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路上最美故事:三年援藏路一生高原情
援藏路上最美故事:三年援藏路一生高原情“来之前,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经常跑现场的路桥人,风吹雨打,风餐露宿早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即使这样,缺氧、缺水、经常断电的现实情况一度让我感到崩溃。”张立江说,他援藏的地方叫作阿里地区札达县,札达县因土林地貌名扬海内外。刚到札达县,他便遭遇了“三个不知道”:不知道吃没吃饱,不知道睡没睡着,不知道生没生病。行动时,动作稍微快一点就会气喘。夜里经常因为缺氧而被憋醒。睡眠和心律不齐是张立江到札达县后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高原反应,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到现在我仍记得第一天到札达时的情景:车子随着蜿蜒曲折的道路驶入了土林,周围的景色猛的映入了我的眼帘,一下子忘掉了一路的疲惫,我被它的壮丽震撼到了:两边土林一道道纹路,镌刻着年代的记忆,形状千奇百态,可以随你想象,它们像宫殿、像塑像,像《水经注》的上古神兽……”张立江告诉记者,2019年7月由公司推荐,河北省委组织部批准,他作为河北省第九批
来源:【邢台日报-邢台网】
邢台市交建集团邢台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张立江
三年援藏路 一生高原情
援藏三年,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札达县交通运输局张立江见证了札达巨大的变化。县城实现了24小时供水,改变了群众的生活习惯,大家用上了洗衣机、热水器,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改写了当地农牧民“晴天扬灰路、雨天两脚泥”的历史,解决了人居环境“脏、差、乱”的问题,让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街上的路灯更美更亮了,每当夜幕降临,整条街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感觉,到了某个大都市一样,吸引人们驻足观赏、留影纪念……
“与海拔比高度、与草原比辽阔、与风沙比坚韧、与雪山比纯洁。在这里我们缺氧不缺精神,牢记援藏初心,践行援藏使命。”张立江说 2003年7月入职邢台路桥以来,“团结、奉献、拼搏、进取”的路桥精神便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在集团党委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嘱托下,他将路桥铁军精神带到了三年援藏的工作和生活中。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丽芳 通讯员 翟丽云文/图
初到札达“我的身心都受到洗礼”
“到现在我仍记得第一天到札达时的情景:车子随着蜿蜒曲折的道路驶入了土林,周围的景色猛的映入了我的眼帘,一下子忘掉了一路的疲惫,我被它的壮丽震撼到了:两边土林一道道纹路,镌刻着年代的记忆,形状千奇百态,可以随你想象,它们像宫殿、像塑像,像《水经注》的上古神兽……”张立江告诉记者,2019年7月由公司推荐,河北省委组织部批准,他作为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进驻西藏,到阿里地区札达县交通运输局进行为期三年的援助工作。美丽的札达就位于土林的深处,象泉河畔。在这里,他由衷地感受到亲切和温暖。
“来之前,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经常跑现场的路桥人,风吹雨打,风餐露宿早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即使这样,缺氧、缺水、经常断电的现实情况一度让我感到崩溃。”张立江说,他援藏的地方叫作阿里地区札达县,札达县因土林地貌名扬海内外。刚到札达县,他便遭遇了“三个不知道”:不知道吃没吃饱,不知道睡没睡着,不知道生没生病。行动时,动作稍微快一点就会气喘。夜里经常因为缺氧而被憋醒。睡眠和心律不齐是张立江到札达县后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高原反应,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除了高原反应,在张立江看来,当地最大的不便还是用水和停电,张立江和室友要用水桶去固定的地方打水,他们往往要抬着水桶,一步一喘,挪动着将水抬到三楼宿舍。此外,电力供应很紧张,特别是冬天,河水封冻,靠水力发电的设备无法运转,所以供应就会吃力。缺水、少电的冬季,他和队友们会多套几件厚衣服御寒。“在高原,随着高度的攀升,缺氧考验着身体和意志,每一次呼吸都会提醒你生命的重要。在这里生活、工作,需要的不只是生存能力,还需要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力来支撑。”张立江说。
“我们援藏队的领导非常尽职尽责,对我们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张立江说,刚入西藏,经历着高反的困扰,生活上、工作中遇到许多难题,大家相互鼓励共同克服。尤其第一次下乡经历,更加坚定了信念,要为札达的发展贡献力量。“记得那一次,是在海拔5700米的地方,我连走路就像是双腿灌了铅一样,但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我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就是不辞辛苦劳动的筑路人,即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他们仍有序地工作着,从他们有力的步伐和坚定的眼神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是‘两路精神’,也正是他们让我知道,跟他们相比我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不算什么。经历了,克服了,我真正理解了河北援藏精神:与海拔比高度、与草原比辽阔、与风沙比坚韧、与雪山比纯洁。在这里我们缺氧不缺精神,我们牢记援藏初心,践行援藏使命。”张立江说。
牢记使命“我的足迹踏遍札达每寸土地”
援藏前,张立江是邢台路桥的一名优秀职工。而在札达县交通运输局,他担任临时党支部宣传委员职责,同时负责技术管理和技术援建工作。
在札达,“最怕的”是下乡,途中到处都是险山激流,道路崎岖难行。由于路险,距离札达县几百公里的边境乡镇萨让乡、底雅乡、楚鲁松杰乡等几乎所有去过的人都不愿再次涉足,而交通人却是那里的常客。
张立江已经记不起有多少次下乡,每年的7、8月份正是札达县雨水最多的月份,由于全县道路位置的特殊性大多都是山路,这个时候也是发生公路水毁最多的时候,为了排除隐患,张立江与同事赶山路到现场进行勘察,近的百十来公里山路,远的就是在一两百公里山路以外,有的时候往往是往返两三天才能完成一次勘察。为了深入现场,了解一手信息,他跑遍了札达县六乡一镇,对札达县境内180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情况了如指掌。“尤其是在海拔5800米的工地检查时,说一句话就要喘很久,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有一群乐观的、奋勇的筑路人在工作,他们让我佩服,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我克服困难做好自己的工作。”张立江说,他先后参加“香孜乡旅游环线工程”“那不如至札达县香孜乡”札达县段等工程验收,验收中恪尽职守、严格把好质量关。
“要致富,先修路”,随着脱贫攻坚
工作的深入推进,札达县交通运输局把2020年的8个重点交通脱贫项目确定为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交通先行”作为脱贫攻坚的“开门钥匙”,全力打通扶贫公路“最后一公里”。而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高级工程师,援藏工作队技术人员,张立江承担了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
为了尽快开始施工建设,他历经一个星期,往返行程2500余公里,组织设计、监理和各施工单位进行各施工点桩位交接工作。项目自2020年6月份陆续开工,跑现场便成了家常便饭,跑完一遍现场几天下来一、两千公里成了常态。截至2020年年底,除萨让乡的项目因为道路原因未进场开工外,其他项目均已竣工并验收合格。“截止到2021年年底,所有建设项目已全部竣工并验收合格,也进入到后期评审阶段。看着当地百姓露出的笑脸,我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张立江说。
“我已经深深融入到札达这个大家庭中,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札达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每次下乡或者出差返回的途中,远远地看到县城的轮廓,就感觉到家了。”张立江说。三年的援藏生活,学到的是精神,磨炼到的是意志,得到的是肯定。他是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会传递好援藏的接力棒,继续为建设家园作贡献。
本文来自【邢台日报-邢台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