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强基提质工程:筑基铺路促提升
持续深化强基提质工程:筑基铺路促提升质量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随着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纷纷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我国质量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高,质量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全国“质量月”主题为“推动质量变革创新、促进质量强国建设”。实际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主题都明确“建设质量强国”这一主线,其目的就是把质量强国的旗帜高举,把质量强国的强音奏响。2022年9月1日,第45次全国“质量月”活动拉开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国之基,事关民生福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质量效益。要加强政策引导,深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弘扬工匠精神,落实主体责任,走
2017年,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召开。
国家主席向大会致贺信:“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质量。千百年前,精美的丝绸、精致的瓷器等中国优质产品就走向世界,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今天,中国高度重视质量建设,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努力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良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
2021年,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召开。
国家主席向大会致贺信:“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中国致力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9月1日,第45次全国“质量月”活动拉开帷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国之基,事关民生福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质量效益。要加强政策引导,深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弘扬工匠精神,落实主体责任,走以质量取胜的路子,着力依靠创新推进质量攻关,打造集质量、标准、技术、品牌等于一体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锻就中国质量、培育中国精品。要聚焦民生关切,创新监管方式,坚持对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开展质量惠民行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要提升服务效能,广泛开展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助力企业不断增强质量发展能力。各方面共同努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为建设质量强国把脉定向、擘画蓝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质量强国的号角声愈发响亮、催人奋进。
2022年,全国“质量月”主题为“推动质量变革创新、促进质量强国建设”。实际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主题都明确“建设质量强国”这一主线,其目的就是把质量强国的旗帜高举,把质量强国的强音奏响。
质量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随着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纷纷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我国质量竞争力水平不断提升,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高,质量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首次将“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作为“发展质量效益改善”指标纳入其中,实现了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在统计公报中零的突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的统计调查样本共覆盖制造业的29个行业。根据国家年度统计公报,2016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分别为93.42%、93.71%、93.93%、93.86%、93.39%、93.08%,这意味着我国的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6年都在93%以上。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质量可靠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78。同时,我国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重点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稳定在“比较满意”区间。
2021年末,全国共有国家质检中心869家。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和服务认证机构932家,累计完成对87万家企业的认证。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815项,其中新制定1900项。2021年全年授予专利权460.1万件,比上年增长26.4%;有效专利1542.1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270.4万件。
从 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0%。新能源汽车产量367.7万辆,比上年增长152.5%;集成电路产量3594.3亿块,增长37.5%。2021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887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5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5亿户。随着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与制造业规模实力的进一步壮大,质量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发挥典型引领效应,推动质量强国建设,是质量工作取得成效的有力措施之一。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点名激励在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10个地方,其中既有发达地区的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闵行区,也有中部地区安徽省芜湖市,以及西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四川省绵阳市。质量强国建设已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地区,市场监管总局将在质量工作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帮扶、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从历史成绩看,根据发展阶段制定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办、一代接着一代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既明确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提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在衔接两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推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效果明显、影响广泛、意义重大。
质量强国建设直接关系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当前消费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消费时间和空间明显拓展,品质消费需求必将快速提升,必须发挥好质量引领作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通过质量升级倒逼消费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
质量强国建设涉及衡量国家竞争力的众多指标,是中国产业由大到强的重要体现 。在汽车 、家电、服装等各个领域,中国已是产业大国。我国年产近3000万辆汽车,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产量占全球比重超50%,但在汽车自动变速器、芯片以及操作系统方面,在家电的智能健康、时尚个性、高端消费、绿色低碳等方面,在中高端产品的竞争力方面,还有空白和短板。
质量强国建设是百年大计,既有大方向,也有无数小目标。开展好全国“质量月”、中国质量大会、中国质量奖等重要活动,落实好《质量发展纲要》等政策文件,都要求我们要不断突破旧格局,制定新目标,完成新任务。
政策规划指引发展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关注发展质量,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质量强国放到了战略高度,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完善质量工作的顶层设计,出台并完善一系列政 策,从高位推动质量强国建设。2012年,国务院印发《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首次提出建设质量强国。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并再次强调建设质量强国。2017年9月,我国质量发展史上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印发,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作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抓紧出台推动质量提升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我国也不断完善质量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截至2021年9月,我国建立了以《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27部法律法规、138部行政规章为主干的质量法规体系。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健全宏观质量政策体系”“建设适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质量基础设施”“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2022年8月,为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凝聚工作合力,国务院正式成立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推动完善质量工作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审议重大质量政策措施;统筹协调质量强国建设工作,研究解决质量强国建设重大问题,部署推进质量提升行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全国“质量月”活动等重点工作;督促检查质量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场监管总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该举措表示我国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协调机构和议事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必将统筹推进我国的质量工作,推动我国质量强国建设。
