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卸任的林郑月娥:即将卸任的林郑月娥
即将卸任的林郑月娥:即将卸任的林郑月娥这个名额一直保持到了2020年,也正是在林郑月娥的领导期间,香港优才开始了第一次的“扩招”,将每年的名额翻倍到了2000人。这个香港版的“积分落户”政策从2006年2月23日推出,当年6月开始实施,最开始的名额是每年1000人。在这5年的特首生涯里,林郑月娥做过很多事情。其中有一项最令香港受益,甚至可能在她卸任后多年依然会为香港的繁荣发挥重要作用,这件事就是对“香港优才”名额的多次翻倍增加。“香港优才”,全称为“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是香港政府为了引进全球优秀人才来港定居所设立的一个人才签证。你可以把它和大陆许多大城市的积分落户政策看作是一回事。因为香港优才也属于打分制,评估你的学历、年龄、专业技能等等方面,达到合格的分数就可以申请,拿到“香港户口”。
1、
林郑月娥即将卸任
最有意义的一项改革
2022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日子,香港即将迎来第5任特首李家超,而林郑月娥也将结束她5年的特首任期。
在这5年的特首生涯里,林郑月娥做过很多事情。其中有一项最令香港受益,甚至可能在她卸任后多年依然会为香港的繁荣发挥重要作用,这件事就是对“香港优才”名额的多次翻倍增加。
“香港优才”,全称为“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是香港政府为了引进全球优秀人才来港定居所设立的一个人才签证。
你可以把它和大陆许多大城市的积分落户政策看作是一回事。因为香港优才也属于打分制,评估你的学历、年龄、专业技能等等方面,达到合格的分数就可以申请,拿到“香港户口”。
这个香港版的“积分落户”政策从2006年2月23日推出,当年6月开始实施,最开始的名额是每年1000人。
这个名额一直保持到了2020年,也正是在林郑月娥的领导期间,香港优才开始了第一次的“扩招”,将每年的名额翻倍到了2000人。
又过了一年,2021年10月6日,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她任期内的第五份施政报告。她宣布决定进一步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从2000倍增至4000个,以吸引世界各地优才来港工作。
而这么做的原因,是“香港正面对人口急速老化及生育率持续下降的挑战,人力资源供应面临瓶颈。”
从每年1000到2000用了差不多14年,而从2000到4000的增加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但这还不算完。
2022年5月26日,林郑月娥视频出席了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这位即将卸任的特首,发表了她对于近年来香港吸引国际人才的趋势的讲话,其中透露了一个关键的信息:“我们也会进一步把“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增加一倍,吸引世界各地的优才来港工作”。
如果林郑月娥这段话不是口误的话,那意味着香港优才的名额可能还要翻倍。当然,这也只是在讲话中透露了这个意思,并没有真正的官方政策发布,目前还无法确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香港优才这个制度从2006年创立以来,在林郑月娥的任期内已经有过两次翻倍的扩招了。
这就是林郑月娥留给香港继续繁荣的“法宝”。
2、
香港保持繁荣的“法宝”
香港之所以能够繁荣,靠的就是从全世界,最主要是大陆地区,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
香港的人口增长,和这座城市的经济增长一直都是同步的。我们可以从香港的三次人口大增长来看出其中的关联。
香港第一次的人口大增长,是在刚刚开埠的前40年,从一个只有几千人的渔港,人口暴增到了16万。香港刚刚开埠,到处都是一片荒芜,英国人形容这里是“比非洲的塞拉利昂更差,因为更不卫生,而且离英国更远”。
为什么一片荒芜的香港岛还能吸引十几万人前来定居呢?
那是因为中国的南方,太平天国和清军正在交战,十几万难民只好逃到香港以避战火。尽管当时香港岛已经割让给了英国,成为了殖民地,但“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为了活下去,这十几万人来到了香港岛,也推动了香港的第一波发展。
时间来到了上个世纪30-40年代,这十年也是香港人口暴增的十年。人口从84万增长到了160万。这么多人是为什么来到香港的呢?还是战争。前有军阀混战,后来日本侵华,大家以为香港是英国殖民地而会安全一些,于是纷纷南下。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1941年12月8日,抵抗了18天的英国守军投降,日军登陆香港岛,开始了香港历史上最黑暗的“沦陷时期”,为期三年零八个月。
香港沦陷后,人口开始大量外逃,到1945年,160万人只剩下75万人。
香港人口和经济的真正大爆发,是在50年代到80年代。
从这个时候开始,香港吸收了大量来自大陆的人才和资金。
从1950年到1980年,大约有80万富裕人士移居到了香港,他们大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这些人为什么来到香港,主要只因为当时整个东南亚地区,也只有香港可以让他们安心居住。
这个时候的大陆,正在清算资产阶级,台湾地区,处于戒严当中,东南亚诸国,也相继爆发了激烈的排华运动,华人富豪们放眼望去,好像只有香港,才是最安全的居所。
除了华人富豪们,促使香港经济腾飞最重要的人群,还有那些一无所有逃到香港来的人。
这些人绝大多数来自与香港一河之隔的广东地区,尤其是宝安地区,也就是后来的深圳。当时宝安有句童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大批的广东人“偷渡”到香港,一开始香港政府还将这些人视作“难民”,对他们进行安置,但后来随着“逃港”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香港政府开始实行抓捕遣返政策。但由于很多“逃港”的广东人都在香港有亲戚朋友,政府的遣返政策遇到了民间强烈的抵抗。
1962年5月14日,发生了著名的“华山救亲”事件。
大约三万名“逃港者”躲避在香港上水华山,等待着香港市区的亲人前来接他们。但被闻讯而来的警察抓捕,准备遣返回去。第二天,同样是从大陆来港的金庸在《明报》发表了首篇社评:“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的生命!”呼吁港府能够对“逃港”而来的人施以仁政,网开一面。
同时,上万名香港市民手持饼干、面包、米袋,拦住了遣返卡车的去路,还有上百人直接躺在马路上,用身体阻截车队,在一片混乱之中,许多“逃港者”纷纷跳车逃跑。据事后估计,大约有一半被抓的人,在市民帮助以及警察“抓捕不力”下,最后得以进入市区。
而进入市区之后,香港政府就不再进行遣返了,这也是后来被称为“抵垒”的政策。只要你能够成功来到香港而不被抓到,到达市区之后就可以在香港居留。就像垒球比赛中,跑到下一垒只要及时触垒便可过关。
当时广东和香港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逃港“最主要的原因。在深圳和香港两地,有两个相同名字的村庄,都叫罗芳村,从1950年到1969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他们来港之后聚集在一起,也把这里叫做罗芳村。改革开放前,以种水稻为主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对岸的罗芳村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元,相差100倍。
不过改革开放之后的深圳罗芳村,村民们也都迅速富裕了起来,尤其是拆迁之后。不过这是后话了。
正是大批一无所有的“逃港者”,形成了香港的市民精神“狮子山精神”。
70年代在香港市民当中形成的“狮子山精神”,就是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同舟共济的打拼精神。大家来时,都是一无所有,但只要奋斗,就有机会“发达”。
这种精神在香港的影视剧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大家如果回想起来,香港影视剧的主角,一般都是一个来自底层的人,他靠着奋斗和各种手段、机缘或成功,或失败,或破产,或东山再起。刘德华、周星驰、周润发,这几位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男演员,都多次饰演过类似的角色,这是香港精神通过影视作品的投射,这是香港能够持续繁荣最重要的精神底蕴。
正是有了这种“天时地利人和”,香港经济在那几十年可以说是“一骑绝尘”,取代了“上海滩”成为东亚最繁荣的城市,并且一路超越了东南亚诸国,成为亚洲金融中心。
3、
香港需要更多
有“狮子山精神“的人才
今天的香港,更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
香港也曾经有过“移民潮”,大批的港人卖掉物业,移民到了加拿大、英国、澳洲,李嘉诚就是在那个时期,低价买入了大量物业,等到“移民潮”退去,再高价出手,赚到了楼市的第一桶金。
而现在的香港,也正在遭遇着类似的场景。
截至2021年7月,香港统计处发表数字显示:2021年中香港人口的临时数字约为739万人,与去年年中人口约748万人相比,减少87100人,跌幅为1.2%;同期有89200人移离本港,“净移出”人数为75300人。
数字就摆在那里,我们不能不去面对。
作为特首,林郑月娥也直面了这种现象,她说:“政府不想开口挽留那些离开香港的人,而是希望向已经离开或打算移民的市民,展示香港前景如何,包括未来的居住环境、生态保护和各项产业发展,再由市民自行决定。”
为了填补香港的“人口空缺”,林郑月娥多次调整“香港优才”的名额,她这是深知人才对于香港继续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香港需要更多认同“狮子山精神”,认同“爱国者治港”的人才,大家在一起同舟共济,“携手踏平崎岖,用艰辛努力”才能继续“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