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诗经的看法和理解:为什么要让孩子读诗经
孔子对诗经的看法和理解:为什么要让孩子读诗经最醇厚的德性光辉最高级的审美趣味我说的这部经典,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以说,《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情感基调
原创 安斌 东西儿童教育 2022-10-23 发表于四川
大家好,我是安斌。
一直以来,我都很推荐家长给孩子读这样一部经典。
这部经典诞生在中华民族的春天,它像春风一样直抵人心,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像春草一样清新素朴。
我说的这部经典,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可以说,《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化:
最基本的情感基调
最高级的审美趣味
最醇厚的德性光辉
读懂了《诗经》,就和中国文化有了心灵上的契合,也就可以随之读懂大多数中国古典诗词。
读《诗经》这个事儿如此重要,所以连孔子他老人家也不厌其烦地说了不止三遍。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从孔子关于《诗经》的言论中,挑了三句最贴近孩子的,跟大家分享~
/ 01 /
"不学《诗》 无以言"
“不学《诗》,无以言”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
这个话是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孔鲤说的。
孔鲤出生的时候,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认为这是莫大的荣幸,就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着出神。
孔鲤小步快走,匆匆经过。
大概这天孔鲤要出去玩,不得已经过庭院,满心希望不要引起注意,结果还是老爸叫住了。
然后孔子问话了:“学《诗》乎?”
学《诗经》了吗?
敢情儿子不是自己教的,学没学《诗经》,孔子也不知道。
孔鲤只好说,“还没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
于是,孔鲤就乖乖回去学《诗经》了。
因为这个故事,“鲤庭”“庭训”就成了家庭教育的代名词。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自有他的道理。
在春秋的外交中有一种“赋诗”的传统,所谓赋诗并不一定是创作诗歌,更多的是引用《诗经》中句子,进行交涉、酬答,含蓄委婉地表达外交辞令,因此《诗经》是先秦贵族的必修功课。
比如,春秋末年,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带着吴国军队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一时间楚国几乎亡国。
楚国的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国,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秦国决定出兵救楚。
为了向申包胥表达自己与楚国同仇敌忾的决心,秦哀公赋了一首《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一首《无衣》,免除了楚国亡国的噩运。
这种“赋诗”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后代,比如古人常常通过诗来寄托一些隐微的情感。
唐玄宗时的名相张九龄受到奸臣李林甫的猜忌,为免遭其迫害,张九龄写了一首《咏燕》以寄意。
咏燕
张九龄〔唐代〕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海燕本是多么渺小,
趁着春天偶然到来。
忘了自己出身微贱,
只见玉堂大门打开。
双双飞进绣楼朱户,
几回徘徊高车华轩。
本无意于与人争斗,
鹰隼切莫把我忌猜。
李林甫看到这首诗,知道张九龄无意与自己争斗,不久必退,便没有继续陷害他。
“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学习《诗经》可以让语言表达含蓄优雅。
/ 02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的比兴手法,常常就眼前的景物展开联想,所以诗句中会有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有人仔细统计了《诗经》中的草木虫鱼数量,共计有113种草,75种木,39种鸟,67种兽,29种虫,20种鱼。
比如《诗经·周南·关雎》: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龙胆科的草本植物,别名水荷叶,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形睡莲,小巧别致,鲜黄色花朵挺出水面。
再比如《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仓庚,指的就是黄莺,一种叫声悦耳的中型雀类。
延续着《诗经》的传统,鸟兽草木一直是中国古诗词吟咏的对象。
比如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写初春的消息: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再比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写初夏的时令: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范成大〔宋代〕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古代读书人追求博物广知,因为在他们看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道无处不在。
正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所说: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
古人正是从对一鸟一兽、一草一木的细微体察中,感受着天地的仁心。
/ 03 /
"温柔敦厚 《诗》教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出自《礼记·经解》,意思是:《诗经》的教诲,使人温柔敦厚。
啥是温柔敦厚呢?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温柔敦厚,就是情感中和,有所节制。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而不流于过分,悲哀而不陷入惨伤。
比如《诗经·周南·卷耳》写一个妇人怀念在外远行的丈夫: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登上那高高山冈,马儿病得眼发黄。姑且大杯斟满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虽然很悲伤,但还是姑且借酒消愁,强打精神。
再比如中秋节我们读的苏轼的《水调歌头》。
虽然独在异乡,思念亲人,苏轼没有陷入哀伤,而是笔锋一转: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也许你要问了,诗歌不是表情达意的吗?不放飞自我怎么能酣畅淋漓呢?
其实,过于激烈的表达反而容易流于肤浅,情感加以节制会显得更加深厚。
就像清浅湍急的溪水在石间流过,会发出震耳巨响;长江大河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反而会悄然无声。
“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诗经》为中国人奠定的情感基调。
这个情感基调,让中国人高兴的时候不至于忘形,悲伤的时候也不至于消沉。
读《诗经》,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
EASTWEST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了孔子关于《诗经》的三句话:
“不学《诗》,无以言”
——表达优雅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博物广知
“温柔敦厚,《诗》教也”
——情感醇厚
看得出来,《诗经》不仅仅是语言文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
所以,再次推荐大家让孩子读《诗经》。
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
《诗经》的文字太古奥,孩子读起来有困难怎么办?
就我的经验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对于刚开始读经典的孩子,不求甚解、只管诵读的态度是最好的。
既然不求甚解,无论语言文字是难是易,只要解决读音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无非都是声音和图像,并没有本质差别。
所以,最好找有注音的读本,配合听音频来读。
比如中华书局就出有诵读本。
如果想保证注音的权威性,可以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程俊英先生注释的《诗经译注》,不过因为这本书的注音在注释里面,而且主要是针对难字,读的时候稍微费一些事,我建议家长可以帮孩子先标注好读音。
听孔子的话,还等什么,赶快读起来吧!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