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死了多少人,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死了多少人,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于是,许多人忍不住去幻想,1979年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如果这场战争是由粟裕大将指挥,那么,我军的战果是否会更为辉煌,解放军的伤亡是否也会因此更小?虽然这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例如训练不足、武器装备不先进、后勤补给较差、对当地环境不熟悉等客观因素,但是,这么大的伤亡,依然给人白壁微瑕的感觉。然而,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这场战争显然无法堪称完美。因为,在取得辉煌的胜利、达成预定的战略目标的同时,解放军、支前民兵也付出了牺牲6954人、伤14800多人的代价,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战绩,曾在战场上正面击败美国军队,获得“陆战无敌”威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自己曾经教的的学生——越南军队的惩戒战争之中,居然遭遇如此大的伤亡。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五十余万中国边防部队集结在中越边境,分东西两线对于越南发动了惩戒战争。
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部队
很快,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但东西两线全线向越南北部边境纵深推进了三十到五十公里,收复了被越南侵占的中国领土,而且一举歼灭了越军57 000余人,完全实现了战前预定的战略目标。
当时,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是新中国的两名开国上将:指挥西线作战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指挥东线作战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
然而,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这场战争显然无法堪称完美。因为,在取得辉煌的胜利、达成预定的战略目标的同时,解放军、支前民兵也付出了牺牲6954人、伤14800多人的代价,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战绩,曾在战场上正面击败美国军队,获得“陆战无敌”威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自己曾经教的的学生——越南军队的惩戒战争之中,居然遭遇如此大的伤亡。
对越自卫反击战
虽然这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例如训练不足、武器装备不先进、后勤补给较差、对当地环境不熟悉等客观因素,但是,这么大的伤亡,依然给人白壁微瑕的感觉。
于是,许多人忍不住去幻想,1979年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如果这场战争是由粟裕大将指挥,那么,我军的战果是否会更为辉煌,解放军的伤亡是否也会因此更小?
毋庸置疑的是,虽然许世友、杨得志也是新中国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更是我军的传奇名将,但是,无论是战功、成就还是威望,他们与粟裕大将都不是一个数量级。
因此,理论上讲,如果粟裕大将指挥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那么,其结果极有可能比原计划的要更好。既然如此,为什么军委没有选择粟裕大将挂帅出征,而是选择了许世友和杨得志呢?
许世友
事实上,1979年军委决定对越南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不仅仅是粟裕大将健在,10大元帅之中的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十大将之中的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都健在,至于开国上将之中资历和能力不弱于许世友且仍在世的,为数更多。
那为什么邓小平偏偏选择了并不以谋略见长的勇将许世友呢?
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不选许世友,能够选谁呢?在世的四大元帅之中,叶剑英元帅很少参与前线作战,再加上此时叶帅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职务,日理万机,因此,叶剑英自然不可能作为统帅。
刘伯承元帅情况也比较相似,虽然刘帅在战争年代战功赫赫,更有“军神”之称,但是,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刘帅就已经脱离一线部队,开始筹建军事院校。
因此,到1979年时,刘帅已经脱离一线部队长达30年之久,再加上此时刘伯承元帅已经87岁高龄,无论是精力还是身体状况,都不允许刘帅挂帅出征。因此,刘帅自然被排除在外。
开国元帅
聂荣臻元帅也差不多情况,一方面,叶帅已经80岁高龄,身体无法爱承受高强度的作战,另一方面,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帅也需要把控全局,不可能去前往前线指挥作战。
徐向前元帅更是如此,徐帅作为我军指挥艺术最为高超的将领之一,早在红军时代就以指挥大兵团作战著称。因此,如果他来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自然毫无问题。
但是,此时徐元帅已经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因此,对越惩戒战争,徐帅只是作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决策者,而不是前线指挥官。
这样一算,四大元帅一方面年龄过大,另一方面身居中央,需要统筹指挥全局,自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中越边境指挥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
十大开国元帅
那么,1907年出生、甚至比指挥东线战场的许世友上将还要年轻两岁的粟裕大将,岂不是最为合适?
一方面,作为我军公认的战神,粟裕的指挥艺术早已得到举世公认。粟裕大将如果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自然如杀鸡牛刀一般,轻而易举。
另一方面,此时粟裕大将并没极为有繁忙且无法轻离的职务,只是担任中央委员等职务,因此,他也有充足的时间担任对越自卫反击战主官一职。
那为什么看似最合适的粟裕大将,并没有被中央点将呢?
