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2.汗称呼上前缀的出现在当时,没一个部落都会存在一个“可汗”作为“意见领袖”,也就是领导者,来引导他们生存和生活,所以所谓“汗”,就是“部落首领”的意思,不过很快就变成了狭义称呼。1.少数民族的称号“可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61年,是来自于鲜卑族部落的相关史书,又称大汗,合罕。随着少数民族的迁移和发展到公元四百年,到了匈奴地区,也就是当时的蒙古族,只不过当时周边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无法与中原地区相比。当时的中原地区已经完成了统一,边远的草原地区还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彼此征战不休,从某种程度来看,此时战火不断的边疆地区像极了中原地区的原始社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所以在部落之间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掠夺地盘和资源。

中国过去的长久历史之中,无论从文化孕育出现还是社会文明开化程度来看,都集中在两河流域的中原内部地区,再加上当时的地形环境以及交通条件等诸多限制,经常导致与领土边缘的游牧少数民族交流和了解减少。

久而久之,这些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被中原人视为缺少王化的“蛮夷之地”,这些地区因为地处偏远形成了多个民族部落,如匈奴,鲜卑等。

自秦朝开始,中原政权与边疆地区战争不断,比如秦朝大将蒙恬攻击匈奴,汉朝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等等。当然,这种冲突并没有长久地持续下去。

到了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达成了少有的和平局面,隋文帝和唐太宗先后接受了少数民族“圣人可汗”和“天可汗”的称号,这两者有何相似和不同之处呢?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1)

一、称号的由来与含义

1.少数民族的称号

“可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61年,是来自于鲜卑族部落的相关史书,又称大汗,合罕。随着少数民族的迁移和发展到公元四百年,到了匈奴地区,也就是当时的蒙古族,只不过当时周边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无法与中原地区相比。

当时的中原地区已经完成了统一,边远的草原地区还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彼此征战不休,从某种程度来看,此时战火不断的边疆地区像极了中原地区的原始社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所以在部落之间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掠夺地盘和资源。

在当时,没一个部落都会存在一个“可汗”作为“意见领袖”,也就是领导者,来引导他们生存和生活,所以所谓“汗”,就是“部落首领”的意思,不过很快就变成了狭义称呼。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2)

2.汗称呼上前缀的出现

对于当时蒙古的少数民族部落来说,有强有弱,自然是弱肉强食,一些势力不够强大的部落自然而然的被一些大部落吞并,“铁木真”所在的部落其实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强盛的部落,其祖辈父辈都是部落中的“大汗”。

当时少数民族的汗位继承也是由家族中的下一辈传承下去,只不过传到铁木真这里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当时的中原正处于一个少数民族并立的时期,铁木真不甘心只做一个“大汗”,便在父辈的势力基础上开始了对周边势力的统一。

随着对扎木合和乃蛮族的征战,蒙古草原上的部落被铁木真统一,自己也从“大汗”变成了“成吉思汗”,这个新词语在蒙古语中乃是“大海”的意思,也就是说铁木真对“可汗”这个称号赋予了新的含义,一般都是根据其功绩或目标确定。

铁木真并不是第一个给“可汗”称号赋予新前缀和含义之人,虽然此事的开创者是谁已经无可考究,但是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天可汗”和“圣人可汗”的称号,并且都是用在皇帝身上,这两者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3)

二、汉人皇帝的两大“可汗”

1.李世民的“天可汗”

李世民乃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无论是军事方面的作为还是政治方面的建树,放眼整个历史都是屈指可数的,李世民本身就是靠庞大的军功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而这个天可汗的称号,也是和战争有关。

早年之时,唐朝政权初步建立,当前面对的环境比较复杂,由于后期隋朝的叛乱,中原大地沦为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唐政权其实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李渊的命令之下,李世民开始带兵平定这些散乱的割据势力,并且逐渐实现了统一。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和其他朝代一样,第一时间就是针对少数民族,自李世民登基之后,开始对边疆东突厥等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并于贞观四年将东突厥打败。

而后为了边疆地区的长时间稳定,太宗李世民没有将其赶尽杀绝,而是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示好,最后由当时东突厥投降的首领为李世民献上“天可汗”的称号,李世民对此也是表示接受。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4)

