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三个广告牌的故事,三块广告牌故事令人生气

关于三个广告牌的故事,三块广告牌故事令人生气那首诗翻译成中文大致如此:十九世纪,爱尔兰著名诗人汤姆斯·摩尔(Thomas Moore)为它重新填词,改名为《夏日最后的玫瑰》。据说贝多芬也曾亲自校订过这首歌。门德尔松用这个曲调写过一首钢琴幻想曲。后来,德国作曲家弗洛托把这首民歌用在他的歌剧《玛尔塔》里。屡受名人青睐的《夏日最后的玫瑰》就这样广为流传。《三块广告牌》海报这团令人厌弃的迷雾始于迷雾,一首阴郁的古爱尔兰民歌《夏日最后的玫瑰》拉开序幕,一如导演一贯的风格——第一幕通常由一首略带抒情的民歌开启。心机boy马丁,选了一首祖上的古爱尔兰民谣。

盛名之下的影片往往与预期有所出入——所以如果希望毁了一部影片,只要事前抬高预期就可以实现了。声名在外的《三块广告牌》观后,迎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古怪情绪,以至于那种气恼感不知加之于谁:

导演?当然是不能的,他只是虽然用着春秋笔法,但不动声色地告诉你这么一个故事。

编剧?别闹了,且别说他和导演就是一个人,但就是他不落窠臼地给剧中人安排了神鬼莫测的情节又合乎情理,已经是武林高手。

演员?怎么可能?他们每一个都沉浸在这个角色中,你绝对没有跳戏——正因为你没有跳戏,因此,剧情深深地牵动了你的情绪,你的思考,激发出了一种厌弃的“恨意”,而最可恨的是,这层恨意却不知恨谁!

关于三个广告牌的故事,三块广告牌故事令人生气(1)

《三块广告牌》海报

这团令人厌弃的迷雾

始于迷雾,一首阴郁的古爱尔兰民歌《夏日最后的玫瑰》拉开序幕,一如导演一贯的风格——第一幕通常由一首略带抒情的民歌开启。心机boy马丁,选了一首祖上的古爱尔兰民谣。

十九世纪,爱尔兰著名诗人汤姆斯·摩尔(Thomas Moore)为它重新填词,改名为《夏日最后的玫瑰》。据说贝多芬也曾亲自校订过这首歌。门德尔松用这个曲调写过一首钢琴幻想曲。后来,德国作曲家弗洛托把这首民歌用在他的歌剧《玛尔塔》里。屡受名人青睐的《夏日最后的玫瑰》就这样广为流传。

那首诗翻译成中文大致如此:

这是夏日最后的玫瑰在独自绽放着,

昔日动人的同伴都已凋落残逝,再也没有一朵鲜花,

陪伴在她的身旁,映照她绯红的脸庞,和她一同叹息悲伤。

我不会离开孤零零的你,让你单独地憔悴,愿你能跟随你的同伴,一起安然长眠。

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那花园里,让你和亲爱的同伴,

在那黄土中埋葬,不久我也可能追随我朋友而去。

当那爱人的金色指环,失去宝石的光芒,

当那珍贵的友情枯萎,我也愿和你同往。

当那忠诚的友人远去,那所爱的人儿死亡,

啊!谁还愿留在这荒冷的世上独自凄凉?

按照虾米网上的说法: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它孤独地开放,孤独地凋谢。作者用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比喻等待爱情的女子,她等待的爱人迟迟未, 她只有独自凋零,就像那朵夏日的玫瑰。

深谙爱尔兰文化的马丁不会不知道这首歌词写的内容,歌词里的怨偶心中恨,与电影里的母亲痛丧爱女也算契合一半。当我在观摩之初设定一个痛失爱女的慈母形象时,这个暴躁的母亲的性格,在更为畸形的社区里层层展露。让人惊叹于作者所做设定的真实性——真实往往不那么美好,片子里更显丑陋。

关于三个广告牌的故事,三块广告牌故事令人生气(2)

因出演《三块广告牌》,片中女主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已斩获多个奖项

观摩的时候如果你和我一样带着疑问,那么在结束的时候,你的疑问也估摸着和我的一样深深加重——这是怎样一个人要写这样一个令人讨厌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住满了令人讨厌的各种人——虽然爱着女儿但暴躁的母亲,不忠而浅薄的父亲,软弱娘炮的兄弟,轻佻不幸的女儿,种族主义与酗酒严重的警察母亲,软弱妈宝仗势欺人的警察,墙头草的同事,唯一可能略微有点良知却早亡的警长,唯利是图的广告经理,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不知道哪里迷奸了妹子的退役军人……

