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元璋为什么要牺牲大虎?画虎不成反类犬

朱元璋为什么要牺牲大虎?画虎不成反类犬太祖处理的政务大多是些寻常政务,即便是有战事也是喜报、胜仗居多。而崇祯则不一样,他收到的奏疏不是某地灾荒需要赈济,就是流民揭竿而起;不是辽东惨败,就是后金又破关南下劫掠......天天都是这样的政务,换谁都想撂挑子不干了。崇祯同样是每天四更就起床(后期由于焦虑导致的失眠,经常三更就起床了),然后工作到深夜。虽然崇祯在这方面的工作强度不如太祖(至少他有内阁帮忙),但是在明朝排第二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崇祯的工作有一个方面的难度要高于太祖,那就是压力!对于皇帝们来说,勤政最主要的表现不是上不上朝,而是批阅处理奏疏。宋元之后,朝会的礼仪性质愈发浓郁,政务更多的是通过奏疏的流转来处理。而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投入的热情和精力,不光在明朝,估计二千多年皇朝史里能和他匹敌的皇帝也没几个。有学者根据《明太祖实录》做过统计,整个洪武一朝三十年里,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二百多份奏疏,处理大小事务五百件。为了完成这些

明思宗朱由检在不少人眼里是个悲情角色,他们觉得崇祯不同于明朝的大多数皇帝,能够克制自身欲望一心为国,为了中兴皇朝而殚精竭虑。也认为崇祯勤奋好学、坚毅勇猛、杀伐果决等等,简直就是朱元璋第二。

只不过崇祯生不逢时,皇朝已经彻底腐朽,崇祯再能也无力回天。觉得崇祯如果和武宗、世宗、穆宗、神宗中任意一个人换换位置,他都能成为中兴皇朝的英主。

朱元璋为什么要牺牲大虎?画虎不成反类犬(1)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也无法重来。我们没办法让崇祯换个时间再来一次,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以太祖为榜样并努力向太祖学习的崇祯,是不是真的很像朱元璋,是不是能称他为朱元璋第二。

首先从勤政来说这个问题。

对于皇帝们来说,勤政最主要的表现不是上不上朝,而是批阅处理奏疏。宋元之后,朝会的礼仪性质愈发浓郁,政务更多的是通过奏疏的流转来处理。而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投入的热情和精力,不光在明朝,估计二千多年皇朝史里能和他匹敌的皇帝也没几个。

有学者根据《明太祖实录》做过统计,整个洪武一朝三十年里,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二百多份奏疏,处理大小事务五百件。为了完成这些工作,太祖每天四更起床一直忙到天黑,基本全年无休。

由于不少事务是当天无法完成的,为了防止自己遗忘,太祖专门做成小贴士放在袖子里,常因情绪激动一挥手就飞出一片。而且被很多人忽视的是,太祖绝大部分工作是在没有助手(丞相、内阁、军机处等)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实际的难度和工作量相当于又上一个台阶。

崇祯同样是每天四更就起床(后期由于焦虑导致的失眠,经常三更就起床了),然后工作到深夜。虽然崇祯在这方面的工作强度不如太祖(至少他有内阁帮忙),但是在明朝排第二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崇祯的工作有一个方面的难度要高于太祖,那就是压力

太祖处理的政务大多是些寻常政务,即便是有战事也是喜报、胜仗居多。而崇祯则不一样,他收到的奏疏不是某地灾荒需要赈济,就是流民揭竿而起;不是辽东惨败,就是后金又破关南下劫掠......天天都是这样的政务,换谁都想撂挑子不干了。

说实话,崇祯的抗压能力在明朝绝对能排第一。

虽然工作量、工作态度上没问题,但是这样就可以说崇祯在处理政务上像太祖么?相信大家都不会忽略一个重要因素 -- 处理政务的能力

事实是太祖拼命处理政务之后,皇朝在蒸蒸日上;崇祯拼命处理政务之后,皇朝则是每况愈下。相信朋友们都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能力不足导致付出全部成了无用功,非但不能收获成绩,还会让局面更坏。

从他们两人对待大臣奏疏文风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就可以看出问题。

朱元璋为什么要牺牲大虎?画虎不成反类犬(2)

