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国画杨柳依依作品,华州翠竹林飘逸出的绿韵情丝

国画杨柳依依作品,华州翠竹林飘逸出的绿韵情丝抬头仰望家乡的蓝天白云,阳光穿透竹叶,落下斑驳的'影子。竹影摇晃,是流动的五线乐谱;风吹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穿行于林间,看竹影婆娑,听清风鸣蝉。一曲曲古筝琴韵在山间流淌,一幅幅水墨丹青在林间挥毫。几十年未尝亲近家乡翠竹林,几十年未尝闻家乡竹叶之清香,可儿时天真的笑声依然荡漾在竹林上方,这里有我童年的梦幻。离别家乡的竹林,参加工作后,面对留存着我天真烂漫童年的欢笑、快乐的竹林,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年懵懂的孩童,对竹子已不是当年那么简单的认识,我不仅更加钟爱竹子,而且较为深刻地懂得和理解了竹子的秉性。我尤其喜欢家乡竹海的那份神韵,竹韵轻飘,竹香满溢,摇曳着雅致婉约的诗情画意,让人心驰神往。古今往来,竹之俊逸挺拔确实令文人墨客如痴如迷,品竹、说竹、赏竹、画竹是一项闲情逸致的高雅爱好,也代表着一种思想文化的趋向和精神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竹、松、梅誉为“岁寒三友”,把梅、竹、兰、菊誉为“

华州翠竹林飘逸出的绿韵情丝

作者 孟宪春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好多事,好多人,被时光的流水冲刷掉,但四十多年前家乡青翠的竹林,却是我心中永远的爱,我心中的竹林依旧。闲时找出横卧于抽屉中的竹笛,那宛转悠扬的牡羊曲又一次回荡在耳畔,一根翠竹,笛于深幽。随升起的霞光、伴落日的夕阳,一串音符,栖息在淡淡的琴弦上,似水淌过浮华,似情缠绵清泉。

国画杨柳依依作品,华州翠竹林飘逸出的绿韵情丝(1)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华县“绿竹千亩” 选自华县志

小时候,少华山下,绿竹千顷,一片片竹林荡绿韵,竹林幽处轻漫 陶醉在幽幽的绿波之中,静静地在竹林中穿行,看竹身在风中摇曳,体味着这种自然的绿韵。放眼碧波荡漾的少华竹海 青翠欲滴,微风拂面 宁静幽雅间回旋着清新的竹香。漫步竹海中,抬头仰望是竹枝竹叶 足踩漫长竹径,左右是竹林竹丛。林中有竹溪潺潺,不愧是绿色世界,竹林海洋,因林海地势凹凸与竹枝高矮搭配的巧夺天工,形成了“竹岭”、“竹谷”、“竹丘”。真是“横看成波侧成浪,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识竹海真面目,尚需心在神韵中。” 无数根或细如发,或薄如纸的竹篾在竹编艺人手中一丝又一丝地纵横交织,用指尖轻轻触碰滑动,翻飞穿梭的是心中说不尽道不明的来来回回情丝,从竹编工艺品上透射出来的纵横交织的乡愁技艺与情愫,不禁使人们感受到绿竹飘逸的神韵、竹编艺人们的工匠精神,让我时刻眷恋着,远离故乡时日越久,我对那片竹林的眷恋之情就越浓。因而,我时时在寻找机会叩问心田,再去见见那片翠竹林,以了却心中那份渴望。

