得回家,又没钱,您就行行好吧。这也说了,侯宝林也唱了,从老魏那里赚到了50个铜板,给了侯宝林四个。坐电车回家的费用都不够,怎么办?走回去呗。
刚回到家的少年侯宝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用大锣把整个《捉放宿店》给打下来了。整个场子都被这个会打大锣的小孩儿惊到了。随即,班主李四就和他谈了话,问他:那你跟我们这儿干行不行?这刚一回到家中就能找到活儿做了,对侯宝林来说可是得高兴好几天的喜事啊!第二天便在鼓楼市场走马上任了。在工作之余,喜欢转悠于各个场子之间的侯宝林慢慢学会了《太平歌词》。侯宝林只读过三个月的书,几乎不认识字。他就这样通过一遍一遍地听别人唱,来琢磨和学习《太平歌词》。之后,偶然一次机会,他在崇家的场子里和别人合唱了《韩信算卦》。那是他第一次唱《太平歌词》就唱错了歌词。对于靠嘴皮子吃饭的相声演员来说,这可不是个小错误。帮了个倒忙,演出费也没好意思向别人要。之后,也是在鼓楼后边,老艺人说相声的场子里说了他的第一场相声。他回忆到:“因为大家都认识我,知道我是唱戏的,不是说相声的。所以大都不愿意给钱,好像不值似的。”
鼓楼市场承包了侯宝林的第一次《太平歌词》与第一次说相声,虽然结果都不怎么好,但庆幸的是我们的大师是一个越挫越勇的人。
换个角度来看,不是鼓楼市场给了侯宝林说相声的机会,而是他自己在不断给自己创造机会。他曾是第一个学越剧的北方相声演员,听不懂绍兴方言的他想了一个很巧的方法——用自己的词套越剧的调子。因为他的这种好学的精神,他之后的很多相声都很巧妙的加入了语言段子,深受观众喜爱。相声属于北方传统曲艺,也是在侯宝林的努力下,将相声推广到了南方。他就是这样,给自己的热爱不断添加上新的生命。
在戏子社会地位最卑微的那些年,弱冠之年的侯宝林几乎跑遍了北京的街头市场。“奔波”仿佛犹如一颗钉子钉在了侯宝林的青年时代。二十一岁的他正式拜师朱阔泉。对于侯宝林来说这算他踏入相声的一个真正的开始了。直到因病逝世,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相声事业。
侯宝林特别注重语言艺术的纯洁。他一改当时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与格调的质朴、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誉。他净化了相声体系,让解放后的女性和小孩儿也能和男人们一起听相声。如果不提他为中国传统相声留下了多少瑰宝,单净化相声这一点成就他就应该被永载相声史册的。
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把自己变成了人们的侯宝林,一次应上级要求外出演出,上车前接到“小女咪咪病逝于北京儿童医院”的通知,他强忍悲痛随团出发。此外,他还和几个同行成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这个小组从开始到结尾没有向政府要过一分钱,净化和普及了北京相声,为相声史上的一大贡献。
之后,黑色文革到来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侯宝林饱受冲击。离散在外的一家人,最后只有儿子侯文耀继承了侯宝林的相声风格。1979年,年过花甲的侯宝林宣布息影,他不是一个看不清自己的人。他不会在能拼命的年纪选择安逸,也不会在不能继续说下去的年龄选择勉强。但他的价值不仅仅在舞台上,在幕后的他开始整理相声的资料,用著作为中国传统相声留下有迹可循。让传统通过时间的缝隙,影响着每一位相声艺人。
1993年2月4日,他临终前口述“最后的话”:“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我一生都是把欢笑带给观众,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观众,我也会带微笑而去。祝愿大家万事如意,生财有道。”
相声史不是一个杂货铺,谁都能被陈列在它的货架上。它是属于那些技艺超群,德艺双馨的相声艺人的。侯宝林的侯氏相声即为经典,而侯宝林本人则是相声史上永远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