质量为先激发发展活力
十年来,我国坚持“质量为先”,坚定不移地建设质量强国,激发质量创新活力,将质量突破作为中国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予以重点推进。我国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责任制,完善质量考核激励机制,逐步构建起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2012年,我国设立了中国质量奖制度,树立质量管理标杆,不断推广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激励质量管理创新,引导广大企业和组织不断促进质量升级。从2014年开始,我国定期举办中国质量大会,以展示中国质量发展成就,加强质量领域国际合作。通过建立实施质量工作考核制度、设立中国质量奖、举办中国质量大会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我国走出了中国特色质量发展之路,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
当前,质量提升行动已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实施。近年来,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提出了实施质量强(兴)省战略,2877个市县开展质量强市(县)活动,覆盖超 过全国90%的市县行政区域,为质量强国建设奠定有益的实践基础。特别是28个省份的180个市(区、县)申请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152个城市获批创建,31个城市正式命名,有效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175个城市、2.7万家企业参与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391个城市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今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建立本地区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本地区质量工作。
在部分质量工作先进典型地区,已经建设了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示范应用平台和“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并带动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四川绵阳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绵阳市共有获证检验检测机构160家,位居全省第二。绵阳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660件。在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经开区、游仙区等地,绵阳市市场监管局先后建立起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组建起由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110余名专家服务队和由机关、检验检测机构等工作人员组成的100余名综合服务队,开展上门服务,服务企业3100余家,现场解决企业问题7200余个。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在部署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提升行动”试点工作时,通过质量认证手段,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先进方法导入小微企业,帮助小微企业建立符合行业发展和满足自身需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全面提高小微企业自身质量管理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破解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认证难题,助力小微企业成长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市场供给产品和服务质量。截至2022年7月,全国各地共出台265项激励政策,累计为超过9万家企业免费培训37.4万人次,127家认证机构为36个行业的5639家小微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其中1065家企业新获得ISO 9001认证,取得明显成效。
2021年,我国探索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技术帮扶的衔接互动,开展产品质量技术帮扶“巡回问诊”活动,面向2900多个产业聚集区、6万多家企业,开展质量技术帮扶,助企提升工业产值62.7亿多元。2022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面向质量问题较多的重点产品,面向关系民生福祉的广大中小微企业,面向行业质量发展瓶颈明显的产业聚集区,组织开展质量技术帮扶,以补齐产业发展质量短板,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有效提升市场主体质量竞争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基础设施支撑蓝图远景
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主要包含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并称为国家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质量基础设施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计量是质量控制的基石与根据。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计量体系,具备了较好的测量基础。截至2022年7月,我国已批准发布1800余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2700余项部门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在交通、海洋、气象、测绘、环保等专业领域,以及光伏、智能网联汽车、卫星导航等产业,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为开展测量活动提供了技术规则和依据。国家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不断迈上更高水平,截至2022年1月,我国获得国际互认的国家校准与测量能力达1779项,位居世界前列。
标准化引领着技术进步与质量提升。通过标准化改革,我国构建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2021年,我国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815项,其中新制定1900项。同时,我国国际标准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最新统计显示,我国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达到95%以上,国际标准化贡献率进入全球前五。质量强国战略离不开高标准的引领和支撑,构建先进、有效、适用的国家标准体系,能够为产品、服务质量评定提供技术依据,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更好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要,增强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
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为主要内容的合格评定塑造质量品牌、建立质量信任。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颁发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证书302万张。其中,产品认证(包括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和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139.1万张、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57.6万张、服务认证证书5.3万张。我国颁发认证证书和获证组织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为适应高端消费、智能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的趋势,我国大力推行绿色产品、智能家电等高端品质认证和商品售后服务、健康等服务认证,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我国的检验检测市场也进一步发展并规范。从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51949家,同比增长6.19%。2021年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6.84亿份,同比增长20.58%,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187.31万份。2012年,我国国家质检中心建成数量为509家,2021年全国国家质检中心成长为869家,国家质检中心建设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针对中小企业质量基础能力薄弱、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的堵点、痛点,我国深入实施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2020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正式在全国启动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在内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行动,并在2021年5月聚焦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行 动,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资源有机融合,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支撑引领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升级。
近年来,我国质量管理体系日臻完善、产品与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但质量强国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各地区、各行业进一步抓重点、攻难点、通堵点、补短板、强弱项,破除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障碍。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全面提升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程中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以打造更具质量竞争优势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与“质量”密不可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质量强国战略的基础支撑,也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质量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刘虎沉认为,质量是产出来的,也是市场竞争出来的。有效持续推动质量强国战略,关键在于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完善质量提升市场化运作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提升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 。新时代 新征程开启了质量强国建设的新篇章。在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建设质量强国,重任在肩、使命如磐。我们要勠力同心,踔厉奋发,各尽所能,携手共治,积极 推动质量 进步,不断提升我国产品品质和质量总体水平,为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的质量安全支撑,把质量强国建设的蓝图绘到底,不断攀登质量强国建设的新高峰。
作者为井澈
来源:消费指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