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平乐花絮台词截图,清平乐里玩儿过的梗

清平乐花絮台词截图,清平乐里玩儿过的梗“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是有这么一句,然后呢?”苏东坡回答道:“您大概忘记了,《后汉书·孔融传》里写过啊。”“啊?!”欧阳修大为震惊,疑心是自己老糊涂了,急忙回家翻阅原文,却发现并无这样一句话,便板起脸责备苏东坡:“喂,年轻人,欺骗老人不太好吧?”苏轼不慌不忙:“您看某句某段,不是写着……‘(曹)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机智”“善辩”,正如为“外向型人设”加持的两道利器,运用得当,可以锦上添花;若穷极滥用,则活脱脱造就了一个“话痨”“杠精”,容易把人生路给走偏。

清平乐花絮台词截图,清平乐里玩儿过的梗(1)

《清平乐》剧照截图【来源/网络】

前段时间很火的网剧《清平乐》,评论呈两极分化,有称赞服饰道具良心配搭,演员功力到位的,也有人吐槽剧情拖沓、虐心至极。何较瘦倒没刻意留心这些方面,只是觉得这部剧在对历史细节的还原方面,挺有诚意。

举个例子:苏轼入东京参加国考,写下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一代文宗欧阳修极力推崇,甚至误认为是门生曾巩的手笔,只是对其中一句“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有点拿不准,老人家记不起这是哪本书上记载过的典故(按:原意是说,上古时候的大法官皋陶定了犯人死罪,前后三次判决都被尧帝推翻,予以饶恕。这其实是一个委婉劝谏执政者应该赏罚分明的故事),他问苏东坡从哪儿引用的。

苏东坡回答道:“您大概忘记了,《后汉书·孔融传》里写过啊。”

“啊?!”欧阳修大为震惊,疑心是自己老糊涂了,急忙回家翻阅原文,却发现并无这样一句话,便板起脸责备苏东坡:“喂,年轻人,欺骗老人不太好吧?”

苏轼不慌不忙:“您看某句某段,不是写着……‘(曹)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是有这么一句,然后呢?”

“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猛然醒悟:这小子蔫儿坏!

清平乐花絮台词截图,清平乐里玩儿过的梗(2)

《清平乐》剧照截图【来源/网络】

什么意思?袁绍团灭后,作为胜利者的曹操,默许了儿子曹丕娶袁熙(袁绍之子)老婆甄氏的行为,孔融就此事大发议论,说当年周武王灭商,也将妲己赐给了老弟周公旦。曹操文化程度不及孔融,没弄明白意思,问出处在哪里,孔融一笑:“开个玩笑啦,不过以今天公子曹丕的行为来推测,想必当时周武王也是这么干的!”

这话有点恶毒,周武王把亡国之妃赏给兄弟,已经是于礼法不合了;曹操也这么干,这算什么呢?这是一层反转。

孔融又说这事儿是自己胡诌的,明摆着是让曹家父子出丑,看看,你们爷俩儿干的这些事,连古人都不屑做。这是二层反转。

两层反转的目的,是为了讥讽曹操曹丕枉顾伦理道德。

当然,苏东坡用这个典故只是借用了套路,他想劝诫欧阳修,只要写文章能把事情说清楚,典故的真假都不重要。这正与欧阳修提倡文风改革的理念契合,因此老头儿大赞苏轼,连称自己以后但凡看到苏轼写文,都得躲得远远的。

读书读到这份儿上,也是绝了,如果脑子不够用,还真听不懂人家是在开玩笑或者讥讽自己。

善辩的神童

但是今天的重点不是带大家重温《清平乐》,而是为了引出孔融这个人。

说到孔融嘛,大人小孩谁不知道?不就是四岁让梨那位被视作“古今孝悌第一”的神童吗?(兄弟之间的友爱称“悌”)

还有呢?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的头牌,有名望、有文采,看了《三国演义》的人还能说出孔融急公好义、见义勇为的优点。

这些都没错,但是不全对,至少只是孔融身上的一半标签,还有一半,说出来可能就有点让人大跌眼镜了。

“汉末怼王”是也!

这是真事儿!

清平乐花絮台词截图,清平乐里玩儿过的梗(3)

孔融让梨【来源/网络】

说他胖,还喘上了!

打小,孔融除了谦恭懂礼貌,也很会来事儿,大概是孔门子孙有着先天的思辨基因遗传。《世说新语》记载:十岁那年,他去拜访名士李膺,李府的下人一看是个小孩,不认识,想撵走了事,小朋友不服气地大叫道:“我是你们李公的亲戚,不得无礼!”

