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神泉史话:惠来县神泉史话
惠来县神泉史话:惠来县神泉史话 据《惠来县地名志》记载:海角甘泉在惠来县神泉镇区东侧,宋、元时代,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俗称涂泉。明代洪武年间砌成泉井。有神童苏福,为撰独联“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惠来知县王玮为泉整瓷建甘泉亭,将此联刻在亭柱上,并在亭内树碑撰文。清嘉庆年间歌咏该泉有诗曰:“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之句,故改称“海角甘泉”。海角甘泉于1979年4月被列为惠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泉镇名胜古迹众多,神泉港海面曾多次出现海市蜃楼的奇观。境内有海角甘泉、水仙宫、天后宫、澳角炮台、溪东炮台等胜迹。有“神泉八景”:蜃楼海市、海角甘泉、烟墩望海、玉芴朝天、文笔高标、晚霞归帆、书院青松、古井通海。旧时神泉形成八社,即城内四社:东社、南社、西社、北社;城外四社:新兴社、望楼社、庵后社、浮水社。镇区主要街道有东观街、池头衔、新兴街、玉华街等。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北山巡
神泉镇属惠来县辖镇,惠来置县前称潮阳县酉头都神泉堡,位于惠来县中南部,离县城7公里,海岸线长14.8公里。镇境地势倚山面海,地形属沿海沙滩丘陵地带。龙溪河、雷岭河、盐岭河三条河流汇合环绕神泉镇区,向东流出南海。
神泉镇有渔业区和产盐区,有历史上对外通商的神泉港。神泉港在该镇西南处,是潮汕地区天然良港。港口附近海域属浅海渔场,盛产优质鱼类。该镇陆路有揭神公路,司神公路止于此,水陆交通方便,为粤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据史料记载:隋朝时期,神泉是一处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的小岛,该岛东面距离陆地2公里。东背面有一港湾,港道长3公里,中段北岸有一“神山村”,村前有神山古庙,相传建于唐代初期,古庙的庙门向着小岛,该岛遂称“神前”。
宋、元以后,神前岛的东部逐渐积聚泥沙,与陆地相连,形成半岛,在东面发现一口淡水泉,退潮时可在该泉取到清甜可口的淡水。明代洪武年间,神前的造船业、手工业、商贸进入旺盛时期,居民日益增多,为了取水方便,人们将这口泉开砌成井,因而神前遂改称“神泉”。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北山巡检司迁于神泉,称“神泉巡检司”。嘉靖三十二年(1553)五月,知县林春秀为防御海盗袭拢,在原神前岛之处建城,东北靠文昌山,三面临海,城墙沿着岛的周围筑砌,城圈三百丈,高一丈三尺,设东西二门,笠年城成,名称“神泉城”。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64)知县查曾荣重修。后来,神泉后港湾辟成农田,辟有陆路直通县城。城西和城南积聚成为陆地后,附近村民到城外集市,买卖渔产品和渔需品,遂形成贸易市场。
据《惠来县志》记载: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粤海关监督派员驻潮海关总口,潮州各地陆续设立关口,惠来县神泉设正税口,辖靖海挂号口。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神泉海面纵横数十里,清澈见底,连续十多天。光绪二十七年(1901)撤销神泉海关口,改设靖海分口,属潮州常关总口管辖。
民国二十八年,惠来神泉港成为潮梅地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
神泉镇名胜古迹众多,神泉港海面曾多次出现海市蜃楼的奇观。境内有海角甘泉、水仙宫、天后宫、澳角炮台、溪东炮台等胜迹。有“神泉八景”:蜃楼海市、海角甘泉、烟墩望海、玉芴朝天、文笔高标、晚霞归帆、书院青松、古井通海。旧时神泉形成八社,即城内四社:东社、南社、西社、北社;城外四社:新兴社、望楼社、庵后社、浮水社。镇区主要街道有东观街、池头衔、新兴街、玉华街等。
据《惠来县地名志》记载:海角甘泉在惠来县神泉镇区东侧,宋、元时代,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俗称涂泉。明代洪武年间砌成泉井。有神童苏福,为撰独联“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惠来知县王玮为泉整瓷建甘泉亭,将此联刻在亭柱上,并在亭内树碑撰文。清嘉庆年间歌咏该泉有诗曰:“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之句,故改称“海角甘泉”。海角甘泉于1979年4月被列为惠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角甘泉大门。
海角甘泉。
独脚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