2.杨坚的圣人可汗

其实在李世民之前,也有一位汉族皇帝有着可汗的称号,那就是被李世民灭亡的隋朝的第一人皇帝,隋文帝杨坚,被东突厥称为“圣人可汗”,其全称其实为“圣人莫缘可汗”。

隋文帝本身就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因为自身才华出众,所以官位是越坐越高,从功曹逐渐到县令,再到大司马,最后到了丞相的位置,随着其势力的逐渐庞大,北周的皇帝选择了禅位给杨坚,就这样隋朝建立。

新朝建立之后,杨坚除了稳定内政发展经济之外同样需要处理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但是杨坚的做法与李世民不同,相比于李世民的战争镇压,杨坚采用的是一种怀柔的收编和感化政策,主要以军事防御和安抚为主,对少数民族实施安抚。

甚至还着手化解少数民族分裂部落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减少了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到后来各个部落趋于稳定之后,杨坚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莫缘可汗”。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5)

三、两者的异同

1.共同点

首先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称号,共同点都比较少,比如都有首领的含义,都是在解决边疆少数民族部落问题的时候获得的,这些共同点,其实还要继续回溯到少数民族的“可汗制度”上面去。

根据记载,“汗”这个称呼其实除了用来表示首领之外,一般还会用来一个人的才华与特质,前面的前缀大都与本人自身的性格有关,比如在此前曾经有一位“蔼苦盖可汗”这个前缀在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意思为“姿态美好”。

由此可以知道,这两个称号的最大共同点是,都用来表示对本人的一种赞美和尊敬,并非少数民族部落实际上的领导人,此外便再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共同点,毕竟朝代背景完全不同。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6)

2.两者的不同点

其实两者的不同点是非常多的,首先就是具体含义不同,这个不同点是来源于另外一个不同点,那就是二人对少数民族不同的处理方式,李世民直接采用战争这种相对极端的方式,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挂钩的。

当时社会已经混乱,到处都是割据势力,李世民无奈只能选用武力的方式征服少数民族势力,才会被称为“天”,而对于杨坚来说,他的皇位来自于上一任皇帝的友好禅让,所以并没有经历天下大乱和战争四起。

对于杨坚来说,为了尽快稳定朝廷内外,最好就是采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才会对少数民族进行和平的引导和促进,并不带有武力和战争,所以被称为“圣人莫缘可汗”。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7)

天,在少数民族中就是顶尖的象征,几乎无人能与之比肩,这表示少数民族对李世民是一种“惧怕”和屈服的态度,将其视为高不可攀的“上天”,才称之为天可汗,尽管其促进了少数民族和中原的关系,但是依旧有上位者的威压。

相比之下,杨坚的“圣人”称号就比较平易近人,汉语中的圣人大都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引导”的作用,在问题讲解上总是用一种一视同仁的态度来处理,所以才会给“杨坚”这个称号,而李世民的称号获得有一定的“被迫性”,杨坚则不存在。

所以仅从称号含义上,就可以看出许多的差异,来源,含义,甚至可以映射出俩人对少数民族迥然不同的态度。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8)

第二个不同点,就是杨坚的称号有一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语言,李世民则没有,对于李世民的“天”,只是来自于汉语,并且意思简单,就是头领皇帝的意思。

杨坚则不同,“圣人莫缘可汗”,圣人二字来自于汉语,而莫缘二字则是出自少数民族语言。

根据研究,“莫缘”一词在汉语之中并没有准确的翻译,它是来自于“突厥语”中的发音直译,其具体的含义在当时并没有详细记录,随着其演变,类似的词语却使用至今,所以根据还原,“莫缘”在少数民族语言之中有“富有”的意思。

历史上隋皇帝的评价,隋文帝的圣人可汗(9)

当然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杨坚的“圣人莫缘可汗”在少数民族的部落之中依然可以成为首领,也就是说,虽然不能统治少数民族,称号却是少数民族的称号。

意义在于杨坚既是突厥可汗,也是中原皇帝,这一点是李世民的“天可汗”所不具备的。

总结

由此可见,李世民和杨坚虽然都从少数民族那里有了“可汗”的称号,但是含义存在明显差异,杨坚的称号明显更具有意义和权威性,李世民的天可汗就像是攻打少数民族的“战利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