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左传里有哪些战争(说左传中的地名)

左传里有哪些战争(说左传中的地名)“庚”训“道”,除《正义》援引《诗序》为说,洪亮吉还指出“庚”借为“达”,训为“道”。其实古文“庚”“康”互作无别。如清华简《系年》第四章“卫人自庚丘迁于淇卫”,众所周知,卫国始封之地名康,其君本称康侯,后徙封至卫才改称卫侯,故“庚丘”即“康丘”。上博简五《季庚子问于孔子》中问政于孔子的“季庚子”,自名曰肥,对照《左传》可知他就是鲁哀公时期的执政季孙肥。他死后谥号为康,故称“季康子”,此亦“庚”“康”相通之例。又如通录钟嘏辞中的“庚娱”亦读为“康娱”。其他如《战国策•韩策》人名“司马康”、卜辞殷先王“康丁”的“康”,在《史记•韩世家》《殷本纪》中皆作“庚”。故“夷庚”可读为“夷康”。春秋时期鲁南苏北地区的国族,除薛、滕两国外,上举邾、小邾、滥、杞、鄫、宫、徐、郯、偪阳、淮夷等都是东夷国族,与彭城邻近(参图1)。彭城被楚占领的次年(前572)又被晋出兵夺回归还给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声

击“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

【摘要】:关于《左传》地名“夷庚”,以往学者多训“夷”为“平”,训“庚”为“道” 认为夷庚通谓平道。实际上“夷”当读如字,指东夷 “庚”读作“康”,为四通八达之大道。联系春秋地理,夷庚当是以宋国彭城为枢纽的交通网络专称。

【关键词】:夷庚 彭城 春秋 地理 左传

《左传》成公十八年记载,楚郑伐宋取彭城,纳宋叛臣鱼石、向为人、鱗朱、向带、鱼府等五人,并遣兵车三百乘以戍之,宋人以为患。宋西组吾谓楚国此举:“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逞奸而携服,毒诸侯而惧吴晋。”诸侯之奸即鱼石诸人,楚所披之地即彭城。彭城失守,夷庚不通,晋不能联吴制楚,是为吴晋两国心腹之患。杜预注:“夷庚,吴晋往来之要道,楚封鱼石于彭城,欲以绝吴晋之道。”可谓的见。然而夷庚名称之由来,杜预似亦不知其详,故未有说。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训“夷”为“平”,据《诗序》“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训“庚”为“道”,说:“夷庚止谓吴晋往来之平道耳,非山川险难之名,故杜《土地名》不得指其所在。”以为夷庚非专名。汉魏六朝辞赋亦多征引夷庚, 如陆机《辨亡论》“旋皇舆于夷庚,反帝座乎紫闼”,臧荣绪《晋书》:“司徒王谥议曰:‘夷庚未入,乘舆旋馆。’”所谓夷庚是帝王乘舆行驶的平坦大道。又如繁钦《辨惑》“吴人以船樴为舆马,以巨海为夷庚”,是说南方水路交通发达,吴人出行泛舟于巨海之中,有如北方人驾车于大道之上。再如徐陵《册陈公九锡文》“鄂坂之隘斯开,夷庚之道无塞” ,也是以夷庚指代大道。因此惠栋据以认为夷庚“通谓车马往来之大道,以其在彭城,故属之吴晋也”。洪亮吉亦谓夷庚“通谓车马往来之平道”,“似非实有其地”。沈钦韩、竹添光鸿、杨伯峻等学者多从之。

按,夷庚取道彭城,沟通吴晋,当实有其地,而非泛称。汉魏六朝辞赋以夷庚指代大道,是将典故中的专名用作通名,这是古典文学作品中习见的修辞手法,如以扁鹊代指良医,以钟子期代指知音等,类似的例子很多。不能以通名的含义反推专名的本义。实际上,以地理考之,彭城在今江苏北部的徐州,为宋国东方重镇,而与之邻近的鲁南苏北一带。春秋时期正是东夷诸小国分布区。据《春秋》经传记载,当时中原诸侯多称这一地区的小国为夷或蛮夷。如在今山东邹城的邾,《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它与鲁有纠纷,晋人主持调解,欲使鲁大夫叔孙与邾大夫对质辩论。鲁大夫叔孙就认为邾是地位尚不及中原小国的夷,而不屑与之“对簿公堂”。又《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邾灭句须,鲁僖公之母成风谓之“蛮夷猾夏”,视邾为蛮夷。再如枣庄地区的小邾和滥,是从邾分裂出来的两个国家, 其族属自然也是夷。今山东日照莒县春秋时期有莒国,是东夷诸国中较为强大的一个,《左传》成公八年,晋使申公巫臣假道于莒,与莒子有过一番对话,莒子自称“辟陋在夷”。《左传》昭公十三年,由于鲁国屡次侵伐邾、莒,两国几于灭亡.因而诉之于晋 鲁人向晋人辩解说“君信蛮夷之诉,以绝兄弟之国”,亦视邾、莒为蛮夷。枣庄地区春秋时期还有一个鄯,《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宋襄公欲以杀伐立威,图霸诸侯,“使邾文公用鄯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可见鄯是地位较邾更为低下的东夷小国。此外枣庄还有倡阳国,春秋时期被晋所灭,《左传》襄公十年记载,晋侯“以倡阳子归,献于武宫,谓之夷俘”,鄯也是夷。在今山东莱芜新泰一带的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人说它“夏余也,而即东夷”。杞虽夏人之后,因其浸染夷礼,与东夷无别,其国君亦被中原诸侯称为杞子。《春秋经》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杞子卒,同年《左传》解释说:“书曰‘子’,杞,夷也。”是视杞为夷。山东临沂郯城的郯国,《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其国君郯子朝鲁,孔子借机向郯子请教上古职官制度,之后感慨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郯在华夏诸邦看来也是夷。《尚书•费誓》云:“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徐在江苏泗洪,周人有时也称东、南地区夷人为戎,实际上夷、戎二者无别,并不能将此处之戎理解为西北地区的民族。比如班簋铭文记载毛公用三年时间平定东土,所讨伐的就是东夷族的瘠戎,又比如或方鼎铭文也称淮夷为淮戎,柞伯鼎称南夷中的昏为戎,皆是其例。而且徐、淮夷都是赢姓 其族属为夷毫无疑问。春秋时期淮夷也活动于山东附近地区。《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晋卿范献子评论鲁国内政时说:“季氏甚得其民,淮夷与之。”季氏执政能得到淮夷的支持,说明淮夷与鲁邻近,杜预注:“淮夷,鲁东夷。”大约活动于鲁国东部、南部一带,也属于东夷的一个族群。

