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戒梁朝伟原型:郑苹如香消玉殒
十戒梁朝伟原型:郑苹如香消玉殒2007年,他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这段话,吸引了导演李安,他陷入了这个错综复杂的感情迷局。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太晚了。这段话,是作家张爱玲小说《色戒》中,女主王佳芝的一段心理描写。
陪女子买东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随侍,总使人不注意他。
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
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
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太晚了。
这段话,是作家张爱玲小说《色戒》中,女主王佳芝的一段心理描写。
这段话,吸引了导演李安,他陷入了这个错综复杂的感情迷局。
2007年,他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
剧照
电影一经上映,便引发广泛热议。
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记住了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爱恨纠葛。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段晦暗、浪漫、凄美的故事,其实脱胎于1939年上海著名的“丁默邨郑苹如案”。
女主“王佳芝”确有其人,她就是民国时期,上海名媛:郑苹如。
郑苹如
在电影中,王佳芝在关键时刻对易先生动了情,导致刺杀行动功亏一篑,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然而,事件的真实经过远比小说中的更加惊心动魄、可歌可泣。
那么,作为这部电影的原型,郑苹如,她是否也是因为“情起一念”而功败垂成?
1918年,郑苹如出生于日本名古屋,一个中日联姻家庭。
她的父亲郑钺,曾留学日本,就读法政大学,停留期间,他认识了郑苹如的母亲木村花子。
郑钺(yue)
木村花子,出生于日本名古屋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善良贤惠,是一个典型传统日本妇女。
两人深深相爱,并冲破一切困难得以结合。
郑苹如的父母一共育有五个子女,郑苹如排行老二,上有一姐,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郑苹如和两个弟弟合照
郑苹如清新脱俗,青春逼人。
郑振铎这样描述她的美:“身材适中,面型丰满,穿着华贵而不刺眼,一眼看过去,就可以让人知道是个有教养的纯情女孩儿。”
作家郑振铎
校园风云人物郑苹如的童年是在日本度过的,直到11岁时才随母亲回到上海。
回国之后,她先后就读于上海市北中学、大同中学及民光中学。
少女时代的郑苹如十分靓丽抢眼。
她很爱笑,一笑起来脸颊上就露出两个小酒窝,非常迷人。
她喜欢体育,会游泳,会倒骑自行车,会柔道。
她喜欢文艺,能弹琴,能唱戏,还能演话剧,她扮演话剧《父归》女主角的剧照,还被刊登在1931年3月12日的《图画时报》上。
由此,郑苹如被老师和同学称为“校园明星”。
诀别未婚夫1937年春天,郑苹如在上海法政学院毕业,同时也认识了上海航空作战大队队长,王汉勋。
王汉勋,比郑苹如大6岁,就读于中央航校2期。
他的业务能力很强,毕业后去了重庆,做空运队20大队大队长,负责运输以及轰炸。
王汉勋
郑苹如见到王汉勋的第一眼就沦陷了,她也和千千万万的少女一样,坠落了爱河,并打算秋天与他结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937年11月11日,傍晚。
郑苹如忽然听到窗外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着她的名字,郑苹如打开门,来人是她的未婚夫王汉勋。
他是来向郑苹如告别的。
航空作战大队接到命令,将于午夜离开。
这一别,也许将会是永别,为了再见郑苹如一面,他特地赶来。
他从衣袋里摸出了一张他新近拍的全身照,照片的背面写着:“亲爱的苹如,留念!永远爱你的汉勋。”
王汉勋紧紧拥抱郑苹如,说:“等战争结束,我们就结婚!”
随即便驾着吉普车消失在夜幕中。
大义之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郑苹如一家则以郑苹如母亲的日本身份作为掩护,在上海偷偷参加地下抗日活动。
在家庭的影响和现实局势的逼迫下,郑苹如年纪轻轻,就已满怀民族大义。
她用零花钱,印传单,又跑到镇上去散发;
她用缝纫机缝制衣服,支援抗日;
上海沦陷后,她又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参加地下抗日工作。
在一次聚会上,陈宝骅见到了芳龄19岁、中日混血、光彩照人、充满活力的郑苹如。
陈宝骅在与郑苹如的交谈中,知道她是郑钺的女儿,他们曾在几年前见过,只不过那时她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女大十八变,如今的郑苹如出落得美貌如仙,并且在上海法政学院读书。
几次接触之后,陈宝骅摸清了她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认为她是一个绝好的特工人选:爱国激情、天生丽质、出身高贵、中日血统。
郑苹如