环绕小山村的青青翠竹已和我的童年一样只留在记忆之中了,连片的竹林把少华山下的孟家河村妆扮成翠绿欲滴的世界,袅袅婷婷的竹子齐齐伸向天际,似我童年那高不可攀的梦想,似剪的竹叶把春夏秋冬一一剪去,只留下片片破碎的回忆。多情的微风,把竹的清香送入鼻息,沁人心脾,无比的清纯,溶入深深的记忆,时时回味。竹影摇曳的日子已成过去,只有那编有美丽图案的竹席依然在夏日里伴着怕热的我,失去生命力的竹子整个被用作了晾衣服的工具,长年的日晒雨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绿色,变成了泛黄的回忆,那一根挨着一根的翠竹,挺拔而又笔直,无论春夏秋冬,总是那么生机勃勃,清翠欲滴,仿佛在用一节节身躯,丈量着漫长的岁月...... “月扫曲梢烟蒙胧,风惊晓叶如闻雨”。在外的日子,我总是思念家乡的竹林,不仅因为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世纪轮回,而且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难成长,竹林里留下过我无数的欢乐,家乡那片一望无际的竹林里飘溢出的竹影神韵和指尖翻飞纵横的乡愁技艺见证了建党100周年带来的时代变迁。那片浩瀚无边竹林借着风舞得正酣,一团团绿色的波涛涌来涌去,随风飘来的竹涛绿韵别是一番意境,特别是家乡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小时候,不知道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那些赞美竹子的诗句,只记得一踏进眼望不到边的竹林,满眼的就是一片湿漉漉的翠绿。脚下的竹林小径,弯弯曲曲,时而高,时而低。走上去颇有风味。两旁的竹子,都还隐 藏着一份翠绿。那些已经长高了的竹子旁边,还有几棵小小的竹笋。要是不仔细观察,在这 蒙蒙胧胧的雨天,或许还发现不了吧。那光滑的竹子上挂满了初春的雨滴,从鲜嫩的竹叶上滴下来,又顺着竹竿,飞快地滚进了泥土里。我十分高兴,我这个自小在这竹林的孩子,每年亲眼目睹所谓“雨后春笋”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又让我对雨有了新的印象。雨后的竹是清新的。太阳一出来更清香。宁静的夜晚,玉轮渐别上稍,凉风拂过脸颊,我独自在竹林之中其乐无穷。皎皎月光带着清 幽泻了一地碎花,几滴冰水打着竹叶,都融入了一片月色。置身这青绿时空 ,纤巧清秀、柔弱飘逸的小竹子,它修长妩媚的身躯,好似苗条的妙龄少女,挺拔粗壮的高大翠竹,它的姿态似威武的坚强战士。竹叶细细的、绿绿的、长长的,一阵微风拂过,竹叶飘动,“唦唦”作响,像是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时不断摆动的手指。竹子全身的异色已渲染上这绿意之趣。迷失的双眼饱受着这绿意清新的缠绕,轻柔绵长的清风中偶有劲风挤入,使得竹枝上端不时轻盈的摇逸,并着青叶的妖柔舞动,演奏出悠扬顿挫的沙沙韵律。沉静于这风起竹舞的沙沙之乐,让凡尘撩乱的心境融入这舒缓悠扬的梵音之中,得以宁和,好似空灵。轻风中调和着竹叶的淡淡清香,清新扑鼻,深吸一口,让肺腑的每个角落沁入这神清气爽的清新。一大片竹林,成了我童年的乐园,白天,竹林更是小伙伴寻找快乐的好地方,一起捉迷藏,挖竹笋,爬竹竿,搭秋千,每到夜幕降临,全村的小伙伴会聚在一片大的竹林里一起摇竹,每人抱着一棵,一边使劲地摇晃一边唱着儿歌。然后,笑声一阵阵,闹声一阵阵。放学归来,我和村中几个小伙伴,在竹林间玩解放军战士打国民党匪兵的游戏,追逐、嬉戏,真是惬意之极。累了,我们就漫步在竹林间,沉思,遐想,细听门前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流打着欢快的漩涡,如痴如醉。竹林中映下了我们快乐的生活剪影、留下了我们纯朴的欢歌笑语,更记载了我们儿时的印迹和那真烂漫的美好时光。在家乡随处可见编制竹器的影子,家家户户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篾活。一群孩子用竹子做成弓箭、弓环、射水枪、竹刀、竹笛、盛水工具等,看管竹林的孟德贵爷爷把竹子当做他的心肝宝贝,对每个偷砍竹子的小孩均没有好脸色,总要在巷道里大喊许久:“碎怂娃们,你们再偷砍竹子,下次叫我逮住了打断你们的爪子”。每年冬天过去,“轰隆隆”一声惊雷,一场春雨过后,新笋就悄悄破土而出,直指云天。当春风拂去她们一层层有细细麻纹的笋衣,她们便象一个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清明节前的笋难以成竹,它又嫩又鲜,更无污染,是一道“绿色”美食。每到这季节,勤劳而又善良的母亲,扛把锄头,提着竹篮,到少华山小敷峪的竹林挖笋,周末时,我也陪着母亲一起挖笋,特别是那种深埋黄土的“黄苞”笋,笋梢出土不多,但挖出来又大又嫩,挖时小心翼翼,生怕挖疼、挖破它,黄的笋壳、白的笋肉,煞是好看,如一件艺术珍品,吃到嘴里,又甜又香。除了送些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外,还晒不少笋干,留给秋冬季节享受。春天,茁壮的新竹拔地而起,高高地向上伸挺,一派箭破云雨的昂然气慨。偶尔,还能发现幼竹竹节处没有消退的白霜,衬托着稚嫩的新绿,不由你不感到一股强劲的活力。夏天,在炎炎的午后,走进那绿荫如盖的竹间小径,立时会感到一股沁人的快意,红尘荡尽,疲劳无踪,心中顿时成了清凉的世界。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小鸟飞入林间,飞溅出的啼鸣也是脆脆的,清清的。我总爱在清晨伫立于竹林看书、朗读,宁静、坦然、优雅、美妙的环境让你忘记时间、忘记疲劳、忘记辛苦;空气清新,竹子清香,那是一种怎样享受,又是一种怎样韵味任晶莹的露珠从竹叶尖上嘀嘀嗒嗒落在大地上,滋润着我年幼的心灵。到了秋冬季节,万木凋零,独有那竹子依然风度翩翩,苍翠欲滴,笑迎风霜雨雪。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年复一年,我们的欢声笑语和甜润无邪的儿歌在竹林中荡漾,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考入县城的咸林中学后,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如童话世界的竹林。