左传里有哪些战争(说左传中的地名)(1)

图 1 彭城周边诸侯与东夷国族分布示意图

春秋时期鲁南苏北地区的国族,除薛、滕两国外,上举邾、小邾、滥、杞、鄫、宫、徐、郯、偪阳、淮夷等都是东夷国族,与彭城邻近(参图1)。彭城被楚占领的次年(前572)又被晋出兵夺回归还给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声子对此事的评论说“晋降彭城而归诸宋,以鱼石归。楚失东夷……”失去彭城。楚无以控制东夷。再如《左传》僖公十九年宋襄公使邾文公杀鄯子为牲,欲以慑服东夷,都说明宋东境之彭城与东夷相邻,是经营东夷的重镇。不唯鲁南苏北地区的国族多称为夷,长江下游的吴、越也是夷。《春秋经》昭公五年“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同年《左传》则记曰:“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东夷除徐之外还有越。《左传》成公七年吴伐郯,季文子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长江下游与越为邻,被晋扶植起来抗楚的吴也是夷。夷庚既然经过彭城联通东夷,其得名当与东夷有关,故“夷”当读如字,不须训作“平”。

“庚”训“道”,除《正义》援引《诗序》为说,洪亮吉还指出“庚”借为“达”,训为“道”。其实古文“庚”“康”互作无别。如清华简《系年》第四章“卫人自庚丘迁于淇卫”,众所周知,卫国始封之地名康,其君本称康侯,后徙封至卫才改称卫侯,故“庚丘”即“康丘”。上博简五《季庚子问于孔子》中问政于孔子的“季庚子”,自名曰肥,对照《左传》可知他就是鲁哀公时期的执政季孙肥。他死后谥号为康,故称“季康子”,此亦“庚”“康”相通之例。又如通录钟嘏辞中的“庚娱”亦读为“康娱”。其他如《战国策•韩策》人名“司马康”、卜辞殷先王“康丁”的“康”,在《史记•韩世家》《殷本纪》中皆作“庚”。故“夷庚”可读为“夷康”。

康本有道路之义,如康衢即是其例。《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彭城在古泗水之滨,处黄淮平原四方辐凑的四战之地,《孙子•九地篇》云:“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彭城即可当之。康、衢义近,皆泛指四通八达之大道,以彭城为枢纽的路网辐射东夷、诸夏,正可谓夷康。具体而言,由彭城溯泗水北上,经偪阳、薛、滕、滥、小邾、邾等国可达于鲁。由彭城东行,沿沂水北上又可联系郯、莒诸国。此两途继续向北皆可至于齐。由彭城顺泗水南下,则可达于徐。涉淮继续向南可至于吴。此外,莒、郯、徐相连也是一条南北往来的大通道,《左传》僖公四年,召陵之盟后,辕涛涂建议齐桓公“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杜预注:“东夷,郯、莒、徐夷也。”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曾说:“其道当沿淮而下,经泗州、海州,入山东沂州府,而至国也。”史念海也指出。此观兵东夷之路即取道徐、郯、莒。《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聘鲁当亦经此途。期间也应经过宋国彭城。《左传》成公八年晋遣申公巫臣使吴,假道于莒,盖先过鲁,再至莒南下,或假道于齐再至莒南下过彭城而到吴.此途亦是夷庚之道。

总之,夷庚是以彭城为交通枢纽,北达于齐、南至于吴。联结中原与东夷的交通要道。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宋邑彭城是晋联吴制楚的重镇,晋楚双方围绕彭城及其周边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彭城作为东方交通枢纽的地位逐渐突显,形成了以之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9年第4期

作者:鄢国盛

选稿:何铂羽

编辑:周辰

校对:王茜

审订:周辰

责编:洪珊

左传里有哪些战争(说左传中的地名)(2)

左传里有哪些战争(说左传中的地名)(3)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