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讲座简讯,高校讲座不靠海报靠公号
学校讲座简讯,高校讲座不靠海报靠公号曾大兴记得,人生听的第一场讲座是导师张国光先生以“两种《水浒》,两个宋江”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现场的大教室像现在的阶梯教室一样大,挤满了学生,连非中文系的学生也来听,迟到的学生想挤都挤不进去。“当时的讲座仅仅在食堂门口张贴一张海报,同学们便奔走相告。”他说,大家对知识的渴求极其强烈,讲座现场往往人山人海,连走道都坐满了人。文/广州日报记者陈翔 通讯员庭忻、黄璇、雪君、书艳、晶莹中文系教授:贴张海报现场就人山人海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回忆道,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当时自己高中毕业已有三年,终于在1978年入读湖北大学。那时全国各地的名家只要来到武汉,就会到学校开讲,像著名的古汉语学家王力、作家姚雪垠、黄宗英等。
白岩松在暨大演讲。 广州日报记者庄小龙 摄(资料图片)
著名作家叶辛在中大演讲。广州日报记者骆昌威、王维宣 摄(资料图片)
如今大学校园娱乐名人讲座风行 学术讲座受冷落 高校用新手段推广讲座
“那些充满温度和新意的学术讲座,是高校校园最美的风景之一。”近日,一位媒体人在博客撰文,引发人们对讲座如今尴尬处境的热议。尽管很多学生热衷参与名人、娱乐类的讲座,但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认真在听,“主要是在拍照发朋友圈,讲座的主办方对此也是哭笑不得。
文/广州日报记者陈翔 通讯员庭忻、黄璇、雪君、书艳、晶莹
中文系教授:贴张海报现场就人山人海
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回忆道,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当时自己高中毕业已有三年,终于在1978年入读湖北大学。那时全国各地的名家只要来到武汉,就会到学校开讲,像著名的古汉语学家王力、作家姚雪垠、黄宗英等。
“当时的讲座仅仅在食堂门口张贴一张海报,同学们便奔走相告。”他说,大家对知识的渴求极其强烈,讲座现场往往人山人海,连走道都坐满了人。
曾大兴记得,人生听的第一场讲座是导师张国光先生以“两种《水浒》,两个宋江”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现场的大教室像现在的阶梯教室一样大,挤满了学生,连非中文系的学生也来听,迟到的学生想挤都挤不进去。
曾大兴在1990年到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只要是感兴趣的北大讲座,他都会去听,比如地理学专家侯仁之、文艺评论家谢冕和经济学家厉以宁等主讲的讲座。
心理学教授:在“遥远的后排”膜拜讲师
广州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陈少华说,第一次听讲座是在大二,那是研究心理统计学的张厚璨教授的讲座。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引导下,自己第一次去感受另一种传授知识的方式。
“那回听讲座的人特别多,我只能坐在遥远的后排对讲师投以崇拜的眼神。在我看来,讲师为学生们提供的是其研究领域中最精要的知识或经验,这一点,是普通课堂无法比拟的。”
“讲座粉”:
有趣的讲座
胜过看电影
资深媒体人朱学东说,现在讲座“盛况早已不再”,但“充满温度的讲座,仍将是其他学习方法不能取代的。”
在广州,讲座仍为大学生们喜爱的学习载体。微信公号、微博公号也有不少大学生自发宣传各个高校的讲座信息。在中大、华工、暨大、广大等高校,品牌讲座经常爆满,一些热门讲座只好采取提前在现场派发免费门票的方式避免拥挤过度。
在“讲座热门人物”中,除了丁磊这样的新经济英雄,作家余华、周国平,艺术家张铁林,个性官员罗崇敏,学者葛剑雄等也大受热捧。比如周国平在暨大讲座中曾说,孩子是一个小动物,也让大人变成了单纯的大动物。“平时当人类当得很累,当动物的滋味好极了!”
为了让学生在讲座中不刷微信,主讲者也尽量找新的角度,用专业讲好故事。前天,暨大艺术学院教授曾振伟主讲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时,提出几个很应景的问题:应聘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约会该如何穿着打扮?新房如何布置?