于是,陈宝骅向她发出了加入“团体”的邀请。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郑苹如,就这样成为了“团体”的一员。
很久以后,郑苹如向父亲坦白了身份,父亲教勉她:为了国家,什么都可以牺牲。
未婚夫王汉勋曾两次写信约郑苹如去香港结婚。
然而,国难当头,郑苹如一再推迟婚约。
这便是履行了对父亲、对团体的许诺。
上级任务郑苹如不负所望,她凭借半个日本人的身份、流畅的日语、出众的美貌,很快进入日军驻沪机关的中上层交际圈。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郑苹如迅速成长,她已经可以充分做到随机应变和处变不惊。
1939年夏天,郑苹如接到了一项命令,上级指示她去刺杀特务机关首脑丁默邨。
丁默邨背叛团体,所以团体决定杀掉这个人,以防后患。
团体十分了解丁默邨,知道他的好色成性,便以此为突破口,计划对他施展“美人计”。
他们必须找一个美艳的女人去完成这个任务。
自然地,郑苹如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组织计划以她为诱饵,引诱丁默邨上钩。
这让郑苹如有些犹豫。
丁默邨心狠手辣、行踪诡秘,他为预防暗杀,更是防卫森严,每次出行都有贴身保镖随行。
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她要使用的不是武器,而是美色。
但她相信,组织选中她,是自有用意,经过反复的思索,郑苹如最终同意。
引诱丁默邨后面发生的事件,和电影情节大致相似。
他们在电车上“不期而遇”。
郑苹如美好的身形在旗袍之下凹凸有致,那白皙美丽的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容,一双大眼睛里有着无限的妩媚,还藏有些许纯真。
丁默邨迷住,不禁心花怒放,在电车上,他们相谈甚欢。
丁默邨开始找机会与郑苹如接触,郑苹如以若即若离、欲拒还迎的态度引诱着丁默邨。
她时而装成涉世未深的少女,恃宠撒娇,时而又故作矜持,逗弄得这个特务头子神魂颠倒。
时机成熟,组织计划实施暗杀行动:趁丁默邨送郑苹如回家之际,在她家门口将其击毙。
然而在实施行动的那一天,丁默邨送郑苹如回家之后,拒绝了郑苹如“上楼小坐”的邀请。
第一次行动就这样夭折了。
几个月后,郑苹如已经完全取得了丁默邨的信任。
她让丁默邨陪她去皮货公司买裘皮大衣,丁默邨为讨美人欢心,同意前往,于是两人约好日期。
郑苹如偷偷和“组织”取得了联系,并计划暗杀。
为什么停了?当天,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然而,敏感的丁默邨突然嗅出了危险,保险起见,他决定火速离开。
他掏出了一大沓钞票,随手向柜台上一抛,钞票漫天飞舞。
郑苹如一惊,只听丁默邨说:“我有点事先走了,你慢慢挑吧。”
还没等郑苹如回答,他已经转身向外跑去。
郑苹如本能地想追出去,可不知道为什么,走了两步又停住了。
待命的两名特工,也被丁默邨的举动震了一下。
但是,他们又没见到郑苹如追出来,犹豫的瞬间,丁默邨快速冲过马路,跳进车子。
两名特工不甘于任务就这样失败,当即掏出手枪扣动扳机。
晚了!
子弹只打在车身上,丝毫不会对车里面的人造成任何伤害。
他们只能看着丁默邨的车子绝尘而去。
行动失败,这对于郑苹如是个不小的打击,她似乎预感到丁默邨会怀疑到她。
东窗事发她继续和丁默邨周旋,不料却被一个叫做李士群扣留并秘密关押。
李士群派人去审讯郑苹如。
她承认枪杀事件与她有关,却坚决否认间谍行为。
李士群当然不相信。
丁默邨得知郑苹如被关押后,对于如何处置她,始终没有表过态。
之后,郑苹如的枪杀令下来了,地点定在中山路旁的一块空地上。
上车的时候,他们告诉郑苹如将把她押往南京,不久便可以释放。
然而,在车子抵达中山路时却要她下来,那一刻郑苹如明白了:今天将是她的死期,脚下将是她的丧命之地。
香消玉殒郑苹如从容地走下车。
她望了望碧蓝如洗的天空,深深叹了口气,然后笑着对指挥行刑的林之江说:
“这样好的天气,这样好的地方。
虽然白日青天,但是红颜薄命,竟然就这样要撒手归西。
那么,请开枪吧。但是我请求你,别毁坏了我一向十分珍惜的容颜。”
这番话让杀人不眨眼睛的林之江的手抖了抖,如此绝美红颜,他一时间难下毒手。
于是他背过脸,命令手下的卫兵去执行,他自己躲到远处。
枪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震荡苍穹,郑苹如身中三枪,血从她娇柔的身体里流出,染红了身下的一片土地。
一个美丽的身躯在这恐怖凄艳的寒冷之夜香消玉殒。
这一年,郑苹如22岁。
值得一提的是,她父亲拒绝以出任伪职为条件保释女儿,她母亲也不愿意劝降女儿,她的哥哥郑海澄也在1944年的一次空战中牺牲。
一门忠烈当之无愧!
1940年2月,远在他乡的王汉勋还整日飞在天上,忙得连看报纸的时间都没有,因此迟迟不知道郑苹如已经遭难。
直到郑苹如的妹妹逃难到重庆,找到他,他才得知噩耗。
原来,自己的未婚妻永远也不会回到他的身边了,她没留下什么,只留下那一张照片。
悲伤的是,4年之后,王汉勋也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
回头看一看,1937年7月出版的第130期《良友》画报的封面。
照片中她穿着旗袍,笑得温婉,微微垂眸望着远方。
这让我想起了王安忆小说《长恨歌》里,那些执着于情感、物质生活的上海小姑娘。
只是,怎么也料不到,这个风情万种的“封面女郎”,竟然是一个女杀手。
郑苹如并不简单,她美艳不可方物,美色是她武器,能杀人于无形;
只是,这样的郑苹如最终输给了丁默邨。
一只老奸巨猾的狐狸,面对美色,他可以一边神魂颠倒,一边却又清醒理智。
不知道,她的死,是否会在他的心中掀起一丝涟漪。
丁默邨[c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