豆瓣上将同类型的影片与《杰出公民》放在一起,我想你会会心一笑。因为观影的过程中,导演天才般的让你怨恨出现的一切,实力展现一个“人人面目可憎的小镇”。

先是和女主人公一起怨凶手,好端端的杀人害命。再接着怨这个僵化的行政体系——人家妈妈帮女儿出气,又没碍着法律为什么不行?然后怨这个制度,为什么没有录入DNA,为什么警察连个嫌疑人都没有找到?接着怨多管闲事的牙医,独眼女郎——别人家闺女出事了伸张正义,关你什么事?然后又嫌弃游手好闲的警察局,烂醉如泥的警察——你家上司都要挂了,你怎么还觉得有接班希望而偷笑?接着你又在剧情里开始嫌弃起女主本人——他人并非都是地狱,为什么像个刺猬一样针对所有人,老公,女儿都给作没了,就差一个儿子,被学校里一顿瞎搅合——甚至觉得女儿的遭遇可能是老天爷对于她的回报!正当你以为出现了会主持公道的黑人新警长,让你以为他也许是厉害角色可以力挽狂澜,不过,事实证明,你想多了……

关于三个广告牌的故事,三块广告牌故事令人生气(3)

《三块广告牌》拍摄现场,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左),在与片中饰演警长的伍迪·哈里森说戏

唯一略带着人性光芒的警长,在安排了难忘的临终前一天后——也许出色的剧本就是要这么出乎意料,比如那三封信因为是遗愿的关系,自带权重影响人物后面半程的转变。有人觉得这是神来之笔,但我觉得太过刻意——比如那个酗酒的警察。之前,丝毫没有觉察出他除了小心眼,妈宝和酗酒外的任何潜质,甚至警徽也不太佩戴,而他居然被警长选中,成为三封邮件之一的收件人,并夸赞说:我觉得你丫很有潜力,只不过被你妈耽误了。这不免有些缺乏铺垫,也许警长人性的光芒里还带点杰克苏吧,或者是因为这个小镇实在别无选择。

于是,再没有办法享受故事的余味,并且不断被粗话脏话轰炸耳朵的时候,回想起暴戾的中年妇女、侏儒和前夫在絮絮叨叨讨论Beget这个词,瞬间想起来另一部不断讨论“Alcove”的片子《杀手没有假期》——确认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

呵!英国爱尔兰裔的马丁导演首部长篇作品正是《杀手没有假期》。

马丁与他的执念

纵观马丁导演的故事,不免想起曾经和一位德国教授关于欧洲与美国的文化差异的闲谈。欧洲人崇尚的理性的约束,而美国人更讲求天性。

关于三个广告牌的故事,三块广告牌故事令人生气(4)

《杀手没有假期》海报

如诗如画的《杀手没有假期》是我早些年,特别喜欢推荐给周围朋友的一部文艺片。拥有黑色幽默的质感,既有悲哀,也有荣誉,哀而不伤,恰到好处。那些美国游客的讽刺,以及比利时人的调侃也让人觉得笑点宜人。也许是心怀同情,或者说爱,这部片子虽然描写了不多的几个形象,大部分还是杀手,但你却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关于三个广告牌的故事,三块广告牌故事令人生气(5)

《三块广告牌》中侏儒一角由彼特·丁拉基饰演

就好像吴宇森的片子里会想到致命的橘子和翻飞的白鸽,马丁也夹带了许多从处女作开始的私货。话痨的讨论用词,对于美国人的调侃,对于前世来世的探讨,侏儒以及种族主义。

当青葱的导演成熟,看透了人间的诡诈,当再一次看这个爱尔兰裔英国导演的作品时,私货还是那些私货,态度就冷峻了不少。

这样说起来,就说通了。对比来看:

《杀手没有假期》中,欧洲的杀手错杀了小男孩,应该捍卫荣誉饮弹自杀。《三块广告牌》里,哪怕奸杀了少女,罪犯也可以无耻的逍遥法外,也有别的罪犯无耻的炫耀暴行。荣誉感什么的?没有的!