国画杨柳依依作品,华州翠竹林飘逸出的绿韵情丝(2)

华州南山下的村庄 刘焕民拍摄

抬头仰望家乡的蓝天白云,阳光穿透竹叶,落下斑驳的'影子。竹影摇晃,是流动的五线乐谱;风吹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穿行于林间,看竹影婆娑,听清风鸣蝉。一曲曲古筝琴韵在山间流淌,一幅幅水墨丹青在林间挥毫。几十年未尝亲近家乡翠竹林,几十年未尝闻家乡竹叶之清香,可儿时天真的笑声依然荡漾在竹林上方,这里有我童年的梦幻。离别家乡的竹林,参加工作后,面对留存着我天真烂漫童年的欢笑、快乐的竹林,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年懵懂的孩童,对竹子已不是当年那么简单的认识,我不仅更加钟爱竹子,而且较为深刻地懂得和理解了竹子的秉性。我尤其喜欢家乡竹海的那份神韵,竹韵轻飘,竹香满溢,摇曳着雅致婉约的诗情画意,让人心驰神往。古今往来,竹之俊逸挺拔确实令文人墨客如痴如迷,品竹、说竹、赏竹、画竹是一项闲情逸致的高雅爱好,也代表着一种思想文化的趋向和精神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竹、松、梅誉为“岁寒三友”,把梅、竹、兰、菊誉为“四君子”,绿竹春意盎然,下雪不凋,风吹不倒,豳韵自若。竹之俊逸挺拔的君子风范确实与众不同。有道是花无百日红,竹子却能碧玉馨凝四个季,这就是竹子的高风亮节,也是竹子独有的魅力。竹可使人赏心悦耳、心旷神怡,寄情山水间,咏竹言志。清朝诗人、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看到竹子欣然吟诗一首:“衙齐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此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因心中有竹韵才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丹青蕴涵,他心中装有黎民百姓才道出了爱民为民的心声。

竹不是花,它没有牡丹的高贵,也没有君子兰的艳丽,它没有月季的引蝶浓香,也没有茉莉的诱人芬香,竹朴素、不炫耀、不卖弄,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家乡的翠竹不仅有梅花笑迎霜雪雨的风骨,还有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宁可食不肉,不可居无竹。”为什么对竹如此迷恋?因为竹是气节的象征,竹被称为君子,不肯折腰,宁可吃的饭里面没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应有的气节。人争一口气,活着应该有骨气。所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苏东坡爱竹的境界,后人无法超越,但这种对竹的喜爱,洞悉竹的一切品性的情愫,从此家乡翠竹的悠悠神韵情丝流淌在我心田里。清晨,一缕冬日暖阳,穿过深邃的竹林,投影到绿叶交织的生命里。演绎着春绿花香、炎夏苍苍、秋雨清凉、冬雪纯白。一曲幽长的萧萧声中,酿造了竹林深处一枕梦乡。

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为竹的万般风情给我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有时出门在外,夜静更深时,实在是怀念那片竹林和潺潺的流水声,那潺潺的流水声,那片竹叶片上袅绕的一抹淡淡的温柔,我感到一种如风轻盈、如痴如醉的感觉,自己的心早已被家乡那竹林流水声所感染,心中涌出无限的遐想,想象着自己住在家乡的土屋中,远离喧嚣,远离尘世,平日里弹弹琴,下下棋,闲暇时在竹林中休闲的散步,就算下雨也不怕,那参天的枝叶会帮你遮挡住雨水的侵袭。每当你置身于家乡竹林之间,向外望去,密密层层的竹叶映着阳光,明翠而奇秀,顿时觉得生活在仙境之中,令人悠然陶然。如果是雨天,雨雾潇潇,竹叶沙沙,约朋友几个,寻一幽静竹海,闷一壶少华山的山葡萄酿的酒,醉卧于赏雨土屋,任四周竹海荡漾,竹芳遥醉,欣欣然长留在竹林中,一颗心沉醉在竹韵里。竹枝轻舞 雨落寂寞,给人一份淡然,竹叶上的水珠还不时滴落下来,空气特别清新、湿润,散发出竹林中特有的清香,使我心旷神怡,心情无比开朗,完全陶醉在这美妙的大自然里,平时的惆怅、烦恼、寂寞、忧郁一扫而光,我忘情地在竹林中穿梭。

国画杨柳依依作品,华州翠竹林飘逸出的绿韵情丝(3)

杏林李坡村仅存的竹园 张文拍摄

《述异记》载:“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协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立斑斑然”。这段美丽动人关于“斑竹”哀怨凄婉的神话传说,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我自然相信这个神话传说,也因此为当时我的家乡被竹林环绕而感到自豪。故乡的竹子,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它全身都是宝,不但竹叶可入药,竹笋是美味,而且竹身可加工成农人劳作用的竹笼、竹架等工具和竹席、竹垫、竹椅、竹床、扫把之类的日常用品和工艺品。据县志记载,华州竹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千余年历史。秦汉以来,华州从事竹编的艺人很多,晚清至上世纪初,华州有“十里红杏,绿竹千顷”的优势,竹编遂成为农户的家庭副业。华州竹编主要分布于秦岭北麓的沿山乡镇和高塘塬区。系利用单竹破为细竹篾,有的还以小竹做骨架,再经传统手工编织而成的日用竹编制品和竹制工艺品,按用途分为日用竹器与工艺竹编两类。日用竹编主要为箩、筐、篓、筛、箕、庆、椅、篮、席、书架、沙发、竹笼等;竹编工艺品主要有挂帘、屏风、竹箱、花篮、果盘以及各种竹编动物,如青蛙、兔、金鱼等。华州竹编技艺历史久远,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竹编工具主要有小锯子、篾刀、刮刀、匀刀、夹子、锥子和竹尺。竹编的工艺流程是先选材,根据不同的竹器选用不同的竹子,然后采伐竹子,采伐后,把竹节削平,用篾刀剖开,再剖成细篾,剖篾是篾匠的基本功,篾条剖好,然后刮去表层,刮得大小均匀。华州竹编制品彰显了竹文化的深邃,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结构严实,造型别致,工艺精巧,平整光滑,线纹优美,经久耐用,古朴素雅,端庄大方,牢固不拙笨,精巧不单薄的特点,产品畅销全省和邻近各省。

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以刘志丹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唐澍为总司令、许权中为军事总顾问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对敌斗争,以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竹林为掩护,迅速形成以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东到少华山、西至临潼东、南至秦岭北麓、北及渭河两岸,拥有数十万人口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先后建立区、村苏维埃政权48个。起义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陕东赤卫队队员在武器缺乏的情况下,挖陷坑,下竹签,把竹竿削成竹枪,斗土豪、杀敌人,破坏敌人的交通干线和通信设施。

国画杨柳依依作品,华州翠竹林飘逸出的绿韵情丝(4)

华州塬上的竹园 选自塬上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宁折不弯的竹子在华州竹编艺人手中,巧夺天工,编织出了美好生活的花环,圆了创业致富的梦想。1960年华州竹艺高级技师靳天宝等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制作竹沙发54套,同时为周总理办公室制作竹艺办公用品,产品还曾在北京、西安、广州、天津参加展览和展销,部分产品还远销日本等国。2015年7月,华州竹编技艺因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工艺实用价值和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华州竹编成功申报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破篾到编织,一根平凡无奇的竹子,在华州竹编手艺人独具匠心的打造中,细细薄薄纵横交织的竹篾,翻飞穿梭的都是致富的梦想,凝聚了一代代艺人们的智慧。但是,和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华州竹编也面临着不少的困惑,现在是知识信息时代了,以前这些竹编器具都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所以那时候需要量大,现在时代进步了,筛子、背笼,都被塑料、不锈钢或者其他新型材料的东西替代了,人们对于实用性竹器的需求越来越小、纯手工的竹编收入相对偏低、年轻人学习热情不高、不少技艺面临失传。

