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千亿项目开工季,节后第一天探营大项目

千亿项目开工季,节后第一天探营大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工率85.4%第五期“三个一批”签约项目637个已开工544个

千亿项目开工季,节后第一天探营大项目(1)

卫龙美味第三产业园智能化仓库里智能AGV小车正在工作。丁彩芳摄

千亿项目开工季,节后第一天探营大项目(2)

洛阳氢能电机装备产业园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一期项目生产线。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吉小平摄

千亿项目开工季,节后第一天探营大项目(3)

10月8日,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有限公司电工车间内,工人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作业。高嵩摄

千亿项目开工季,节后第一天探营大项目(4)

许昌裕同印刷包装产业园内工人正在生产线上作业。乔利峰摄

第五期“三个一批”

签约项目637个

已开工544个

开工率85.4%

在全省范围内

前8个月引进的项目投资中

制造业引资占55%

服务业引资占37%

洛阳氢能电机装备产业园

“氢”装上阵冲刺投产

□本报记者田宜龙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范坤鹏吉小平

铁臂破土,车辆穿梭;车间机器轰鸣,工人忙碌。10月8日,记者在洛阳氢能电机装备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园区主厂房、辅房已竣工,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室内各种生产设备的安装、集成,冲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投产。

“安装这个螺母,要用这种尺寸的活动扳手,安装前还要再次对着图纸和清单确认。”在园区主厂房内,氢沄(河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段亚军,正为围在身旁的十余名年轻工友,分解安装工作。而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志永一边检查现场工作的收尾情况,一边叮嘱现场负责人,“保障工期,更要保障安全生产。”在这座面积8000余平方米的主厂房内,百余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以最饱满的热情奋战项目投产时间节点。

“在这里很快就会下线我们洛阳生产的第一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投产后,一期产能将达到5000台(套)/年,二期投产后将再增加5000台(套),可实现年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10000台(套)的规模。”王志永指着身后的生产线向记者介绍,产品涵盖50kW至150kW多个类型,可用于客车、重卡、物流、环卫及工程车等多个车型。

这条即将投产的生产线,将带动洛阳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风口产业。

据了解,去年洛阳市提出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谋划立足新能源电池产业基础,将氢能等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氢能产业将成为洛阳的新赛道。未来洛阳也将围绕“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等关键环节,吸引更多产业链优势企业集聚,串起“氢城之链”,打造“中国氢城”。

“国庆假期,全市有400多个重点项目‘不打烊’。”洛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抢抓第四季度关键时期,通过推进实施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扩大有效投资,为奋力实现经济发展‘全年红’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河南星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不应求马力全开

□本报记者赵振杰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晓静本报通讯员贾红敏

“订单供不应求,国庆假期里企业各条生产线也在开足马力忙生产。”10月8日,位于南乐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河南星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朱明伟说。

走进星汉生物科技公司,到处是忙碌的场景:综控室内,技术人员正在远程智能控制、大数据分析各类系统;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进行物料投放;生产车间外,桶装产品的装载和运输一刻不停。

该公司主产品聚合级L-乳酸,是南乐县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集群的关键一环。据悉,该集群是我省唯一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示范集群,目前已汇集企业17家,形成了以玉米秸秆或淀粉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膜袋、水稻育秧盘等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星汉生物科技公司研发部相关负责人何晨旭介绍,自2018年起,该企业相继实现多个技术突破:玉米秸秆制L-乳酸中试成功,改变了行业单一用粮食淀粉生产L-乳酸的历史;重相乳酸分离提纯取得进展,可将玉米秸秆制取的聚合级L-乳酸彻底“吃干榨净”,使相关工艺的工厂化应用成为现实。

除了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成为星汉生物科技公司的另一个“加速器”。“有量化目标、有措施抓手、有推进节点、有专班服务,是我们对企业发展的‘承诺’。”据南乐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杨曙飞介绍,该县各级党员干部坚持定期走访,做好企业需求摸底,强化运行调度,全力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解决了天然气直供难题后,企业年增效3000万元以上。”朱明伟说,企业一度面临天然气价格高且供应量不足的问题,南乐县“万人助万企”活动领导小组、各功能服务组及时响应,县市政园林局将星汉生物科技公司天然气直供工程纳入城镇燃气专项规划,县发改委积极与相关供气公司协调……“每一条措施都很务实也很有针对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信心。”朱明伟说。

