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百家姓古汉语:文字-屈-

百家姓古汉语:文字-屈-⑻ 理亏 [be in the wrong]⑺ 缠绕 [twine]⑷ 治理,收治 [administer]⑸ 强迫 [force]⑹ 压抑 [constrain]

百家姓古汉语:文字-屈-(1)

屈 读音
  • 部首 尸 笔画数 8五笔 NBMK
  • 参考:崛 倔 诎 掘

屈(qū-动词)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⑴ 同本义 [bend]

  • 屈,拗曲。——《广韵》
  • 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
  •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
  • 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
  • 不可屈伸。——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安能屈豪杰。——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 屈膝叩首。——清·方苞《狱中杂记》
  • 不当屈。——清·张廷玉《明史》
  • 屈指询算(迷信指用手指占算);
  • 屈律(弯曲的样子);
  • 屈卮(有弯曲把手的酒杯);
  • 屈申(屈伸。屈曲和伸展);
  • 诎屈(曲折;弯曲);
  • 屈伸(屈曲);
  • 屈屈(弯弯曲曲);
  • 屈蠖(曲身的尺蠖)

⑵ 委屈;冤屈 [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

  •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 大书一屈字。——明·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
  • 求一屈己。——清·刘开《问说》
  • 被诬负屈。——清·张廷玉《明史》
  • 屈官司(冤枉官司);
  • 屈致(随便招请,使人受到委屈);
  • 屈事(冤枉事);
  • 屈驰(委屈);
  • 屈气(怨气);
  • 屈漾(屈央,屈恙。冤枉);
  • 屈厄(委屈困顿)

⑶ 屈服 [subdue;yield]

  • 屈人之兵。——《孙子·谋政》
  • 屈人之兵而非战。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 宁死不屈;
  • 大丈夫能屈能伸;
  • 屈挠(屈服顺从);
  • 屈伏(屈服)

⑷ 治理,收治 [administer]

  •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

⑸ 强迫 [force]

  • 力不胜,皆屈为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⑹ 压抑 [constrain]

  • 屈抑(压抑);
  • 屈束(压抑约束)

⑺ 缠绕 [twine]

  • 屈蟠(盘曲);
  • 屈郁(盘结、旋绕)

⑻ 理亏 [be in the wrong]

  • 理屈词穷。——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屈-qū

⑴ 使弯曲,与“伸”相对:屈曲。屈折。屈膝。屈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得意)。首屈一指。卑躬屈膝。

⑵ 低头,降服:屈服。屈从。威武不屈。

⑶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屈。委屈。屈辱。屈才。屈就(受委屈而担任某种职务,常用于请人任职的客套话)。屈驾。屈己待人。

⑷ 理亏:屈心(亏心,昧心)。理屈词穷。

百家姓古汉语:文字-屈-(2)

⑸ 姓。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著名的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传有屈竖。”

史书在典籍《国学·子部·道家》中记载:“黄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称号。初居有熊之国,曰有熊帝,不好战争。当神农之八代榆冈始衰,诸侯相侵。以黄帝称中方,故四方僭号,亦各以方色称。佥共谋之,边城日骇。黄帝乃罢台榭之役,省靡丽之财,周戎士,筑营垒。帝问于首阳山。令采首山之金,始铸刀造弩。有于东海流波山得奇兽,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则生风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杀之,以其皮冒之,以为鼓,以击之,声闻五百里。帝令军人吹角为龙鸣,此鼓角之始也。于是又令作蹴踘之戏,以练武士。

黄帝云:“日中必熭,操刀必割。”狂屈竖闻之曰:‘黄帝知言也。’”狂屈竖,为黄帝属下武将,后在平定蚩尤之乱时立有大功。他十分钦佩黄帝的德政,一直认为“武非决世”,就是单凭武力不能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因此,当黄帝说“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时,他非常赞同这个辨证的道理。

最古早的屈氏,当始于狂屈竖,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ué

源流二

源于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屈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屈骜,亦称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领,建有屈骜城。屈骜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启讨伐所灭。屈骜也是屈氏的最早祖先之一,其后裔子孙时代称屈氏至今。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并把屈作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后史称为屈瑕,或莫敖瑕。