然而,幸运的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华州竹编面临的困境已经得到区政府及社会的重视,多次组织主编艺人外地研修学习,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依托少华山生态旅游、华州红色旅游优势,让传统竹编精华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原有的平面竹编基础上,用竹编与生活实用器具相结合,将民族传统工艺和现代创意融为一体,创新出一系列立体精细的竹编工艺,赋予华州竹编工艺新的形式与活力,组织成立竹编产业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购买竹编工具,将竹编艺人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吸引更多贫困户加盟,以“专业合作社 公司 竹编艺人 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扩大产业扶持链,加快竹编产业带动脱贫攻坚步伐。目前,目前全区竹编产业的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值约2千万元,竹编撑起了华州群众脱贫致富梦。华州竹编艺人以发扬华州历史文化人文底蕴,传承“渭华起义”精神为主打作品,辅以中国传统山水花卉鸟兽,同时创新把竹编工艺与瓷器等相结合制作成瓷胎工艺作品,多方位多角度展示竹编工艺与时俱进的风采。现在华州区的竹编从单一粗糙、附加值低的竹家具、竹编生活用具,到如今品类繁多、艺术水平大大提升的瓷胎竹编、少华山旅游竹编、渭华起义红色主题竹编、十二生肖竹编等各类创意竹编,竹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之路。2021年5月11日—15日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市成功举办,华州区参展的产品有竹编、竹艺展示,在华州区展台前艺人们精湛的技艺以及竹编艺术与生活实用的完美结合,吸引了许多客商,把展区围得水泄不通。

国画杨柳依依作品,华州翠竹林飘逸出的绿韵情丝(5)

大明崔马村竹编 吉建军拍摄

大自然就是这般厚爱华州这方宝地,特意在少华山脚留下泱泱渭河水,家乡的竹林是我最爱的地方,是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时常在竹林中,流连,徘徊,感受竹林幽寂清新的意境。家乡翠绿的竹林 它虽无蜀南竹海的雄姿 但家乡的绿竹青青 根根相连 各自独立向上 相互依存,虚心而有节 朴实而坚贞 它是谦让大度的典范,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而无怨无悔。一年四季,它葱绿不改,无论严寒酷暑,它总是枝青叶翠、生机盎然。它还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砍伐后又能复生,只要有一团竹根,一场春雨,便可以重新抽出新笋。在潺潺流水间听着竹林的声音,明媚的是心情,携带着说不出的轻松,温暖的是诗意,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生活中渲染着几分浪漫,绕过我心头,别有一番韵致,叫人回味。抛开喧嚣的红尘,穿越世事的纷扰,独自走入清幽的竹林。炎炎暑气不再如影相随,清凉,一片清凉。似春天,却又过滤了春之料峭。似秋天,却又荡涤了秋之萧瑟。山风徐徐,飘然入云,张开双臂,抱住的是自己那份超然的心。用手指轻叩竹管,奏一曲百鸟朝凤,头顶便想起叽叽喳喳的鸟鸣声。竹叶似乎也懂高山流水,打着旋儿徐徐飘落,似彩蝶翩翩飞舞,竹林里那些童年的欢笑依然闪耀在我的眼前,只是妈妈的白发却是有增无减,此刻想起了村口竹林边翘首盼望我回家的妈妈。家乡的青竹林啊,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外面的风景有多美,却依然走不出你那抹青翠的绿,时刻温润着我向往而又甜蜜的乡愁,在我心中无法抹去那建党100周年的峥嵘岁月,丝丝竹篾在华州人手中,经与纬的交织演绎出色彩逼真、栩栩如生的竹制工艺品,也积淀了华州这片热土上的竹影神韵,渭华起义教育基地与“绿竹千顷”之地的竹溪里景区毗邻,小桥流水映翠竹的秀丽风景和渭华起义雄壮的红色文化相得益彰,宛延的竹林小径,承载了家乡人民千年的梦想,更让家乡翠竹散发出渭华起义精神的神奇魅力,庚续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奋斗的精神血脉。

作者简介:孟宪春,男,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笔名三秦风烟、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华县第八届、九届政协常委、渭南市政协委员、民进渭南市华州区第一届总支副主委、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华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作品见于《中国作家》、《山花》、《黄河文学》、《延河》、《散文月刊》、《陕西日报》等刊物,总计散文、小说、诗歌、文艺评论、剧本、杂文60多万字,著有《梦萌春泥》、《田野报春花》,先后荣获中国散文年度优秀奖、第二届“傅雷杯”全国文艺评论奖、陕西省作家协会和《延河》杂志最受读者欢迎奖、文艺评论论文“《可爱的中国》:献礼建党100周年的生动教材”荣获陕西省社科第十五届(2021)学术年会特别奖等二十三次国家、省级文学奖、征文奖。

国画杨柳依依作品,华州翠竹林飘逸出的绿韵情丝(6)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孟宪春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