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人生的道理:人生道路往往在少年时就决定了
胡适人生的道理:人生道路往往在少年时就决定了所有这些,反映了胡适思想成长的轨迹,成为他日后所做大事的萌芽和铺垫。刻苦攻读,让少年胡适知识和思想大获长进。经历家庭变故,少年的迷茫后,胡适洗心革面,潜心攻读,顺利考上官费留美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之时,他上下求索,大胆作为,首倡新文化运动,开文化和学术新风,最终成为一代思想大师。而这些都非偶然,因为,这些在少年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胡适三岁开始读书,十一岁就能看懂古文了。他的古文底子是扎实的,刚到上海求学,他就指出了先生讲课中的错误,令先生对他这个“乡巴佬”刮目相看。
当时,上海绝对是新兴的大都市,各种新思潮在此汇集,学校里也是思想活跃。胡适受此影响,读书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国学了,开始接触“新学”,他读了《革命军》《时报》《天演论》《新民说》,如饥似渴,兴趣盎然,日夜功读。由于读书太勤奋,睡眠不足,有一个学期,胡适双耳差点失聪,经过体操锻炼才得以康复。
读书开阔了胡适的眼界,打开了他的思路,他开始积极挑战传统,追求进步,也自诩为“新人物”了。在少年胡适的身上,已经表现出他日后成材的端倪:面对家族败落,胡适刻苦学习,体现了他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自强;受《天演论》“适者生存”的影响,他改名为“胡适之”,体现了他紧跟时代潮流的进取精神;他发表了自己半文言体的小说《真如岛》,以反对封建礼教,体现了对旧文化的思考,并对日后提倡白话文做了最初的尝试;胡适因为一个同学被开除而打抱不平,与对自己很欣赏的校长作对,最后负气退学,表现了他的正义感和自由民主追求……
当时,胡适十分崇拜梁启超。他拜读梁氏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读得津津有味。但到后来,他居然发现了文章的不足,于是产生自己“补写”一部思想史的野心。这个念头成为他后来写作《中国哲学史》的最早萌芽。
所有这些,反映了胡适思想成长的轨迹,成为他日后所做大事的萌芽和铺垫。
刻苦攻读,让少年胡适知识和思想大获长进。经历家庭变故,少年的迷茫后,胡适洗心革面,潜心攻读,顺利考上官费留美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之时,他上下求索,大胆作为,首倡新文化运动,开文化和学术新风,最终成为一代思想大师。
而这些都非偶然,因为,这些在少年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