关于屈地所在,一说在今陕西丹江上游的商县附近,二说在今河南浙川县东、湍河以西的邓县与内乡县交界处,三说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北,四说在今安徽淮河中游南岸的怀远县西南,五说在今南漳县西南,即今荆山山脉的龙潭顶。

虽屈地之说有五,但按屈瑕的家族世代生活和发展于秭归地区来看,其第二个说法比较“靠谱”。在屈瑕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屈氏正宗。在整个战国时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为楚国公族中最有势力的三个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封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屈,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吉县,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所驻守、居住之地,出产良马。

这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年》重有记载:“屈产之乗。”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晋献公姬诡诸派公子夷吾守护屈邑。公元前655年,姬夷吾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逃到梁国避难。梁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姬夷吾,还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为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女孩则取名为姬妾。周襄王姬郑元年,晋献公逝世,大夫里克杀了骊姬,然后派人往梁国迎接姬夷吾。姬夷吾听了吕省的劝告,怀疑里克迎接他有阴谋,怕有生命危险,因此贿赂秦穆公嬴任好请求护送,并许诺将来会把晋国的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秦穆在周襄王三年派秦军护送即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立即毁约,在韩原之战中,晋惠公拒绝让庆郑驾驶他的战车。作战时,晋惠公的战车被陷在烂泥里,跑不动,秦军逼近,晋惠公这才赶紧命令庆郑驾御战车,而庆郑却置之不理。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差一点被杀了祭祀天帝。晋惠公在位期间,使晋国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丧失了与其他大国争衡较短长的资格。

在晋惠公留居在屈邑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jué

源流五

源于鲜卑,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后,将代北鲜卑复姓屈男氏、屈突氏、屈侯氏等氏族部落的族人姓名,均改为汉字单姓屈氏,其后子孙便以屈氏相传至今。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

源流六

源于突厥族,出自蒙古汗国时期乃蛮部屈出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屈出律,突厥名为屈出孤鲁,古突厥民族乃蛮部太阳汗之子。

著名的西辽政权末代可汗。宋宁宗赵扩嘉泰四年,成吉思汗灭突厥乃蛮部,太阳汗受伤致死,儿子屈出律逃跑,经畏兀儿、哈剌鲁,于公元1208年到西辽投靠古儿汗,古儿汗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宋嘉定元年,屈出律联合花剌子模苏丹国的国王花剌子模沙,推翻古儿汗,夺取了西辽政权。屈出律即位后,积极推行宗教不平等政策,强迫西辽境内的伊斯兰教徒们都改奉佛教。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命大将哲别进攻西辽。哲别率蒙古大军进入西辽辖境后,首先宣布宗教平等,立即得到了伊斯兰教徒的拥护和支持。屈出律失去所有帮助,无法再呆,遂出逃至巴达哈伤的河谷,被当地猎人抓捕后送回给哲别,被哲别处死。在屈出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在元、明时期汉化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伊宁、阿克苏、喀什一带地区。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屈佳氏,满语为Ci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屈氏。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汉化姓氏。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后代。

史料载:蒙古帝国时期,窝阔台汗敕封四子哈喇察尔大王为凤翔汗国可汗。哈喇察尔大王的次子扎尔台(汉名:屈术,更改姓名原因至今存异议)袭为凤翔县达鲁花赤,他的子孙也一直在陕西省凤翔县陈村镇紫荆村繁衍,形成屈姓家族,当地称为“屈家山”。


屈(qū-名词)

⑴ 古邑名 [Qu town]。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吉县北,盛产良马

⑵ 姓。春秋楚王族三姓之一。

  • 屈突通(唐昌黎人。后居长安。唐时官至兵部尚书。后平定王世充有功,拜右仆射,封蒋国公);
  • 屈突(复姓);
  • 屈宋(屈原与宋玉。二人都以辞赋见称)

屈(qū-形容词)

⑴ 假借为“崛”。高起,突出 [towering]

  • 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汉书·叙传上》

⑵ 假借为“倔”。直傲不屈 [stubborn;unbending]


百家姓古汉语:文字-屈-(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