漯河卫龙智能化总仓库

从“人找货”到“货找人”

□本报记者卢松

10月8日,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第三产业园“魔芋爽”生产车间,经过一道道工序后,一袋袋新鲜的辣条有序“走下”生产线。整个流水线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人,身着防护装备忙碌着。

“‘魔芋爽’产品低热量、口感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第三产业园扩大了这个网红食品的生产规模。”卫龙美味工业互联网项目负责人张翼飞介绍,公司扩大产能的同时,对生产车间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建设。

记者现场看到,生产线每台机器上都安装有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控机器温度,并随时收集机器运行的各种信息。张翼飞介绍,只要温度超高,或者信息异常,系统就会预警,手机可以同步收到信息,及时进行处置解决。

在生产线的智能终端,可以精准控制调味拌料锅的每锅搅拌时长、总出锅次数、出料时长等,进行标准化生产。“和以前相比,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而且封闭化、自动化的车间,安全生产更有保证。”张翼飞说。

卫龙美味第三产业园是今年1月全面投入试生产的全省“三个一批”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包括4栋标准化厂房、3栋智能仓、1栋多层中央厨房及综合配套设施。这个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全面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智能化系统、智能设备,借助数字技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

智能化总仓库是卫龙美味第三产业园的一大亮点。在仓库内,50多辆智能AGV小车来回穿梭,在智能物流系统的控制下,把客户订单所需产品快速搬运到指定月台。“以前是‘人找货’,现在变成‘货找人’。”卫龙美味IT工程师赵士郎介绍,每袋产品都有专属二维码,一扫就能知道生产批次、生产日期等信息,以前是工人在仓库寻找,现在AGV小车通过共享数据,能够精准查询搬运,出货效率提升60%。

赵士郎介绍,漯河卫龙各个产业园生产的产品统一从智能化总仓库发货,智能化物流系统可实现货物运输全流程跟踪,直到客户签收。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有利于实现对每批次货物的精准追溯。

卫龙辣条是许多年轻人的童年记忆。近年来,卫龙美味不断强牌提质,不仅成为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企业,更在全力冲刺“辣条第一股”。

许昌裕同印刷包装产业园

5G“刷新”智能工厂

□本报记者王平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烜

10月8日,记者走进许昌裕同印刷包装产业园智能化生产车间,只见技术工人正在电脑显示屏前进行“人机对话”,工业机器人精准高效挥动“手臂”,送料、裁剪、成型、搬运等工序一气呵成,不到20秒就完成一件高端包装彩盒产品……

“一条传统生产线10多名熟练工人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就能完成,使生产成本降低了15%、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许昌裕同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加金良介绍,“我们正在打造印刷包装行业的首个‘5G工厂’,借助5G网络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应用数字化系统,实现所有生产数据自动传输、自动采集、自动核算、自动监控。”

据介绍,许昌裕同印刷包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5亿元、总占地面积400亩。目前,占地187亩、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的高端包装彩盒生产线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获评印刷包装领域的国家级智能工厂标杆项目。

“作为一家外来企业,我们在长葛扎根,是因为这里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加金良难忘的是,当初企业入驻长葛时,长葛市委、市政府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仅用3个月就帮助完成了项目布局、设备进驻。远在深圳的裕同集团决策层在实地调研后,决定把在长三角地区60%以上的产能转移至长葛。今年5月,当长葛市遭遇新一轮疫情冲击时,当地政府派出的“驻厂员”吃住在厂、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制定生产、交通、用工等方面的防控方案,还积极协调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企业不停产、项目不停工、发展信心足。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筑巢引凤’模式,进一步延伸包装材料应用产业链条,吸引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加金良说,“到2025年,园区全面建成投产后,将打造出升级版的‘新裕同’,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成为国内最大的印刷包装智能制造产业园。”

猜您喜欢: