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迨诸父异爨的译文:临菑人主父偃上书详细注解和翻译

迨诸父异爨的译文:临菑人主父偃上书详细注解和翻译译文:李斯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匈奴人没有城郭可定居,没有储备的粮食可守,迁徙流动如鸟飞,很难制服他们。派军队轻装深入匈奴境内,粮食必然断绝;粮食随军而行,会因负重贻误战机。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不会为国家带来利益,俘获他们的百姓,也不能调教役使他们防守。’及事:成事,谓做某事至于成功。译文:临菑人主父偃上书。他在奏书中写道:“《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作战的准备,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危险。’从前,秦始皇吞并六国后,追求胜利的欲望没有休止,又想攻打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指储备之粮草)之守(守卫),迁徙鸟举(鸟飞。比喻居无定处),难得而制(控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带着)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调教)而守(让他们防守)也。’【注】踵:1、本义:追逐。《六韬·均兵》:“骑者 军之司候也 所以踵败军

临菑人主父偃上书。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注】主父偃(?~前126年),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当时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情况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向武帝建议实施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据唐朝宰相李靖所说,《司马法》本出自姜太公之手,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战条例,而姜太公曾担任周文王的大司马,故有周之司马法出自姜太公之说。 而后世司马穰苴所写兵书名为《司马穰苴书》,并非《司马法》。

务 [wù]:1、从力 表示要致力于某事。本义:致力 从事。汉· 贾谊《过秦论》:“务耕织。”2、操劳 。务时(谓及时耕作 不误农时)3、谋求,追求。白居易《寄唐生》:“不务文字奇。”4、一定;务必。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陈言之务去。”

译文:临菑人主父偃上书。他在奏书中写道:“《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作战的准备,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危险。’从前,秦始皇吞并六国后,追求胜利的欲望没有休止,又想攻打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指储备之粮草)之守(守卫),迁徙鸟举(鸟飞。比喻居无定处),难得而制(控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带着)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调教)而守(让他们防守)也。’

【注】踵:1、本义:追逐。《六韬·均兵》:“骑者 军之司候也 所以踵败军 绝粮道 击便寇也。”2、跟随。《汉书·武帝纪》:“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3、至;亲到。远近闻知 俱踵其门观看。——《包公案》4、继承。迎新在此岁 惟恐踵前迹。——柳宗元《田家》

及事:成事,谓做某事至于成功。

译文:李斯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匈奴人没有城郭可定居,没有储备的粮食可守,迁徙流动如鸟飞,很难制服他们。派军队轻装深入匈奴境内,粮食必然断绝;粮食随军而行,会因负重贻误战机。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不会为国家带来利益,俘获他们的百姓,也不能调教役使他们防守。’

迨诸父异爨的译文:临菑人主父偃上书详细注解和翻译(1)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率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向北进军)。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努力耕作)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通“叛”,反叛)秦也。

【注】暴兵:1、凶暴不义之师。《吕氏春秋·仲夏》:“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穀,道路不通,暴兵来至。” 2、用兵或动用军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蒙恬 ﹞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踰 河 而北。”

译文:秦始皇不听劝告,就派蒙恬率军攻打匈奴,军队在外十多年,死亡的人数也数不清,却最终不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兵力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因为客观形势不允许啊。男子拼命地耕作,也不够粮饷,女子纺纱织布也不够做帷幕,百姓疲惫不堪。孤寡老弱得不到抚养,路上的死人接连相望,所以天下人开始反叛秦朝。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攻取)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追赶)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认为···危险)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

译文:后来直到汉高祖平定天下,攻略边塞的土地,听说匈奴的部队聚集在代谷之外,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进言劝阻说:‘不可进攻匈奴。匈奴人的习性,如同野兽一样聚集,又像飞鸟一样忽然分散,追赶他们像捕捉影子。现在凭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认为很危险。’汉高帝不听他的劝告,于是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果然发生平城被围的事件。

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流动性的抢劫)侵驱(侵犯虏掠),所以(用来···的办法)为业也,天性固然(本来这样)。

【注】干为防具,戈为武器均为古代兵器,因此后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指战争。

译文:高皇帝后悔不已,便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此后天下安定下来,便都忘记双方动干戈的事了。匈奴难以制服,不是一代了。侵扰掠夺人畜财物,成为他们的职业,他们的天性就这样。

迨诸父异爨的译文:临菑人主父偃上书详细注解和翻译(2)

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关照)虞夏殷周之统(传统)/而下循(遵循)近世之失(失误)/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注】程督:监督。

译文:从上古的虞、夏、殷、周时代,就没有督责规范他们,对他们像禽兽一样畜养,不当作人类看待。陛下不向上看虞、夏、殷、周的传统策略,却要遵循近代的失误,这是令我最担忧的,也是百姓最疾苦的事情。”

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驻扎军队)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

【注】屠睢(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14年),秦朝将领,与蒙恬互为秦朝南征北战的大将,蒙恬北征匈奴,屠睢南征百越。

译文: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踌躇满志,好大喜功,只想威扬海外,于是派蒙恬率兵向北攻打匈奴,又派尉屠睢率领水军攻打越人。在这个时期,秦朝兵连祸结,在北方与匈奴作战,南方又陷入百越之地,军队驻扎在无用之地,只能进而不能退。

行十余年,丁男被(通“披”)甲,丁女转输(转运粮食),苦不聊生,自经(上吊自杀)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通“叛”,叛乱),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

【注】丁男:成年男子。

译文:经过十多年,成年男子当兵打仗,成年女子转运粮食,生活艰难困苦,活不下去,纷纷自尽于道旁的树上,死的人一个接一个。等到秦皇帝去世,天下叛乱,秦的后代被灭,断绝了祭祀,这就是穷兵黩武带来的灾祸。

迨诸父异爨的译文:临菑人主父偃上书详细注解和翻译(3)

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今徇(巡行)南夷,朝(使···朝拜)夜郎,降羌、僰,略(攻取)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火烧)其龙城,议者美(称赞)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

译文:所以,周王朝的灭亡是因其衰弱,秦王朝的灭亡是因其强盛,都是不改变国策造成的结果。现在,朝廷征服南夷,诱使夜郎国前来称臣,降服羌人和僰人,攻占葳州,建筑城邑,深入匈奴内地,焚烧他们的龙城,议论的人都称赞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这样做只是群臣得到好处,对国家来说并不是长久的计策。”

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哪里)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译文:奏书上呈汉武帝,武帝召见他们,问他们:“你们原来都在哪里?为什么这么晚我们才相见!”任命他们做了郎中。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

A.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B.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C.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D.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皇帝,简称“高帝”,为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文中指秦始皇。

B.和亲,文中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达成的政治联姻。

C.南夷,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因当时这些地方的人多未开化,故称。

D.郎中,汉代专指帝王侍从官,其职责主要为护卫、陪从、建议等。

A.“文中指秦始皇”错误。从上文“盖天下始畔秦也”和“及至”来看,文中的“高皇帝”绝非秦始皇,而是指汉高帝,即刘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父偃认为,从进攻匈奴的历史来看,匈奴蒙昧野蛮、迁徙流动性非常强,一时难以制服。

B.李斯、成进等谏臣都认为,盲目进攻也会使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造成内忧外患的后果。

C.汉高帝也曾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攻打匈奴,结果平城被围,只得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

D.严安认为周朝和秦朝的灭亡都因不改变国策而造成,以此来劝谏皇帝要为国做出长远规划。

B.“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错误。由原文“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可知,李斯、成进都没有提及“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等“内忧”之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1)这难道是兵力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因为客观形势不允许啊。(“是”,这;“备”,齐全、完备;“势”,形势;“岂……哉”,表示反问,难道……吗?)

(2)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

(2)等到秦皇帝去世,天下叛乱,秦的后代被灭,断绝了祭祀,这就是竭尽兵力带来的灾祸。(“崩”,帝王去世;“畔”,通“叛”,叛乱;“穷兵”,“穷”,竭尽,“穷兵”,指用尽全部兵力。)

14、主父偃为什么要引用“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句话?(3分)

14. 引用原因:劝谏皇帝不能穷兵黩武,要认清形势,现在不宜进攻匈奴。

迨诸父异爨的译文:临菑人主父偃上书详细注解和翻译(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