哟,没听说家主有个小屁孩亲戚呀,或许是远房吧,赶紧通禀。李膺也觉得奇怪,他是名人嘛,不会对一个小孩发火,便让孔融进来,问他:“咱爷俩是哪门子亲戚啊?”

孔融笑嘻嘻地说:“我家祖上孔子与李公祖上老子,曾经亦师亦友,世人皆知,这可比亲戚还亲哪!”

李膺的脑回路也是清奇得紧,深以为然,忙把孔融带到会客厅,引荐给几位客人,介绍说这是自己的小老弟。大家都觉得有趣,唯独一位陈韪不以为然,他摇着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很机灵地接过话:“看先生这幅样子,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一不小心被小孩揶揄了一下,弄了个大红脸,孔融“机智”“善辩”的名头可就传开了。

人生从逆转开始

“机智”“善辩”,正如为“外向型人设”加持的两道利器,运用得当,可以锦上添花;若穷极滥用,则活脱脱造就了一个“话痨”“杠精”,容易把人生路给跑偏。

那时候没有“吐槽大会”这样的靠流量和热点来吃饭的行业,又没个高人指点(孔融自己是圣人之后,哪里轮得到别人来指点?),小孔的成长之路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以至于人格有些分裂:一方面打着“圣人”的名号扛着儒家大旗,另一方面靠着上下两张皮数落调侃俗世俗人。

刚开始,孔融的价值观还蛮正常,他的第一份官职起点很高——司徒掾属(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助理)。你说当助理就好好当呗,他瞧着官员队伍里的贪污腐败情况不爽,暗中收集名单,特别是一些宦官的亲族都罗列其上。名单呈上去,司法系统的人不敢得罪那帮没“把儿”的主,反过来斥责孔融不知轻重。孔融也不含糊,逐条列举,条条有错。在证据面前,司徒大人只好按他说的办。

清平乐花絮台词截图,清平乐里玩儿过的梗(4)

孔融见李膺【来源/网络】

不久,外戚何进升大将军,司徒大人有心巴结,让孔融带着名片上门祝贺。谁料揣着这门心思的人太多,大将军府的门槛都被踩破,下人们一时半会儿没顾上小孔。小孔心里可就有了意见了,他想着当年见李膺的场景,如今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孔子见老子”的说辞了,于是火往上撞,上前一把抢回名片,潇洒地把背影留给了大将军。何进有心问责孔融,有旁人劝他,若与圣人之后结仇,只怕会失却人心。何进最终还是放过了孔融。

死人也不放过

两件事都是逆转成功,孔融的名气呈几何级增长,年纪轻轻就成为正人君子的典范。

时局风云变幻,西凉军阀董卓又赶来凑热闹,欺上凌下,十分霸道。孔融看不过,说了几句硬气话,被外放到山东北海国为国相。在黄巾之乱中苦苦支撑数年后,终于等到曹操崛起,汉献帝好歹有了个窝子,孔融这才回到中央。

此时,经历过磨砺的孔融心气儿变高,在朝堂上议事,常常引经据典,别人都插不上话,几乎成为一言堂。当时朝中有位重臣叫马日磾(mì dī),利用出使的机会,与军阀之一的袁术暗通款曲,最后反被利用,一口气气死了。遗体送回,汉献帝念他是老同志,打算以礼厚葬。

孔融不同意:“这个人假借天子的名号,欺上瞒下,居然与袁术这种大逆不道的人来往,已经是罪不可赦了,如今陛下能够体恤老臣,容许他回故土安葬,已经够宽大了,若要提升丧事的规格,说不过去!”

你是圣人之后,说啥都对,汉献帝同意了。

清平乐花絮台词截图,清平乐里玩儿过的梗(5)

建安七子(左二为孔融)

又有人提出现在世道太乱,乱世需用重典,最好恢复肉刑(破坏身体的残酷刑法,在西汉初年被废掉)。孔融又怼上了:“一般说来,若皇帝没有为君之道,就会导致社会风气糟糕,犯罪分子的人也就越多,所以常用肉刑,但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以暴制暴,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那是商纣王、秦二世他们干的事,贤明有远见的君王是不会随意更改司法制度的。”

这话又怼到了点子上,陛下您想做明君吗?想就别恢复肉刑!

谁敢反驳呀?全票通过!

三怼曹孟德

渐渐地,孔融觉得怼一般的人,挑战性不强,他直接把炮口对准了大汉集团首席执行官曹操。原因无它,此人专横霸道,把皇帝当成了傀儡,比董卓之流阴险十倍,这在孔融这样的自幼受儒学熏陶的人看来,就是逾越,就是悖逆。因此,无论是天下事、国事,还是曹家的家务事,孔融都要插上一嘴。

清平乐花絮台词截图,清平乐里玩儿过的梗(6)

曹丕冒着被废除世子的风险也要把甄宓娶到手,曹植也被迷得神魂颠倒,写下不朽大作《洛神赋》

在喷完曹丕偷娶甄氏那件事后不久,曹操北伐乌桓(大约在今辽宁、吉林一带),大军还没出发呢,一帮文人士大夫忙着凑份子请曹公喝出师酒,预祝旗开得胜,孔融也应邀出席。

酒过三巡,孔融对曹操说:“大将军此行,若只是打一个乌桓,未免有点不够,不如把从前肃慎国拒不上贡、丁零国盗取苏武牛羊的罪名一起算上,都给收拾了!”

言外之意,打一国也是打,灭一国也是灭,索性都给办了。您想想苏武牧羊那是西汉的事情,距当时二百多年了,这个仇得怎么算哪?可见,孔融阴阳怪气,暗有所指,指责曹操穷兵黩武。

吃过一次“没学问的亏”,曹操这次有点长进,他居然听懂了孔融的意思,只是正忙着前线的事,也没功夫深究。这反而“激发”了孔融的斗志,他就像一个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剑客,用力生扑,却不想碰到了棉花。

想让我当“独孤求败”呀?门儿都没有!接着怼!

清平乐花絮台词截图,清平乐里玩儿过的梗(7)

京剧里著名的《击鼓骂曹》,狂生祢衡是孔融的铁粉

兵荒马乱的年月,曹操制定了严格的供给制度,严令禁止喝酒。其他阶层还好,文人不喝酒怎么过?孔融屡次三番写信抬杠,声明喝酒的种种好处,各种典故制度,压得曹公喘不过气,只好把禁酒令撤了。

曹操一人独大,十分警惕其他人聚众开会,孔融偏要把宾客带上门,大张旗鼓搞派对,还口称:“我这让没有多大理想,只求家里经常坐满人,酒杯从不落空,就无忧无虑了!”

孔融这是在赌曹操不敢把他这个“圣人之后”怎么样,是呀,一般人要注意舆论影响,怎敢擅杀大V。可他忘了,曹操本来就不是一般人,他可以把皇帝当作傀儡,杀一个多嘴多舌的“吐槽帝”又怎么样?

覆巢之下无完卵

曹操筹划着要灭了盘踞荆州的刘表。刘表倒也机灵,抢先一步把朝贡给断了,正为曹操找到了出兵理由。

孔融不放过任何一个怼人的机会,当即表态:“兵者,凶器也,擅动刀兵,不是好事,再说刘表这人口碑不错,他不肯上贡,肯定有理由,不如先调查一下,或许是因为朝中出现了坏人呢?与其耗费财力去杀人,不如好好治理内政。”

智商再怎么不在线的人,也能明白其中含义。

曹操是干大事的人,心狠手辣最为拿手。就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夏末,赤壁之战前夕,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尊礼仪”等多项罪名,杀了孔融全家。

让人感慨的是,大祸临头之际,孔融的两个儿子颇有乃父的小机智和幽默感,有人劝他们逃跑,两个小孩淡定得很:“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好了,让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孔融的悲剧人生。

清平乐花絮台词截图,清平乐里玩儿过的梗(8)

孔融像【来源/网络】

机智、聪慧、能言善辩,是他的强项,再挂上“孔子后人”这一可以带来无限红利的身份,他完全可以做一个无所事事、安享太平的贵族。或许是由于幼年得到的赞誉太多,或许是理想的方舟过于诱惑,他的人生目标定得很高,“修身齐家”只是及格线,“治国平天下”才能算优秀。

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从孔融的种种表现来看,总给人一种徒逞口舌之快的感觉,很少见他办过一件像模像样的实事。史书上评价他:“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有想法,没能力;有观点,缺乏执行力。

似乎触及到“点子大王”“吐槽大王”们的天花板了。只可惜当时还不存在“流量变现”一说,不然,孔融做直播带货,或者在短视频中针对社会现状疯狂吐槽一个社会话题,倒是会有人点赞打赏。

雪崩来临的时候,都说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要你认真观察,总会发现有一片雪花在勇闯天涯。
你是想做一片随波逐流的雪花,还是愿做一片抗争命运的雪花呢?欢迎留言交流。

本文史实参考自《后汉书》《三国志》《世说新语》


魏晋奇人传

原创不易,江湖慎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