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书法需要一点风骨和逸气:笔情乐韵诗魂

书法需要一点风骨和逸气:笔情乐韵诗魂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人眼里,天地万物都是点画线条的排列组合,所以才有所谓 "天地万物一线也"和"世间无物非草书"之说。从"一画"所派生出来的仪态万端的线条群体,不但可以象征性地表现客观世界各种美的事物,而且有暗示生命和性格的表情达意功能。书法家"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含情调于纸上,穷变态于毫端"(孙过庭),扩展自己的审美心胸,使笔随势生,应机变化,乍疾乍缓,且行且留,随顿随挫,亦疏亦密,盘旋往复,极尽逆涩与弹性之妙;参差错落,争避让就,伸缩俯伸,起伏跌宕,极尽奇正之变。就在这虚与实、明与暗、断与连、松与紧、开与合的这也许就是石涛大师所说的:"审一画之来去,达众理之范围。”它用单纯的水墨,幻化出宇宙万物的色相;借助线条的变化运动、飞转旋折,体现出万般风流。线条是对客观事物经过审美体验而加以抽象的产物,其本身就是物象与情感的糅合。书法家临池挥洒,"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流溢出各种线条。而线条

书法需要一点风骨和逸气:笔情乐韵诗魂(1)

书法需要一点风骨和逸气:笔情乐韵诗魂(2)

笔•乐韵•诗魂

不久前,特意请一位篆刻家朋友制了两方印章,一曰"书者抒也";一曰"笔下留情"。我想,无情未必真艺术,更何况于书法这一心灵化的艺术呢。

有人说书法是写字的艺术,我不反对。但作为人类用以交流记事的实用性符号的文字,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何以唯独我国的汉字能够发展而成为一种艺术?这是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的。

我们的祖先以其独特的灵心慧眼,观象于天,察法于地,观日月星辰之变,察鸟兽草木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实用的同时怀着眷眷的求美之心,创造出了这"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象形文字。它单独成形,一字一意,具有显明的图像性和空间意识,不但"意美以悦心",而且"形美以感目"。这种在世界文字系统中无与伦比的"天生丽质",为她闻进艺术之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诗意的线条化。

它用单纯的水墨,幻化出宇宙万物的色相;借助线条的变化运动、飞转旋折,体现出万般风流。

线条是对客观事物经过审美体验而加以抽象的产物,其本身就是物象与情感的糅合。

书法家临池挥洒,"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流溢出各种线条。而线条的每一运动和趋向,都紧扣着书家刹那间的特殊心境与感情波动。通过线条,书家将自己锐敏而独特的艺术触角深入到事物节律的核心,捕捉着美的意象,酿造出特定的氛围。此时此刻,书家充分享受着自己的内心生活,也创造着单纯、新奇而可人的艺术世界。

这也许就是石涛大师所说的:"审一画之来去,达众理之范围。”

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人眼里,天地万物都是点画线条的排列组合,所以才有所谓 "天地万物一线也"和"世间无物非草书"之说。从"一画"所派生出来的仪态万端的线条群体,不但可以象征性地表现客观世界各种美的事物,而且有暗示生命和性格的表情达意功能。书法家"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含情调于纸上,穷变态于毫端"(孙过庭),扩展自己的审美心胸,使笔随势生,应机变化,乍疾乍缓,且行且留,随顿随挫,亦疏亦密,盘旋往复,极尽逆涩与弹性之妙;参差错落,争避让就,伸缩俯伸,起伏跌宕,极尽奇正之变。就在这虚与实、明与暗、断与连、松与紧、开与合的

对立统一中,在这黑与白、藏与露、疏与密、断与连、动与静的视角对比中,体现出和谐与制约的热情以及为理智所调节的奔腾的生命运动。

线条的这种按照一定规律有秩序的、对比而又和谐的、反复交替的运动形式,恰如音乐中通过各种音响的协调与对比、追逐与会合、昂扬与消逝一样,在动势、力度、速度、气势和节奏的鼓荡下,回环映带,自成韵律。而恰好正是在艺术里,"生命的真实,存在于赖以表达自己的‘韵律,之中"(泰戈尔)。

当然,这是一种通感,是视觉向听觉的挪移,使无声的姿致化为有声的波动,在视觉中获得听觉的感受。即禅语中所谓"耳中见色,眼里闻声"是也。通感中包含着艺术的想象和联想功能,它使我们在创作或品赏书法作品时,不但能从中感受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雄剑倚天,长虹驾海"的姿致,同时又可以感受到"长风吹林雨坠瓦"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律。

黄山谷有云:"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韵,就是风气韵度、神韵、韵律,把握住这"韵"字的要领,便可以领略到力的奋发、势的扬厉、气的贯注、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书法需要一点风骨和逸气:笔情乐韵诗魂(3)

严格地讲,一切艺术都是通向诗的。

诗,是经过心灵纯化和韵律化的感情语言的表现:书法则将这种韵律和感情线条化了。诗的感情语言和书法的点线形式,都是客观外物之美在人心灵中的凝结、提升和表露,两者具有同一的审美气质。

严羽《沧浪诗话》:"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这是诗的境界,也是书法的境界。

王義之《兰亭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书家的观照方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方法。

他们用心灵的慧眼,流盼自如地观察、体味,在”万物皆备于我"中寻找美的踪迹,并将这种感情体验诉诸于概括性的意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在中国传统书论中,所谓"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张怀瓘),"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孙过庭),就是说广博的文化知识、涵养完足,是书家赖以成功的底蕴;于笔墨线条中涵融诗的激情、气质和意境,才是书法作品真正的内容所在。书法,在诗滋育下,将物相化为情思,再现化为表现,在造型艺术中以抒情独擅胜场, 是主体心灵的交响曲,宇宙生命的大写意。

诗,不但是开启书家笔情的明匙,也是书法作品的灵魂。和所有的艺术家一样,书法家应该是诗意地存活着,他的作品本身也应当是一首诗。

书法需要一点风骨和逸气:笔情乐韵诗魂(4)

苏东坡《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这不但指出了书画艺术的内动力、意蕴和思维法则,而且也概括了历代卓有成就的书家同时又是诗人、文学家、学者的道理。重视自我塑造、精神辐射面宽广的饱学之士, 游艺之暇,谢却风尘,神悟思彻,高蹈胸怀,信笔挥洒,或慷慨激昂,或沉雄苍浑,或英挺杰烈,或温文典雅,或流丽俊逸,无不体现着万物有灵的原则,使人沉浸在独特的行情气氛和意境的陶染之中。

有墨无文,只是徒具形式的躯壳;有文无墨,犹如无所依附的游魂。文墨相兼而相发,才是书法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富有生命情调的诗化境界。

诗魂,是由书家德识学养、才情胆略等各种因素转化于笔墨线条之中的综合效 应,本为书家胸中所独有。

书法需要一点风骨和逸气:笔情乐韵诗魂(5)

书法需要一点风骨和逸气:笔情乐韵诗魂(6)

茹桂,陕西长安人,1936年生。先后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和陕西师大中文系,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艺术短期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书法作品曾参加国内外重大书展并多次获奖,先后在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和联展,并进行讲学。被评论界称其为“具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型书法家”。

书法需要一点风骨和逸气:笔情乐韵诗魂(7)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