“这些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对色彩的感觉。”他说,他用“一个煎蛋的色彩变化”提出了“关于色彩的危机论”。
“听有趣、有意思的讲座,比看电影感觉还好。”学生姚斌说。已经工作7年、自称“讲座粉”的廖树琦说,他在工作后一直坚持听各个高校有趣的讲座。
媒体记者:
讲座像是一座桥
媒体记者梁健敏毕业于广州大学,她在大学开始接触讲座。梁健敏回忆,那时她常跑到不同学院张贴讲座海报的地方,关注每一条讲座的消息,甚至跑到其他大学,不放过任何一个听讲座的机会。“在我看来,讲座就像是一座桥梁,它能够让我用另一双眼睛看到学校外面的世界。”
作为一名文科生,梁健敏第一次听的讲座却是偏理科的。那是一场由广东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樊军辉教授主讲的关于天体黑洞的讲座。这场讲座激发了她对天文学的极大兴趣,第二天就跑去图书馆借了霍金的《时间简史》。现在很多人看一些有关“星际穿越”题材的电影都会大喊“费脑子”,但梁健敏总能很好地理解其中一些原理。
娱乐讲座受热捧
学术讲座遭冷落
广州大学记者团的学生记者说,他们在日常采访中发现,相比专业、学术类的讲座,当下名人、娱乐类的讲座更受学生热捧。
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夏德勇认为,学术讲座的主讲人在选题时应当做调查,看主题是否能引起学生兴趣,讲座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贴近学生的需求。此外,主讲人应该把深奥的学术性话题转变成有趣的、浅显易懂的话题,这样才容易让学生接受。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小周说,虽然很多学生愿意参与名人、娱乐类的讲座,但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认真听,“主要是在拍照发朋友圈,对于这种现象,讲座的主办方也是哭笑不得。”
中大 博雅讲座
博雅讲座,前身是“中山大学中外优秀文化讲座”,于1994年10月开办,立足于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大方向,涉及音乐、文化、政治等方面,多元内容堪称“博”,深刻内涵可谓“雅”。被邀请到该讲座的讲师皆是在各自研究的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或在学术上有公认成就的大家。
想了解更多有关博雅讲座内容,可进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官网查询。
华工 “世纪木棉”讲座
“世纪木棉”取意木棉,寓意每位木棉的主讲人都是人们心中的英雄。该讲座创办于2003年9月,主题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管理科学三大板块,迄今为止有近五万人次到现场聆听。做客该讲座的不仅有华工的资深教授学者,还有校外知名的企业家以及社会知名人士。
关注微博“世纪木棉”和微信公众号“华南理工大学学生会”,便可了解最新动态。
暨大 百年暨南文化讲堂
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由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主办,主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欣赏和现代科技等各领域,被邀请开讲的是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政界的知名人士。
讲座相关信息会提前一周以海报和网上通知的形式发布。进入“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官网即可获得更多资讯。
广大 博学、引智讲坛
“博学”意谓广猎知识,暗合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该讲坛于2004年12月7日正式启动,旨在把符合时代特征、大学特色、青年特点的最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主题涉及面广,涵盖艺术、文学、天文、环保等学科知识。校内外著名专家曾汇集于博学讲坛,让知识与思想在此传递。
相比于博学讲坛十年的历史,引智讲坛虽是成立于2014年的“新生物”,但仅仅一年便有20个海外专家开讲,今年也将有33个国外学者莅临。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是广州大学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智项目促进了该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让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教授交流,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想知道这两场讲座近期的相关信息,登录广州大学官网首页学术动态处查看。
广州中医大 杏林大讲堂
杏林大讲堂,作为该校最广为人知的学术文化品牌活动之一,自2007年创立,至今已走过8个春秋,每三周举办一场,已圆满举办128场特色讲座。杏林大讲堂以中医药学术主题为主,兼有其他综合性主题,引导杏林学子学习中医药知识,正如讲堂的标语所言:“杏林名家,家家有精华;杏林讲坛,坛坛是佳酿。”
关注公众号:杏林团学汇,即可获得杏林大讲堂的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