首先,也是最令人遗憾的原因,此时粟裕大将比之其他老帅们虽然年纪较轻,但是,他的身体状况甚至更加糟糕,已经不足以支撑他指挥一场数10万人规模的庞大战争。
粟裕
虽然1907年出生的粟裕大将是10大元帅和10大将中相当年轻的开国将帅,但是就身体而言,粟裕大将却远算不上好。
1927年就参加过武昌起义的粟裕,参与了新中国成立的所有战争,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远离中央的地区孤军奋战。因此,百战余生的粟裕大将,先后6次在战场上身负重伤。
最糟糕的是,由于战争时期条件极为恶劣,负伤之后也很难获得及时和充分的救治,因此,粟裕大将多次负伤后,身体变得十分糟糕。例如,粟裕大将的头颅中一直有三块弹片,直到去世火化后才取出,他的胳膊也是在战场上负伤后留下永久残疾。
所以,粟裕大将身体由于残酷且高强度的战争和屡次重伤变得十分糟糕。而且无独有偶,身体上的原因,也是开国之初粟裕大将未能领兵出征朝鲜战场的关键因素。
粟裕
新中国成立之后,粟裕大将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用脑,再加上之前屡次负重伤,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当时的粟裕大将身体之糟糕,已经到了无法工作的地步。
所以,当粟裕被毛主席点将领兵出征朝鲜之后,原本粟裕是准备就任的。但是,他的身体却迟迟不见好,最终甚至糟糕到不得不前往苏联治病。迫于无奈之下,毛主席才不得不换将,最终让彭德怀元帅领兵出征朝鲜战场。
而到了1976年之后,随着年事已高,粟裕大将的身体更加糟糕,他的心脏病变得更加严重,且发展为心包炎、胸膜炎、肺炎。
众所周知,战争是一个国家乃至于民族生死存亡的较量,一丝一毫都不能疏忽。因此,作为战争的指挥官,要考虑思考的事情极为繁复,这对于指挥官的精力和脑力做出了极高的要求。
粟裕
令人无比遗憾的是,虽然拥有极高的军事才华,但是,粟裕的身体却已经无法支撑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因此,即便世人如何遗憾,即便粟裕大将多么想为国效力,都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事实上,早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的前一年,1978年,当时粟裕大将就计划南下,走一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其目的,一是重上井冈山,回忆当时的斗争历史,另一个,则是利用当事人的身份,充分的总结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经验和教训。
晚年粟裕
然而,南下没多久,粟裕大将的身体就已经无法支撑他的这个计划,最终不得不因病半途而返,这一夙愿也未能完成。
而在1981年,粟裕身体更是突发了脑溢血,不但身体更为糟糕,就连记忆力也受到了十分严重的损害。因此,糟糕的身体状况成为粟裕大将无法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1979年时,粟裕已经离开一线部队长达20年之久,此时的粟裕对于解放军前线部队已经十分陌生,远没有一直在军中任职的许世友等人熟悉和了解。
正所谓“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打仗,最怕的就是无准备之战,作为我军的战神,粟裕对此自然最为了解。
粟裕在战场
但是,自1958年之后,粟裕大将就已经离开了一线部队,开始退居二线,成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因此,即便是战功赫赫的战神,在离开一线部队20多年之后,也不可能立刻指挥军队作战取得胜利,他需要对于部队进行充分的了解。
而当时,由于越南的不断挑衅和国际的紧张局势,恰恰不可能给粟裕足够的和充分的时间去熟悉部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历来为兵家大忌,中央和粟裕自然也不会犯如此错误。
同样,这个理由也是邓小平选择许世友和杨得志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指挥官的原因。因为,这两个人不但在始终在军中任职,从未脱离过军队,而且,还是最为了解越南战场的人。
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之前,许世友长期担任广州军区司令这一职务,而广州军区直接与越南毗邻,不但是对越援助的主力,同时,当地环境也与越南的环境也极为相似。因此,许世友自然是最为了解越南的领兵大将。
邓小平和许世友
而杨得志也情况类似,从武汉调往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曾在抗美援越期间担任过援越军事顾问,亲自前往过越南,对于越南军队和越南地形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再次,由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军队的经验武备及训练程度都逊于越军,因此,此战的气势反而更重要。
而在激励士气,作战勇猛方面,解放军之中,许世友堪称第一。从加入红军开始,许世友就是红四方面军著名的猛将,作战他素来以悍不畏死、身先士卒著称,这与粟裕“智将”的风格截然不同。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时许世友到达前线之后,发现前线官兵普遍存在新兵较多、武备落后、长期训练不足、实战经验匮乏等诸多问题。
杨得志
1979年决定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中国刚刚决定改革开放不足一年,因此,此时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实力都算不上多强。
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部队的整体军事素质也并不理想:一方面由于训练不足,部队的军事素质普遍不如之前强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新兵入伍,新兵的比例很高。
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大部分都驻扎在北方,其目的,就是预防陈兵百万的苏联军队南下,策应越南。
苏联军队
因此,真正参战的中国边防部队以乙种师居多。再加上1979年时,中国已经有10多年未参与大规模战争,因此,部队的实战经验也十分匮乏。
最为糟糕的是,这些问题还没有一个是能够马上解决的。因此,为震慑宵小,许世友甚至直接下了十杀令,恩威并施之下,前线部队的士气和作战意志一下子有了巨大的提升,这也为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而在这方面,虽然粟裕大将未必做不到,但是,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粟裕显然也无法比许世友做得更好。既然如此,选择更熟悉部队和越南的许世友自然更为合适。
最后,也与粟裕大将当时的身份有关,粟裕大将自1958年“靠边站”之后,一直退居二线,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首的第2代领导集体上台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情况依然未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这自然也成为粟裕未能被重用挂帅出征越南的重要原因。
当然,除了以上4个原因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让素来军功赫赫、有“战神”之称的粟裕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某种程度上是大材小用。
粟裕在天安门城楼
正所谓杀鸡焉用牛刀,越南只是中国南方边陲一个当了白眼狼的小国而已,无论其拥有怎样的战斗经验和战果,我们在战略上,都有足够的资格藐视它。
这一点,从邓小平对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描述也可以看得出来,邓小平在提到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有过一个极为形象而生动的比喻,那就是:“小朋友不听话,该打屁股了”。
所以,越南在中国的心目中也只是一个不听话的“小朋友”而已,无论它怎样叛逆,怎样白眼狼,由于中国从未对越南领土有过野心,绝不可能落入越南战争时美军的地步,中国先天就立于不败之地,自然,也就不需要出动自己的战神。派两名开国上将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足够给越南“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