《杀手没有假期》里,黑帮头子Henry让Ken在处决Ray之前,带Ray去布鲁日度个假,算是人间美好的留念。《三块广告牌》里,只有几个月阳寿的警长决定给家人河边的美好一日,以资长久美好的留念,然后自杀,留下无所适从的家人。

关于三个广告牌的故事,三块广告牌故事令人生气(6)

《杀手没有假期》中侏儒一角由乔丹·普林迪斯(左)饰演

《杀手没有假期》里,一开口就用“不要敌视我们美国人”(而不是不要敌视侏儒)并且一嗑药就把自己化为白人代表,主张种族战争的侏儒,到了《三块广告牌》里,一个不男不女种族歧视严重的落拓南部老太太和一个向往美好却被女主伤害得遍体鳞伤的侏儒(片中唯二略被善待的角色之一)。

说起来调侃美国,2008年的《杀手没有假期》里有一组镜头特别有意思:在欧洲杀手也有欣赏中世纪教堂之美能力的同时,三个美国超重游客,毫无礼貌的问路,毫无鉴赏力的依据导游手册游览,毫无雅量的破口大骂。导演借Ray的口说到“嘿,美国佬”。而到了2018年的这部影片里,令人讨厌的一切都发生在美国和美国人身上。

关于三个广告牌的故事,三块广告牌故事令人生气(7)

《杀手没有假期》的男主角由柯林·法瑞尔饰演

十年的一端连着《杀手没有假期》一端连着《三块广告牌》,恰似导演的自陈,温情柔软留给了欧洲,粗野暴戾留给了美国。其中的细微差别在于,他对于片中角色的爱与同情,在最新的影片里稍纵即逝,大约只有山林间的小鹿,小甲虫或者是乌龟才不令人生厌。

对比到这里,你会更惊艳于《杀手没有假期里》没有作妖的Ken的遗嘱——毕竟Ray都没有打开看。而啰啰嗦嗦的三封信居然成了《三块广告牌》里后半程主要的情节动力。

为了复仇的复仇

从故事的剧情来看,本片可以归纳为“复仇父母”的故事。这种类型作为“复仇”主题的类型,从古至今,一直拥有可以让人大快人心的叙事潜力,比如成龙大哥去年年末与皮尔斯·布鲁斯南联手奉献的《英伦对决》是一个父亲为女儿讨说法的故事,略远一点,比如《飓风营救》也是超级神爸救女儿的故事。不仅救女儿,爸妈们也有救儿子的。偏一点的比如2014年的北欧影片《失踪顺序》是黑帮父亲探寻儿子死因的故事,又或者是同年美国的《白宫陷落》。

之所以能大快人心,往往因为这种复仇套路总会找到凶手——毕竟一般人都会觉得,如果没有凶手,向谁复仇呢?所以,如果小孩没死一般是动作 喜剧,如果小孩一开始就死了,一般是动作(可能是黑色喜剧)。而这一次,一开始死了的小孩因为没有嫌疑犯,导致成了一个“究竟什么鬼”的故事。——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次的编剧令人惊艳——因为,这次报仇居然连嫌犯都没有——如此的真实,真实得如此骇人。

虽然一个人对抗全世界,是美国英雄电影惯用的手法,但是对于一个脾气暴躁的不会超能力的母亲而言,复仇并没有多少实际的可行性——这听起来太像21世纪随便发生在某地都成立的真实:被炸弹无辜伤及的平民,被恐怖袭击劫持的受害者,或者可能仅仅是无辜坐上了某班失事航班的乘客……而这种真实,被马丁导演安在了美国。故事令人生气,令人无可奈何,令人默然无语。

关于三个广告牌的故事,三块广告牌故事令人生气(8)

《七个神经病》海报

写到这里,想起他在另一部也是发生在美国的犯罪故事片《七个神经病》里,也有一个杀死女儿的凶案。欧洲的父亲Hans选择了信仰,放弃报仇,而罪犯因为负罪感自杀而亡。《三块广告牌》里,凶手没有了,信仰也没有了,美国的母亲选择了报仇。也许她本来就没有什么信仰,偶尔会被导演浓重的宗教情结将美丽的小鹿联想到女儿的来世。

《七个神经病》里,Hans曾引用甘地的话“如果世间人人以眼还眼,那么最后只有瞎子”。——如果导演在2012年的《七个神经病》里,就让自己片子里的爱尔兰编剧企图创作一部“爱与和平”的电影,而美国朋友Billy用血腥暴力来重口味反讽。那么这部2018年的《三块广告牌》勾勒的一个如此令人气愤的世界,是为了讽刺以暴易暴?抑或只是给自己的人物角色走一条“不宽恕”的道路,只顾泄愤,而没有任何理性、宗教抑或荣誉约束?

在梳理了导演一贯的嫌弃美国的创作初心指导下,我很难理解,导演究竟所恨的是这世界被毫无荣誉感的美国所主导,抑或是连同这整个世界都被他看作是那么荒诞可鄙——不免多疑起导演“心恨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