太祖因为每日要处理的政务太多,所以他尤其厌恶通篇废话、半天说不到重点的人。洪武八年十二月户部尚书茹太素上了一道奏疏,读了一万多字也没说个所以然,太祖大怒:“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并令人将茹太素拖出去杖刑打了一顿。

太祖的方法虽然粗暴,但是有效了制止了官员们在奏疏中堆砌华丽、浮夸、无效的内容,提高了奏疏的沟通处理效率。

这样的问题到了崇祯朝变得更为严重。经常一篇奏疏洋洋洒洒数千上万字,全是和稀泥的废话。官员们为了推诿问题和责任,故意引经据典、顾左右而言他,让奏疏读起来特别费劲。崇祯对此也非常烦恼,但是他用的方法就比太祖低级多了。

崇祯从这些奏疏里挑出错别字、犯忌的词句,然后借题发挥,以不敬上为由把人痛批一顿。结果呢?这些大臣们非但不会改变浮夸、无效的文风,反而让奏疏更加的空洞化,也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字句校对、用词斟酌上,以免得罪了崇祯。

这样的空洞奏疏,虽然读起来舒服,但是你说崇祯拼命地批阅,除了耗费时间和精力,又有什么实际作用和意义呢?努力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能力也同样是成功的条件之一,两者缺一不可。

接着我们从勤奋好学这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二人。

太祖朱元璋是草根、要饭出身,说实话他的知识基础很低。虽然太祖本人很好面子,不允许其他人说这个,但是他自己倒是很重视这个问题,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利用“职权的便利”向身边的大儒、高才们讨教学习。

登基称帝之后,太祖虽然每日大量精力要花在处理国事上,但是他还是坚持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

崇祯身为皇子不需要为吃喝、生存操心,从很小就开始接受整个皇朝最好的教育,因此他的知识基础远高于当年还在要饭的太祖。成为皇帝后崇祯学习的热情依然非常旺盛,以太祖为榜样,每日无论多忙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

正常来说在智商、学习环境都一致的情况,人们学习成绩的差异基本由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时间来决定。那么崇祯和太祖十几年勤奋学习的成果是不是大抵相同呢?实际上差异很大,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差异很大。

太祖的学习是以“得天下,治天下”为目的,根据这个目的来评估自己的能力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太祖会主动与讲师进行“研讨”,在“碰撞”中去领悟和学习。简单的说,太祖的学习主动性很高。

崇祯的学习则是一种制度,叫“经筵”。经筵是一种仪式感很强的礼仪活动,经筵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经筵的目的是通过这种仪式来强调皇朝对儒家礼法的重视,而且经筵还有个特点,讲师在讲的时候皇帝只能被动地听,即便是有疑问也不能打断。

朱元璋为什么要牺牲大虎?画虎不成反类犬(3)

《徐显卿宦迹图》中的经筵场景

注:关于明朝“经筵”的详细介绍,可以查阅 什么是“经筵”?为什么明朝很多皇帝都厌恶它?

庄严肃穆的仪式、经筵讲官站在道德制高点口若悬河的宣讲,是可以振奋、鼓舞人心。但是除此之外又能获取什么实际知识呢?崇祯通过经筵根本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经筵主讲的内容,他做皇子的时候都学过了。虽然崇祯对“经筵”投入了无比的热情(崇祯是明朝最注重经筵的皇帝),但是对于他而言这只是寻找心理安慰的无用功。

最后来说说这两个人的铁腕作风。

太祖御下的铁腕自不必多说了,能杀两个就绝不会放过一个。太祖在位的三十年间被他斩杀的文臣武将,有名有姓的就有好几万。如果再加上豪族、富户以及对应被株连的人,估计现在已经没人能统计清楚了。

虽然血腥残暴并且效果争议很大,但至少洪武一朝的吏治被杀出了一个“朗朗乾坤”,也算有些功效。崇祯杀伐的成绩就远不如太祖了,但是他也是明朝当之无愧的第二。

注:有人认为洪武杀伐为明朝带来百年的吏治清明,这有些夸张了。宣德三年,就挖出了以左都御史刘观为首共涉及四十三名御史的都察院窝案。此时的御史专职监察天下官员,无权管理钱粮,他们怎么贪是可想而知的事情。这说明从永乐时期吏治就迅速腐化。

