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和宗教的传说:宗教节日本土化
圣诞节和宗教的传说:宗教节日本土化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农业社会以吃喝为特征的非宗教性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等已消减了以往对中国人的那股强劲吸引力。西方节日在大陆兴盛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前因下,国人有了更高的节日休闲需求,而西方节日较之中国传统节日,形式相对放松,“玩”字当头更容易接受。其实,中国的文化自信又何需用“赶走圣诞老人”这种“文化民族主义”来实现?“过圣诞节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论调可能恰恰正是一种“文化焦虑”的表现,文化不自信才会有文化焦虑。伴随国势衰微,西学之风大兴,一段时期内中国人一度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陷入过整体性反传统的文化迷局,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文化的不自信,确实曾使得不少中国人以“过洋节”为荣。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逐年走强,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位,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一种过度的文化自信亦随之而来。有观点认为,抵制“洋节”是中国人的“文化觉醒”与“抵制外来文化入侵”。在今年圣诞
在知名问答网站Quora上,有西方网友抛出“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平安夜这天吃苹果”的问题后引发热议。在Quora社区内,类似的问题并不止这一个,诸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圣诞节送苹果当做礼物”等,老外们都比较好奇。
虽然平安夜、圣诞节源于西方,但在他们的文化与过节的传统中并没有这些与“苹果”相关的习俗。
中国人向来擅长用双关语表达一些隐含的意思,正如在中国人的年夜饭中,鱼是一个必定会出现的大菜,只因鱼的谐音在中文里有盈余之意,而Christmas eve被中国人翻译成平安夜,“平安夜吃苹(谐音平)果能够带来好运”在大陆已迅速成为一种流行。毕竟,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福气,这确实很“中国”。
关于中国人该不该过圣诞节的争论由来已久,“抵制西方节日”的呼声在大陆往年也有,但显然今年更掀起了一股高潮,文化民族主义似乎正在卷土重来。
伴随国势衰微,西学之风大兴,一段时期内中国人一度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陷入过整体性反传统的文化迷局,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文化的不自信,确实曾使得不少中国人以“过洋节”为荣。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逐年走强,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位,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一种过度的文化自信亦随之而来。
有观点认为,抵制“洋节”是中国人的“文化觉醒”与“抵制外来文化入侵”。
在今年圣诞节前夕,大陆舆论场流传着“各地禁止庆祝圣诞活动,对商家出售圣诞商品、举行圣诞节促销活动大力打击”等各类抵制圣诞节的消息,更有传言称,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发出通知,严禁党政机关和高校以及中共党员参与“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宗教节日狂欢活动。
其实,中国的文化自信又何需用“赶走圣诞老人”这种“文化民族主义”来实现?“过圣诞节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论调可能恰恰正是一种“文化焦虑”的表现,文化不自信才会有文化焦虑。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农业社会以吃喝为特征的非宗教性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等已消减了以往对中国人的那股强劲吸引力。西方节日在大陆兴盛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前因下,国人有了更高的节日休闲需求,而西方节日较之中国传统节日,形式相对放松,“玩”字当头更容易接受。
中国人一直擅长对外来事物进行本土化,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当下中国化的圣诞节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宗教性。
中国的年轻一代事实上已成功实现对洋节日的本土化改造,更多是将其视为一种与朋友聚会的机会。几乎所有的“洋节”都被中国年轻人改造成了“吃喝玩乐节”、“购物节”及“恋人节”,成为“商业附加含义的继续发酵”。
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当下这个时代,文化日益世界化。在全球化时代,“洋节”伴随着西方文化流入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但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等也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影响。近些年来,不少欧美国家都为中国的春节发行生肖邮票,举行亮灯仪式,多国政要和民众也纷纷出席和参加当地华人举行的春节庆祝活动,难道这就是西方人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不取决于禁过西方节日,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新时代下的新内涵,使得新生代也能主动产生共鸣,海内外华人找到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以及民众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自信心,这些应该才是更为重要的。
对于那些担心“洋节”会影响民族认同感的是中国人来说,其实没什么好忧虑的,或许再过几十年西方人也开始流行在平安夜吃苹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