崇祯继位之初就剿灭了势力庞大的阉党,在位十七年,换了11个刑部尚书、14个兵部尚书、50个大学士(整个明朝一共才163名内阁大学士)。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除了这些高级官员,低阶官员武将杀得更多,曾经一天杀过三十三人。

(崇祯十二年)八月癸巳,诏诛封疆失事巡抚都御史颜继祖,总兵官倪宠、祖宽,内臣邓希诏、孙茂霖等三十三人,俱弃市。

《明史·本纪·卷二十四》

但是他大杀四方的效果如何呢?可以说在明朝排倒数第一,各级官场还是乌烟瘴气,官员们大多贪赃枉法或者吃里爬外。李闯兵临北京时,崇祯低声下气也从官员手中借不到银子。最后崇祯的尸体还在煤山上挂着,京城上下官员就集体跑到李闯面前磕头称主了。

不少人如同崇祯一样大骂这些官员无耻,这些官员确实都是些无耻之徒,但是这些无耻之徒是怎么入朝为官的呢?崇祯自缢前说“诸臣误我”,有没有意识到到“误”他的臣都是他自己招来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牺牲大虎?画虎不成反类犬(4)

例如很受崇祯宠信和器重的高起潜,被崇祯委以监军重任,结果呢?高公公领军非但从未展现出他的优秀军事才能,反而几次给予后金和农民军实质性的帮助。这样也就算了,崇祯十七年,崇祯令他前往山海关监管宁、前部队,高公公出城后毫不犹豫地就逃跑了(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高起潜降清)。

兵部尚书张缙彦是被崇祯越十级从兵科给事中提拔上来的,李闯临近北京时他已无心保卫京师,一门心思地考虑如果投奔李闯。书信来往不说,打开北京城门放大顺军入城,第一个跪迎李闯的人就是他。张缙彦后来又两次投降满清,最终顺治容忍不了这个三姓家奴,把他流放到了宁古塔。

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也是被崇祯破格提拔任用。崇祯刚上吊,魏藻德就跑到李闯面前大骂崇祯是如何天怒人怨,高赞李闯是如何天下归心。谄媚得李闯都受不了,让人把他打了一顿。

更可笑的是崇祯活着的时候亲自处理掉的“误”他的臣,很多反而是能“不误”他的臣。

兵部尚书陈新甲因与后金议和失密,被崇祯以“私款辱国”的罪名处死。崇祯的意思是议和没成前,议和的锅他不背。但是满朝官员又不是白痴,没有崇祯的授意,陈新甲是疯了么,私自找后金议和?

崇祯翻脸不认人,看似维护了自己的颜面,其实是把自己给坑了。后来他再想议和、迁都、撤关宁军回京师防御,满朝大臣就是不接话茬。反而不停的祖制不议和、不弃土,把崇祯梗得不行。

如果陈新甲还能怪他自己,那么给予农民军巨大压力的卢象升,不就是被他抽光了兵马坑死在巨鹿么?活捉了闯王高迎祥的孙传庭,被崇祯以莫须有的罪名丢进大狱关了起来,三年后农民军死灰复燃,崇祯才又想起了他。

注:崇祯十二年三月,孙传庭因病致耳聋,他上疏请辞保定总督。崇祯认为他在推诿责任,要求他继续练兵,并派御史杨一儁核实(在此之前已让兵部派人核实过一次,但崇祯不信)。杨一儁核实后上奏称孙传庭病情属实,崇祯坚称孙传庭称病“显属欺罔”,并认为杨一儁在包庇他,将孙传庭和杨一儁两人一并革职并逮捕入狱。

朱元璋为什么要牺牲大虎?画虎不成反类犬(5)

孙传庭出征后,崇祯又开始各种不信任,硬逼着实力不足的孙传庭带着还没怎么训练的新兵出关(潼关)剿灭李闯。最终孙传庭战死,全军覆灭。明朝也丧失了最后的机动力量,除了等死别无选择 – “传庭死,而明亡矣”。

有人用卸磨杀驴来对比太祖和崇祯,真的很形象。太祖是等驴拉完磨后再杀驴吃肉;崇祯则是磨都还没有拉完,他就把驴杀了。画虎不成反类犬,光看着像没有意义。所以崇祯即便能换一朝做皇帝,最多也就躲避亡国之君的命运,至于中兴皇朝那就是妄想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